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要走在全省前列”,我市按照省委书记陈豪对玉溪提出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聚焦农村关键领域重点改革,聚力关键环节配套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在2018年云南省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中排名第一。

云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玉溪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省前列)(1)

美丽宜居的上牟溪冲 郭帆/ 摄

新型经营主体“强”起来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我们吃上‘定心丸’。” 玉溪祥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祥说。2004年从建筑业转身农业后,李树祥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开始种植小香葱,目前有11个种植基地,面积超过1730亩,年产蔬菜3.5万吨,产值超过1亿元。

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市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科技示范园、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节水减排灌溉,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承包权,彻底放活经营权。

一批生产型、加工型、外销型农业“小巨人”相继涌现。

1.先后组建了云南云菜、云南猫哆哩、云南源天、云南东绿等10个集团企业。

2.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龙头企业73户、市级龙头企业107户,家庭农场624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53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25户。

3.建成省级精品庄园14个,建成国家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1个、农业农村部标准化养殖示范场7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1个。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7%,高出全省3个百分点,2018年重点产业产加比达1.4:1,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61%。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51.3亿元,增6.3%,增速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7元,增9.2%,收入绝对额连续九年保持全省第一。

云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玉溪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省前列)(2)

峨山县塔冲村新貌 曾永洪/摄

集体经济发展“活”起来

“组上成立了合作社,可以拿到入股分红,逢年过节社区和组上还要发福利,算下来一年也能有上万元。”红塔区新兴社区居民李大爷告诉记者。年满50岁的社区居民每年能领到养老补助,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能领取金额不等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这是红塔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壮”起来以后居民们获得的实利。

云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玉溪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省前列)(3)

红塔区黄草坝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居民变股东 ,2018年,我市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积极开展集体经济股份制权能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农村集体制度改革,并被确定为50个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州(市)之一。

1.截至2018年底,351个村(社区)3407个村(居)民小组完成清产核资;

2.12个村(社区)179个村(居)民小组完成股权设置、股权量化、量化资产总额5.6亿元;

3.36个村(居)民小组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颁发股权证书4277份。

股份制改革前的分配体制是按照户籍进行分配,长期以来,“空户”问题十分突出,完成股份制改革后,以原村级集体经济为母体,借鉴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在坚持集体资产明晰且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将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分离,全体社员股东享有决策权、监督权和分配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巩固和完善了集体经济基本经营制度、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云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玉溪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省前列)(4)

元江县曼来社区移民新村 杨雪/摄

开放型农业成长“快”起来

没有品牌就没有未来。我市紧紧扭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这个“牛鼻子”,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全市“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达187个,5个农产品品牌入围“全省10佳名优农产品品牌”,云南达利食品入围“全省绿色食品10强企业”,磨浆农业、万绿生物、猫哆哩3家公司入围“全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绿色食品牌打造实现高端突破。

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我市突出抓好“大产业 新主体 新平台”建设,扶优扶强农产品出品企业100户,组建注册资本金10亿元的政府新型投融资公司——玉溪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撬动社会资金50多亿元投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云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玉溪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省前列)(5)

者湾村老宅客栈留住乡愁 刘黎/摄

围绕提升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 我市强化“三项支撑” 、“线上线下”齐发力 。

1.健全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建设玉溪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云南高原农产品集配中心等大中型物流园区,建成冷藏冷冻库635个。

2.设立市外农产品直销点29个,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建成了玉溪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

3.健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72户,建成物联网示范企业5户,培育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电商企业6家。

4.健全完善外贸服务体系,我市成为云南第一批成功办理人民币跨境贸易以及结算出品退税地区,贸易伙伴遍及五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

5.2018年,全市农产品自营出口额完成15.3亿美元,占全省的40%以上,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