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在农村的我,偶尔能跟着家人骑着自行车,进一趟15公里外的县城,都兴奋不已每次进县城,我必要求去看火车,听听鸣笛声,数数车厢,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回忆曾经坐过的火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回忆曾经坐过的火车(那些年坐过的火车)

回忆曾经坐过的火车

小时候,生在农村的我,偶尔能跟着家人骑着自行车,进一趟15公里外的县城,都兴奋不已。每次进县城,我必要求去看火车,听听鸣笛声,数数车厢。

爸爸在我上高中时去世了,一辈子没坐过火车。我也是在考上省城的大学后,才第一次买了硬板票,坐上了火车,在车厢里站了十几个小时。那时候的火车,中途站上车的旅客大多只有遇到下车的旅客,才能抢到座位。有嘴巧的旅客,会一个一个去问别人到哪一站下车,然后提前在旁边等候。我不懂,又嘴拙,只能干巴巴地站了一路。

去大学报到,放寒假回家,坐火车,我还没有感觉到火车有多拥挤。寒假过后的返校,我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乘车,至今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那时候妹妹也在外地求学,母亲为了挣钱,到我就读的大学给一位退休老师做保姆。于是,我们就一起出发了。火车在我们县城站仅仅停靠2分钟。为了防止在这个短暂而又混乱的时间段被冲散,在进站等待火车开来的时候,我将三张票分开,每人身上带一张,对她俩说:“到时候你们先上,不要管我。我实在上不去了,就等下一趟车。”

火车来了,车门根本打不开,下车的人都是从窗户中翻出来的。我们跑了几个窗口,要么窗户紧闭,要么车上的人害怕挤到自己拦住不让上,终于找到一个窗口,我用肩膀将母亲和妹妹一一顶上去,再将行李递上去,心想自己估计没希望爬上去了。正在这时,一个年轻男子跑过来对我说:“兄弟,咱俩相互帮个忙吧。我把你顶上去,你上去了拉我一把。”就这样,我被顶进了窗口。然而,我食言了,因为我根本没有扭回身体的空间。火车鸣笛,我痛苦地听着他在站台上哀求着:“兄弟,兄弟,你快拉我呀!”

用“无立锥之地”形容车厢内的情形一点不过分。两人座、三人座上都坐着五六个人,货架上、座位底下也睡满了人,甚至有人练起了“武功”——躺在窄窄的座位靠背顶上。整个行程,我们的身体始终处于半悬空的状态,只能靠不断更换着脚跟、脚尖、左脚和右脚来保持身体平衡。我们不敢喝水,不敢吃任何东西,因为怕上厕所,而厕所绝对是挤不过去的,即使挤过去,也是白跑一趟,因为厕所早就被旅客和行李霸占了。

当年,火车上的开水供应也很差。

方便面那玩意儿,我平时不爱吃。可是,遇到出远门,要坐四五十个小时的火车,带着许多又干又冷的食品吃起来实在反胃,我还是会带上几包方便面,用开水一泡,热热乎乎,有汤有水。

但火车上的开水供不应求。除了刚发车时开水箱中的水是热的,乘务员还提着水壶送一次水,其余的漫漫旅程中,再也没人管这事儿了。即使是刚开始的热水,喝一口就知道是没烧开的,顶多烧到六七十度,不喝口渴,喝了拉肚子。

穿着铁路制服的售货人员推着车子来回吆喝,上面放着几箱方便面和几壶热水,有人要买方便面,他们会冲好递给你,价钱当然比车下的要贵。然而,热水却不单独卖,方便面往往只有一个品种,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只好改变自己了。有一次出远门,我干脆带上了一个暖水瓶。那时候的安检不像现在这么严格,是可以带开水乘车的。我一路上还是担惊受怕,担心火车颠簸几下把暖水瓶震碎了,水撒了倒是小事,烫到人就麻烦了。

那时候的火车票不是实名的,也不能异地购票。我工作后,有一年春节,一个亲戚要来看望我,让我提前给他买一张返程票。我起了个大早赶到火车站,却发现了几条一眼望不到头的密密麻麻的队伍,我只好选择了一个队伍跟着。开始售票没几分钟,广播中便传来票已售完的消息,队伍陆陆续续地散了。我问了其他人,才知道他们是昨天下午就来排队的。这天下午三点,我也带着干粮来排队了,终于排到了前几名。为了保险起见,我还叫上一个家人去排旁边的队,约定谁先买到就喊一声,另外一个人就退出。从下午煎熬到了夜里,我们不敢离开一步,连厕所也不敢上。我的家人先到窗口,一问已经没有硬座和硬卧,只有软卧了。这时候哪还管贵不贵了,直接下手,这才结束了一天一夜的购票之旅。

如今,中国的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同时也见证着中国人生活的变迁。火车票开始实名购票,还可以网购,车速提了,车次也越来越多,车厢里明亮洁净、平稳舒适,乘车越来越方便、快捷。有一次在老家网购到了返程票,我告诉了母亲。母亲问:“是不是还没交钱?取票时交钱?”我说:“已经交了。”她很惊讶:“咋交的?”我说:“在网上交的。”她问:“钱咋能塞到电脑里?”我哭笑不得。

最开始,即使能网购,取票也经历过几次波折,主要是因为赶到火车站太晚了,取票机前又排着长长的队伍。好多次我只好冲到队伍前面央求别人先让我取,有的人通情达理,有的人寸土不让……幸运的是,如今取票环节也取消了,直接刷身份证进站,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的那些不痛快的乘车经历,一去不复返。

责任编辑:龚蓉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