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向不温不火的长安汽车,在一季报业绩和新能源车推广进程加快的催化下,突然爆红,一度成为A股史上第五家市值破2000亿的车企。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安可以松一口气——2021年长安的新能源车销量仅为10万辆,且超过70%来自于微型车奔奔E-Star。而长安通过混改发力新能源车,或许是“心虚”的表现。

长安汽车存货成本(财熵长安汽车)(1)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 图源网络

两个月股价涨幅超200%,一度成为A股史上第五家市值破2000亿的车企,一向低调的长安汽车(000625.SZ),近期突然“高调”起来。

长安的突然高调,始于4月28日晚公布的一季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45.76亿元,同比增长7.96%;净利润45.36亿元,同比增长431.45%。即使扣除转让子公司阿维塔部分股权的21.3亿元所得款,一季度长安的扣非净利润也高达22.7亿元,同比增长215%,大超市场预期。

业绩公布后,长安立马收获2个涨停板,并开始“逆袭”——市值从不到700亿,两个月后突破2000亿。此后长安股价开始回落,截至7月12日收盘,最新市值为1642亿元。

虽然业绩超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安可以松一口气。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20%,在国家“双碳”战略下,未来还会继续上升。而长安2021年的新能源车销量仅为10万辆出头,在公司占比还不到5%,燃油车仍占销售的绝对权重,这对长安是不利的。在新能源车方面,长安的10万辆销量,超过70%来自于微型车奔奔E-Star。

作为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长安在此之前经历了两次创业,如今它的第三次创业瞄准了新能源车。

但财熵发现,长安通过混改发力新能源车,或许是因技术和资金不足的“心虚”表现。而抱住宁德时代(300750.SZ)和华为大腿的阿维塔,让母公司长安失去存在感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未来多了些扑朔迷离。

百年老店三次创业

长安汽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中由李鸿章创建的上海洋炮局,迄今已有160年历史。而长安的造车史,可以用“三次创业”来概括,这三次分别是微型车、乘用车和新能源车。

1983年,长安确定了汽车这条路,开启了第一次创业。1984年,长安第一辆微型货车下线,随后通过合资的方式打开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安与日本铃木合资的长安铃木,相继推出了两款微型“神车”——奥拓和羚羊。凭借微型车的爆发,长安在2003年营收便突破百亿。

随着市场变化,为了拓展生存空间,2003年前后,长安进入乘用车市场,开启第二次创业。但乘用车的研发并不顺利,长安董事长朱华荣称,2004年是自己在长安36年职业生涯中最焦虑的一年。

“我们2000年提出来合资和自主‘两条腿走路’,开始做自主乘用车研发,先后投放了几款车型都失败了,成本居高不下,质量问题不少,特别焦虑。”朱荣华回忆道。

随着不断改进工艺、质量和体系,悦翔、逸动等第二代乘用车产品推向市场,让长安的自主乘用车开始崭露头角,并站稳脚跟。2015年,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超过100万辆。

虽然长安的自主乘用车销量不错,但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真正给它扛起利润大旗的,是以“长安福特”为代表的合资品牌。

2016年是长安的巅峰时期,其净利润突破百亿大关,到了102.85亿元。而当年长安福特净利润181.65亿元,按长安持股50%来计算,当年长安近九成的利润,由长安福特贡献。

长安汽车存货成本(财熵长安汽车)(2)

长安福特“福克斯” 图源网络

然而,大“雷”在2015年就已埋下——从这一年开始,福特为了向智能电动化转型,开始实施全球性收缩战略,在全球市场暂缓了燃油车新产品投放。这导致长安福特在长达3年时间里未有新车型发售,大量客户流失。

不过在危机爆发初期,长安福特尚能凭着惯性和“余热”,在2017年维持过百亿的利润。

除产品迭代速度慢外,长安福特由于质量问题导致大量的事故及投诉,成了压垮自身的稻草。在多重不利因素之下,长安福特2018年净利润呈断崖式下跌,由前一年的盈利121亿元变为亏损8.04亿元,2019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38.57亿元。

长安汽车存货成本(财熵长安汽车)(3)

2015-2019年长安福特净利润 数据来源:长安汽车年报

由于过度依仗长安福特,随着福特的没落,长安陷入长达3年的巨亏泥潭——2018-2020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1.65亿元、-47.62亿元、-32.50亿元。可谓“成也福特,败也福特”。

当然,长安3年巨亏也不完全是长安福特的拖累,比方说长安持股50%的合资品牌长安标志雪铁龙,在2018年、2019年亏损分别达到8.7亿元、22.2亿元,让长安雪上加霜。

回过头去看,长安前两次创业,虽然有过辉煌,但难言成功。无论是微型车还是乘用车,长安主要还是靠合资品牌。而且合资车虽然名义上中外都各占50%股份,但实际上是外方主导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周期,长安几乎没有参与感。

在自主车方面,长安虽然近些年有所突破,但盈利能力比较弱。长安的自主乘用车早在2015年就突破100万辆大关,不过刚实现扭亏,当年利润5亿元左右。换言之,卖一台自主车的单车利润仅500元左右;2021年长安自主乘用车销量达到175万辆,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仅为7.28亿元。

有意思的是,2022年长安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但在上半年,长安的总销量同比下降6.25%,自主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 4.61%。

一边销量下降,一边市值大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得不提到长安的第三次创业——进军新能源汽车。

“香格里拉计划”搁浅

自主车不争气,合资车开始衰落,合作方福特收缩战线,国内造车新势力又蠢蠢欲动,让困境中的长安多了些焦虑。

“其实传统车企很焦虑,即使高层想拼命转型,也因惯性阻力很大,难以开展。但不转不行,因为这是唯一出路。”在第三次创业时,朱华荣表示。

事实上,早在2001年,长安就开始研究新能源技术,开发出了第一辆混合动力样车。2009年12月,长安首款纯电车“长安奔奔MINI ”下线。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内第一辆纯电动汽车。不过由于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存在如充电时间过长、电池容量小、电池寿命短等诸多问题,长安奔奔MINI并没有量产。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推进,2012年,长安推出了E30纯电车,此后又相继推出逸动纯电动、欧诺纯电动、长安奔奔MINI纯电版,但均反响平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车虽是新能源车,却是“油改电”。

“油改电”,简单来说就是在原有燃油车的基础上,将发动机、变速箱更换为电池、电机和电控,可以理解为对燃油车的改装。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油改电”的整车重量大、电池容量小、续航里程短、电耗水平高。这也是为何长安早早布局电动车,但还是很焦虑的原因之一。

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长安的电动化并没有明显突破。痛定思痛后,长安对新能源车进行了战略调整,2017年10月宣布启动“香格里拉计划”——到2020年,将建成三大新能源专用平台;到2025年将全面停售传统燃油车,并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计划未来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资1000亿元,其中400亿元用于新能源产品研发。

香格里拉计划的启动,标志着长安开始第三次创业。

长安汽车存货成本(财熵长安汽车)(4)

香格里拉计划发布 图源网络

尽管香格里拉计划推出时间较早,但长安在2018-2020年3年扣非净利润累计巨亏上百亿元。深陷亏损泥潭,让长安有心无力,因此这3年香格里拉计划只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推动。截至目前,长安的新能源车主要还是“油改电”。

2021年长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0.64万辆,其中奔奔E-Star销量达7.65万辆。换言之,长安的新能源车,超过70%来自于这款“油改电”的微型车。

虽然长安奔奔E-Star卖得不错,但也有难言之苦。

奔奔E-Star于2020年4月上市,售价6.98万-7.48万元,但开始的销量并不理想。2021年1月,长安新能源推出奔奔E-Star国民版,售价2.98万-3.98万元,“折价”后销量一路上涨。长安的新能源车销量,主要是靠三四万的微型车撑场面,令人唏嘘。

而售价才三四万的车,盈利能力可想而知。数据显示,长安新能源在2021年亏损22.72亿元,成立4年累计亏损高达46.58亿元。

长安汽车存货成本(财熵长安汽车)(5)

长安奔奔E-Star 图源网络

随着原材料不断上涨,奔奔E-Star终于撑不住了——2022年6月30日,长安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受上游原材料短缺的影响及整车和零部件产能限制,7月1日起,将暂停奔奔E-Star车型订单收取。(注:奔奔E-Star国民版在2022年4月就已暂停接单,原因与本次相同)

某种程度上,奔奔E-Star暂停接单并不是坏事。一方面,目前奔奔E-Star愈卖愈亏,赔本赚吆喝,即使未来能通过规模效应扭亏,但低端微型车的盈利能力始终有限,而且卖得多也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车,“油改电”车型并无优势。

不过,长安始终未放弃“新能源梦”。而发力新能源车,才是近期长安市值狂飙的重要推手。

“新能源车”姗姗来迟

2021年长安的新能源车卖了10万辆出头,在公司的销售占比还不到5%。在国家“双碳”战略下,新能源车渗透率还在上升,长安发展新能源车势在必行,否则就会成为淘汰的对象。

2017年长安提出的香格里拉计划,目的就是让公司在电气化上实现突破。2018年5月长安成立长安新能源,8月和蔚来(09866.HK)一起成立长安蔚来。短短3个月内就成立两家新能源车公司,足以看出长安着实焦虑。

成立长安蔚来的同一个月,长安发布北斗天枢计划——计划2020年停止生产非联网新车,实现100%联网,100%搭载驾驶辅助系统;到2025年实现100%语音控制,建成L4级自动驾驶的智能开放平台。

但遗憾的是,一心想在新能源车上成就一番大事的长安,却一直靠“油改电”的逸动新能源和微型车奔奔苦苦支撑。直到四五年后的今天,真正具备新能源基因的“深蓝”和“阿维塔”车型才准备上市。

长安汽车存货成本(财熵长安汽车)(6)

图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而长安通过混改的方式发力新能源汽车,这一举动或许是“心虚”的表现。

2018年10月长安发布公告,宣布旗下子公司长安新能源拟引进不低于3名战略投资者。

据企查查显示,长安新能源分别于2019年12月和2022年1月完成了两笔融资,合计78亿元。两轮融资后,长安对长安新能源的持股降为40.66%,但仍为第一大股东。B轮融资完成后,长安新能源新品牌火速推进,4月发布“深蓝”品牌。

长安汽车存货成本(财熵长安汽车)(7)

长安新能源引进战略投资 图源企查查

在长安新能源进一步推进混改之际,长安旗下的阿维塔也在“跑步前进”。

阿维塔前身叫长安蔚来,由长安和蔚来合资成立,二者持股比例分别为95.38%、4.62%。不过,2018年8月成立后,长安蔚来的造车却迟迟没有进展。

为打破僵局,2021年5月,长安蔚来改名为阿维塔,并表示将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网联汽车平台(CHN),以及丰富的智能汽车产品。

2021年11月5日,长安发布了阿维塔混改的计划,拟引入宁德时代、福建闽东等投资主体。2022年3月,阿维塔宣布完成首轮战略融资交割和工商信息变更,长安持股比例将由95.38%降为39.02%;宁德时代持股23.99%,为第二大股东。

某种程度上,外界对于长安的期盼,更多的是对深蓝和阿维塔的期盼。

在2022年6月25日的重庆车展上,深蓝品牌首款战略车型“深蓝SL03”上市,提供增程版、纯电版和氢电版三种不同动力类型的车型,预售区间为17.98万-23.18万元。

重庆车展上,阿维塔在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三方合作的基础上,与华为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公布了其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V阿维塔11及其限量版车型阿维塔011的进展,新车将于2022年8月8日上市,年内实现交付。

长安汽车存货成本(财熵长安汽车)(8)

华为和阿维塔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图源网络

消息发布后,二级市场上,首个交易日,长安股价大涨近9%,第二个交易日涨停,足以说明市场对深蓝和阿维塔的期盼。

不过可以发现,长安通过混改发力新能源车,其实本质上和二次创业时引入合资方差不多。如前所言,在合资公司上,合作方主导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周期,长安几乎没有参与感。

财熵发现,混改后的阿维塔,在长安一如此前合资车的角色。

在动力系统方面,阿维塔采用宁德时代的技术;在智能系统方面,则会用华为的技术。特别是阿维塔已经和华为签署了全面战略协议,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都可能用华为的。

这意味着,阿维塔在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这三大智能汽车命脉上,均受制于人,留给它的,只剩下整车制造。这下,长安真的只剩下“躯壳”了。

长安这个大股东有点“悲惨”的同时,也让子品牌阿维塔的未来多了些扑朔迷离——此前合资车大起大落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阿维塔的诞生,是因为长安汽车缺技术和资金,没有能力独立发展新品牌,所以选择跟华为、宁德时代合作。”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汽车分析师张翔博士告诉财熵,“长安算是个二流车企,有能力的车企都会独立发展新品牌,像吉利(00175.HK)发展领克、几何,长城(02333.HK)发展欧拉等。除了借助华为的技术,长安也可以用华为的体验店渠道。”

对于深蓝,张翔表示,“阿维塔在自主高端品牌处于第二集团军,深蓝比它差一些。长安汽车在中高端品牌没什么经验,深蓝发布比较晚,目前在营销上投入也不是很多,而且它号称有纯电、混合动力、氢能源全系列车型,有炒作的成分,目前氢能技术不成熟。”

在4月的“2022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 ”上,朱华荣提出,长安的目标是到2025年总销量达到400万辆,其中长安品牌300万辆,新能源销量105万辆。

长安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刚突破10万辆,2025年目标就定到105万辆,胃口会不会有点大?这不免让人想起2018年的第二届香格里拉大会上,长安把2020年新能源销量的目标定在35万辆。但实际上,当年长安的新能源车销量仅为3万辆,连目标的零头都没到。

在新能源车上起了个大早的长安,如今却只能在拉拢了宁德时代、华为两位顶尖大佬后,努力赶晚集,结果犹未可知。

不过,长安从来都不缺目标和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