美国民谣歌手、作家鲍勃·迪伦被授予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下面是中国诗歌网驻站诗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鲍勃迪伦获得的文学奖?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鲍勃迪伦获得的文学奖(鲍勃迪伦获奖诗歌网驻站诗人们怎么看)

鲍勃迪伦获得的文学奖

美国民谣歌手、作家鲍勃·迪伦被授予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下面是中国诗歌网驻站诗人们对事件的看法。

诗人周公度(鲍勃·迪伦译者):

仅从诗歌本身而言,鲍勃·迪伦简洁、直接、准确、敏感的诗句,对目前笼罩世界的繁琐文风也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拨正。他回到了了诗的源头上来。和叶芝早期对爱尔兰谣曲的研究一样,迪伦的用词和结构、节奏,都是“古意”的。也许仔细分析下去,可以在《雅歌》和乔叟式的叙事诗体传奇里找到答案。

诗人田原:

鲍勃·迪伦获诺奖是一个难得的喜讯。他创作大量的紧贴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和的诗篇缩短了与歌的距离,或者说他的诗打破了诗与歌的界限。尽管他的不少作品看起来有明显的歌词特点,但其实都带有很大的诗歌含量。比起那些故作高深沉湎于观念和修辞技巧的诗人,他的诗更充满生动性和生命活力。

诗人邓翔:

记得10年前,我与哈佛一位曾接待于坚的汉学系的学生聊起当代诗歌的现状,我感叹,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写作方式正在年轻的一代中衰落。而他说,也不一定,那看你怎样看待诗歌的形式,实际上,鲍勃.迪伦的歌词也就是一种诗。后来,迪伦来哈佛演唱,盛况空前,一票难求。的确,迪伦的歌完全是一首绝妙、完整的诗,他恢复了民谣、述事、反讽、抗议的功效,也就是中西方诗与歌的本源功能。毋庸置疑,迪伦是语言的大师,正如他曾经的恋人joan Baez,说他擅于辞令(good at words),对于我来讲,我还是很难将他与当代伟大的诗人并列,与奥登、特德.休斯、菲利普.拉金相提并论,无论是从广阔性、结构的复杂度和对语言的刷新方面,迪伦仍难以达到。因此,迪伦获奖的意义在于两点:他影响了自60年代以来的几代人,他复活了诗歌的古老功效。

诗人严彬:

昨天还和两位文艺朋友说起,鲍勃得奖,是不是一个笑话,他不是作家啊,他不是以作家的名义活在世上,像阿多尼斯或北岛那样啊——他怎么能得奖?

后来回家,路上看了几篇他的文章,以前也读过他的传记,甚至,去年编《凤凰诗刊》,我还专门发过一组鲍勃迪伦的诗(不是歌)。读读他写的歌,在他的音乐里去看看他的歌词——就像有人前天问我,“到底什么是诗”。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现在我恍惚了,我觉得这位以音乐语言表达生活和反抗,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这种语言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数十亿计的人,告诉人们什么是内心,什么是生活,一个人应该是怎样,甚至成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符号——为什么他不能去获得一个给文学的最高奖项?他为什么会玷污这个奖?

所以我也就认同了,我觉得他值得得这个奖,这个奖因他而荣耀(难道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就更有资格吗?)。

诗人戴潍娜:

集体缅怀一把那个和父辈决裂的六十年代。鲍勃迪伦获奖再次证明,诗歌是永恒的时尚。风格是文字,更是人本身。一个诗人,还要活成一个诗人这才算数。 #目测诗歌圈近期将发生大面积吉他团购# 。新闻一出,我第一反应是恭喜卖书的同学,大拨伪文青找着买鲍勃迪伦时,很可能错买到他新做的《伍迪艾伦访谈录》,就像买比尔盖茨传买到《了不起的盖茨比》。

诗人沙克:

不能因为鲍勃·迪伦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不知他的中国人民准确地说是中国文艺人民们,就一窝蜂地鲍勃·迪伦了,连不管天高地厚的80、90后也跟着在微信群鲍勃·迪伦了。这些情状,不过是文化娱乐消费而已。我想说,对于鲍勃·迪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为无耻。

美国民谣歌手、诗人鲍勃·迪伦成名于1960年代下半叶,30多年来我对他的音乐和文学的感受是,他把浪漫抒情的民间音乐与发泄抵抗的摇滚乐、滚石乐和黑人布鲁斯音乐相交集,把纯真无邪的民间文学(歌谣)与逆反、颓唐的都市精神相交集,是中国摇滚诗人崔健(沙克1988年语)的老前辈,值得中国狭隘无知的所谓文艺界(文学界和艺术界)跨界学习的灵魂式大师。如果极少数先锋音乐的发烧友知道鲍勃·迪伦那不奇怪,如果万分之一不到的中国诗人知道鲍勃·迪伦也不奇怪,因为道鲍勃·迪伦不是中国的情调歌王王洛宾,而是影响西方艺术生活的绕不开的大圣,如果鲍勃·迪伦今天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了,百分之百的中国诗人和百分之十的文学研究者、文艺爱好者都说自己早就消费鲍勃·迪伦,那就奇怪了。30多年来,中国文学界、文化界很少宣传介绍鲍勃·迪伦,他是中国追风读者的视野中的绝对冷门。

当白俄罗斯女记者兼散文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获得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时,我感到羞愧、无耻,因为我自以为是作家诗人和记者,却不知道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同行,所以我一言不发,找来她的非虚构作品好好学习,不追发一字感言。对鲍勃·迪伦则不同,我喜爱他30多年了,从了望世界的窄窄的缝隙中感受他的吉他、口琴和歌声、歌词。1992年我写的组诗《手掌中的心脏》就以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让我死在自己的脚步声里,然后埋进地底。”做题记,那是刻骨入髓的行为。

对于鲍勃·迪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为无耻。不知则习之,知之则享受。

诗人马慧聪:

诗与歌是分不开的,这是我一直以来坚守的诗观。因为诗歌是两个字,不是一个字,诗是肉,歌是骨头,将诗与歌分开如同骨肉分离。所以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先生,不管争议有多大,对于诗人们来说,反省的意义足够了。

诗人仲诗文:

诺奖奖给美国民谣唱作歌手,本质上是奖给更接地气的作品,奖给饱有精神与灵魂的作品,可以说是艺术本真的回归。对历来推崇修辞、技术型的作品是一次挫败。诺奖回归日常是好事。大众其实不需要晦涩难懂,高不可攀的作品。

诗人句芒:

不论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来多大争议,都不该将目光仅仅停留在争议本身。重要的在于,他作品带来的启示。首要的是诗歌创作的倾向。这提示诗人不仅要重视观念或修辞,还要关注心灵本身,如何更好地处理好文与质的关系。其次是诗歌中歌的一面。这也是我们常常探讨的理论问题,但在我们目前的诗歌中是被忽视的,鲍勃·迪伦的作品应该重新唤起关于诗歌韵律、节奏等音乐性要素的思考,唤起我们对诗歌起源和传统的思考。这样还势必引起关于诗歌与歌谣、民歌、民谣的关系问题。诗与歌是否完全是分开的?如果不是,它们的界限在哪里?融合点在哪里?在对这一切的思考中,诗歌创作是不是该更多地放开视界,进行更多大胆的尝试,去勇于拓展诗歌自身最大的边界。

诗人吴少东: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民谣歌手、诗人鲍勃•迪伦,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手足无措:从上世纪到今世纪,鲍勃•迪伦的诗出现在中国大陆才区区不到30首,不要说一般读者,绝大多数写作者也没有读过。这对依然沉浸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欧美诗人诗歌中的许多中国的诗歌翻译家和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讽刺。

鲍勃•迪伦的诗(许多是歌词),语言简单,干练,直抒胸臆,意象新鲜,直指心灵。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我们不得不佩服评委们深邃而有力的眼光。是对新世纪世界诗歌,尤其是中国诗歌写作的一次历史性纠偏。是对那些拼修辞、拼造句、隔靴搔痒、言不由衷、以晦涩掩盖虚空、刻意深沉而羞于抒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当下中国诗歌兜头的一盆冰水和棒喝。

鲍勃•迪伦有几千万的粉丝,这也是对一味标榜诗歌“小众化”的许多中国诗人的警醒!诗歌不是给诗人自己读的,不是圈子文学。写作的简洁化,读者的最大化,是新世纪世界、更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与要求。

我十分高兴这5年来一直坚持情感、美感、痛感和意义写作,坚守诗歌读者的“最大化”。我更有信心了。我将继续下去!

诗人未央:

鲍勃•迪伦真的在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了嘛?

“新”是一个太宽太大的词,就个人观点而言,他的作品还是没能跑出古典民谣的范畴,至少连中国的《诗经》都未能超越。诺奖,如果作为一种对于文学态度的肯定,鲍勃•迪伦获奖或许没有多大疑义,因为他不逢迎世人。但是作为对文学高度的褒奖,他还难以服众。

诗人刚杰•索木东:

我们之所以惊诧美国诗人、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所能目及的歌手,基本上都是身上的绯闻远比肚子里的墨水多得多!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作家对文学奖项的疯狂关注和热衷追逐,超越了写作本身。这恐怕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看到!说明在当下这个十分功利的大背景下,中国作家十分不淡定!他们的人格,也非常不独立!而这种无法淡定和不能独立,也许就是当下的中国文坛,为什么出不了伟大作家和传世著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请中国的作家们,放下对诺奖给谁合不合适的无聊讨论,去读读那些优秀的作品吧!——那怕是被身边的同仁们翻译成汉语的作品。

诗人李壮:

鲍勃迪伦的作品是好作品,关于他的争论焦点,似乎更多集中于他写的算不算诗。我的看法如下:第一,如果以狭义而特指的“诗”的概念来看,他写的似乎不是诗。我们希望诗歌能够带来某种语言词语方面的新意、实验性或者可能性,把它设定为一种语言魔术(这是从波德莱尔马拉美那里一路沿传下来的期许,它在文学史的谱系里确定了现代诗歌的合法性)。鲍勃迪伦的歌词用的多是公共语言,其语言力量依赖于内容意义以及“所指”的价值,因为歌词首先是要传唱,是要以最高效的方法抵达理解、引起共鸣。在这一点上,鲍勃迪伦的作品与我们一般所讲的现代诗歌确有不同。第二,鲍勃迪伦的歌词是好作品,而且这“好”,与诗歌的“好”共通。他的语言讲究、有节奏感,细节生动、勾勒准确,个人气质突出,想象比喻也很出色。即便以更严格的标准我们可以质疑鲍勃迪伦作品诗的身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都看到了其诗的一面。第三,对公共生活、公共话题的言说触碰方面,鲍勃迪伦不仅比多数流行文化作品走得远,也比绝大多数狭义的诗歌走得远——鲍勃迪伦的长处,恰是现代诗歌写作的短板(不论这是否是诗歌主动放弃的策略产物)。这一点,或多或少是有意义的。它至少可构成一种补充。总之,在我看来,鲍勃迪伦的作品是一种“类诗”,有颇浓重的诗的元素成分,又不完全是专业概念上的诗。它的艺术价值与诗有关,但又不完全重合;它带来了许多不同的东西,更宽、更野。这是一种惊喜。最后,我很喜欢鲍勃迪伦的歌。

诗人李唐:

诺奖的一次行为艺术。尽管迪伦是伟大的艺术家,但如果仅仅评价迪伦的歌词,是否真的具备了经典诗人的品质?当我们谈论迪伦时,谈得最多的是情怀、观念、宗教、时代,而不是迪伦的词,似乎这里面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尴尬。

诗人黄成松: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总有很多意想不到,今年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摘得桂冠,更是让人“大吃一惊”。鲍勃·迪伦作为歌手早已家喻户晓,但他诗人的身份却鲜为人知,说实话,他的歌我听过不少,但他的诗,我还是在昨晚消息公布后,通过一些微信公号才读到。事实上,鲍勃·迪伦并没有写过小说、诗歌等传统上认为是文学作品的东西,他的“诗”是唱出来的,贴近“时代”和“现实”的脉搏,反映了一种深刻的人性与生命经验,我想瑞典文学院把奖给他,看中的正是这种具有摇滚精神的“现实”和“真实”。好的歌词就是诗,正如金斯堡所说“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拥有诗经、唐诗和宋词的我们,是否该考虑去传统中复活一下弥足珍贵的“中国经验”呢。

诗人湖山盟(香港):

(对“中国作家追逐诺奖”的看法)

今年诺奖刚刚揭晓,一大批(超过10人)中国申请作家名落孙山了,也许他们正十分沮丧呢!所以,我也来说几句:

1、诺贝尔文学奖(金)是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你的作品符合这一要求吗?

2、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王国依照本国著名科学家的遗愿,由瑞典文学院设立、面对全球颁奖。因为历史悠久(超过百年),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这份殊荣真的有如此重要吗?

5、为什么一定追逐诺奖,华夏儿女应该以“倾听世界声音,传播人类文明”为己任,为全世界其他爱好文明的外国人设奖、颁奖,而不是指望外国人给我们颁什么奖。你有这份大爱和平与文明的情怀吗?

诗人宗焕平:(以诗歌体发表观点)

鲍勃·迪伦

从天而降,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馅饼一样,套在鲍勃·迪伦

引颈高歌的脖子上

许多人对此议论纷纷,有诗人

也有与诗歌隔着许多年轮的人

仿佛鲍勃·迪伦是他们的亲人或者熟人

仿佛诺奖离每个人很近

仿佛每个人都是诺奖评委

他们想把诺奖颁给谁就颁给谁

鲍勃·迪伦我不熟悉,就像

住在一撞高楼里的某个邻居

谁得奖与我也没有关系

鲍勃·迪伦得奖我也不一定要读他的诗

我继续做我的事,写诗,生活,走自己的路

遇到雾霾天气,仍忍不住

要骂一声这个鬼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