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省亲所点四出戏意味什么(显隐文本表里有喻的元春省亲四出戏解读)(1)

贾元春省亲时,所点的四出戏剧影射贾府败亡的关键所在,这里脂砚斋批注且揭示,四出戏是全书大关目: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红楼梦书中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与家人若干次相聚而恸哭,数百年后读来依然让人潸然泪下,省亲期间,元春亲自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这里简单回顾一下,《豪宴》是李玉《一捧雪》中的一折,《乞巧》是清初大剧作家洪升《长生殿》中的一折,《仙缘》出自汤显祖的《邯郸梦》,而《离魂》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在红楼梦第十八回中,贾蔷命龄官作《游园》、《惊梦》,龄官执意要唱《相约》、《相骂》。《游园》、《惊梦》也出自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

按说贾元春回家省亲时一件吉祥的事,不应该点这样的戏,红楼梦使用了典型的表里有喻和显隐文本的手法,全书就是一曲让观众欣赏的戏剧,贾元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不该点悲凉的戏,但是她偏偏就点了,这是给戏外的人看的。贾府未来即将发生和一捧雪相似的事件,一般人以为的一捧雪无非就是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扇子。那个石呆子偏偏一万两银子也不卖,贾赦心急火燎的要,简直比看上哪个丫鬟做小妾还心急,后来贾雨村利用手中的权力把石呆子的扇子抄来送给贾赦了。如果读者从假扇子这里理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角度还是那个玉杯,在戏曲里这个玉杯的化身就是通灵宝玉,而我们前面分析了通灵宝玉里隐藏着贾珠的魂魄,是贾珠和贾珍妻子的不伦事件及几个女儿的安排直接导致了贾府走向下坡路,所以才说《豪宴》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戏是《乞巧》,脂砚斋说是“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戏剧《乞巧》正好发生在七月七日,唐明皇对天发誓愿意和杨贵妃生生世世结为夫妻。安史之乱发生,唐玄宗不得不携带杨贵妃和文武百官逃难,一行人到了马嵬坡,士兵不答应,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不得不委曲求全,让杨贵妃死去。红楼梦第五回里,贾宝玉看到的元妃的判词和图谶,又听了曲子。这里的关键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指的是两股势均力敌的政治和军事势力,作者显然在这里借安禄山的叛军喻明末清初反叛的农民军,《乞巧》就是借了杨贵妃之死来预伏元妃之死,当然叛军对明朝臣子的家庭的清洗也是贾府败落的重要原因。

第三出戏是《仙缘》,脂砚斋的评语是:“《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邯郸梦》是明代汤显祖的名作,根据唐传奇《枕中记》修改写成的。《枕中记》写的是卢生在旅店住宿,梦中出将入相,享尽了荣华富贵,到卢生醒来的时候,旁边锅里的小米还没有熟,如此才发现如此美妙的富贵,竟然不过是黄粱一梦于是卢生就看破红尘,由吕洞宾引渡上天为天庭扫花。脂砚斋认为,这出戏是预伏了将来甄宝玉送玉。可是甄宝玉为什么知道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的去向?我们就要你回到第五回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贾宝玉梦游其实是晚唐诗的仙游杜撰来的,如果说红楼梦是对仗的显隐文本的作品,那么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那么甄宝玉也一定梦游过太虚幻境。或者说第五回的文本里用显隐文本也描绘了甄宝玉在场,只不过贾宝玉没有觉察到而已,贾宝玉和甄宝玉作为孪生兄弟,一定有类似的梦境,一定有类似的经历,因此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丢失,甄宝玉是可以感知通灵宝玉的去向的,因此才有送玉的情节。

《离魂》也是汤显祖的作品,出自《牡丹亭》中的一出, 脂批对此点评为:《离魂》伏黛玉之死。脂砚斋提到的《离魂》是《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本的第二十出,这一出的名字是《闹殇》,杜丽娘在一个中秋之夜因思念成疾而逝,临终前嘱咐侍女将自己的画像藏于太湖石下,后来柳梦梅机缘巧合看到画像与丽娘重新团聚。在离婚的尾声里,有怕树头树底不到的五更风,和俺小坟边立断肠碑一统一句话,隐喻的应该是贾宝玉的悲痛之情。红楼梦第五回里,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亲姐妹,她们最后与贾宝玉应该都是成婚了的,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好了歌注里也有昨日黄土陇中送白骨,今宵红灯帐里卧鸳鸯的句子,显然贾宝玉无法接受母亲的安排,执意与林黛玉生死不分离,最后先娶了林黛玉,而林黛玉很快就死了,等到将林黛玉送葬之后,贾宝玉才遵循母命娶了薛宝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