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有太多盼头了,不仅有圣诞与跨年狂欢的期待,更有终究逃不掉的期末结课考试临近年末,随着考证考研潮的渐渐散去,各大高校图书馆与自习室即将又被期末复习党而占满他们无一不关注着期末成绩是绩点,在这个时代,绩点是衡量一个高校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吗?今天,萌主就来和共同探讨一下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是不是不能过于在乎绩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是不是不能过于在乎绩点(活在绩点困境下的你)

是不是不能过于在乎绩点

十二月有太多盼头了,不仅有圣诞与跨年狂欢的期待,更有终究逃不掉的期末结课考试。临近年末,随着考证考研潮的渐渐散去,各大高校图书馆与自习室即将又被期末复习党而占满。他们无一不关注着期末成绩是绩点,在这个时代,绩点是衡量一个高校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吗?今天,萌主就来和共同探讨一下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

不久前,一篇名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文章又回到了我们的视野,向读者传达了当今大学学子面临的残酷现实:在如今中国高校的学分考核制度下,绩点是衡量学子的最高标准,也是学生孜孜以求现实利益的根本凭证。但看似风平浪静的水面下,实则暗流涌动。绩点成为了无数大学生努力追求的终点,在这场拼搏当中,他们或许苦恼,或许焦虑,或许为此陷入迷茫——活在“绩点”困境下的你,真的开心吗?

“多考一分,甩开千人”

高三那年一整年的疯狂复习、刷题犹在昨天,萌主仍清晰地记得大一时,身边有一位努力的女生告诉自己:“我好像已经习惯了高中时代好好学习刷题的日夜,大学一下给我这么大程度的自由,我还真有点接受不了。”身边像她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在迷茫中,部分同学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他们仍选择按照长久以来规划好的道路前进——好好学习,认真复习,拿到更高的排名,追求更高的分数。长此以往,这样的模式也不知不觉延伸到毕业。高考作为过往重要的节点,即便已渐行渐远,但那种不服输和拼搏的姿态,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的一部分人,希望通过用高绩点弥补之前的遗憾,为自己的未来筑牢根基;而来到重点高校的同学,在身边都是全国各地精英的环境下,在同龄人延续“唯分数论”刻苦学习的时候,难免受此影响,心底又响起了曾经“多考一分,甩开千人”的口号,又激起了高三那年你追我赶的斗志,尽力奔向内心深处的目标。

绩点是衡量优秀最简单的因素

同时,高校作为校园时期向工作阶段过渡的区域,是一个拥有大量资源与机会的平台:春招秋招、国奖、国外交换......社会资源有限,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在这些有限资源的分配中,我们需要一个用于衡量的标准。为了获得资源,我们努力使自己优秀,而绩点则是衡量优秀的最简单的因素,于是为了“优秀”,我们努力提高绩点,久而久之“优秀”的门槛也水涨船高……在这个“万物皆内卷”的时代,许多事情变得逐渐公式化,前人的经验和轨迹似乎也变得格外重要,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我们不得不如此追求,尽力让自己身处的位置更高一点,再高一点。

重视绩点

刚入学的新生分享班会上,高年级优秀的师兄强调再三:“一定要重视绩点,因为那直接关系到后期的升学、保研、交换,以及每学期的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的评选。”每一个渴望追求优秀的同学,心里都燃烧起了充满希望的小火苗。对照着前辈们总结出的“选课宝典”,参考经验,结合兴趣、困难、作业、上课是否点名等因素,组合出了一份“划水”也能获得高分的课程表。每到选课之时,宿舍群和年级群也会被“求姐妹们推荐一门高分通过的通选课”而刷屏。

喜好和绩点的选择

朋友小R对一门人文类的通选课很感兴趣,是她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学,可一打听老师不容易打高分,还是乖乖地选择了推荐的课程。令她失望的是,某些给分备受好评的老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趣,被“划水党”占据满的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也是让她头疼,不敢逃课的她只能硬着头皮听讲,充满愧疚地在课堂上写起了专业课作业。一个学期下来,小R果然获得了95分的高分,说不开心是假的,但她还是略显遗憾地说:“要是当时选我喜欢的通识课程,我可能会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吧,也会更开心一些.......”

无独有偶,小Y也深信不疑地按照这样的选课法则浑浑噩噩度过了一个学期,并且为了专业课所谓的平时分,一口气担任了好几门课的“课代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为了一个小组作业常常熬夜到深夜......可小Y却坦言,自己不过是个实打实的“分奴”,要不是为了绩点,自己根本不会这样疲惫。大三的小Y首次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了一门小语种的通选课,试听的第一节课上,女老师便严格地告诉大家:“我不会随随便便给高分,如果有人希望在我的课上睡觉也能通过的话,现在就可以退课了。”正如老师所言,课前的预习,每周课后的作业,期中期末的考核都比一般的“水课”要严苛的多,小Y的结课成绩也仅仅只有80分。可不那么计较绩点的用心学习,有时真的可以带来很单纯的快乐。她永远都忘不了在外教鼓励下主动用法语表达想法所带来的满满成就感,或高或低的绩点早已在记忆中随风而逝,可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却可以在脑海中停留一辈子。

功利性

我们终究是群居的类群,生活在竞争的时代和社会中,永远有人绩点比你高,也永远会有人比你努力,永远有人比你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运气。追求卓越和不敢为人后本就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当前高校绩点的考核机制已相对公平,真正令人担忧的是盲目追求而所带来的功利和麻木,以至于失去了自我。

相比于之前为了高考千篇一律发展的中学时代,步入大学,独特性和多元化本就是高校生活的意义,即使以最功利的视角为自己的未来拼搏,谋求一份精彩,许多资深HR也明确在采访中表示,独特性才是他们最想看到的亮点,恰恰相反,许多绩点综测排名靠前的实习生,并不适合职场上的长远发展,他们多年来对“功利性”的追求已经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众所周知,我们永远无法复刻别人的人生,所以,请和自己比,和过去不完美的自己比,和过去不够努力的自己比,如果只将“和他人赛跑,超越与打败他人”作为唯一的乐趣,你将会失去沿路许多美好的风景,因为竞争,本就只是自我成长的副产品。

观察萌主身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仅是绩点,为了提高综测成绩,成为老师和同学口中所谓“优秀”的学生,拿到奖学金,他们在各方面都需要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攒分,诸如大大小小的文体比赛、公益活动、社团工作、社会实践、出国交流、第二学位、专业实习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在完成这一项项挑战后,他们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努力收获了极大的满足感,并在求职、保研、海外深造上有利于自己的量化优势。但需引起关注的是,当我们将获得这些的本意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投入到一件事而形成竞争优势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人情感和社交的培养,真正快乐的满足,精神境界的提升......更让萌主感到意外的是,在追逐绩点的相当一部分同学中,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期许,都有着稍许的迷茫,甚至坦言从未考虑过这些。

我们交上高考的试卷后,来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刚步入成人的时代,是最适合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命题和心灵句读。可是,当我们把绩点当作衡量优秀的指标,把追求高分当作最好年华里的目标,我们所做的努力甚至有可能让我们失去成长当中的一部分意义。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此生我为何而来?未来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路走来我是否快乐?与过去相比我是否做出了改变......萌主认为,身处困境中的我们仍有冲破枷锁的无限可能,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真正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并能尽早做出人生的规划,因为人生的选择是那样的多,而绩点,却无法丈量我们的人生厚度。

“青年人常犯的错误是,将生命任意抛弃,甚至陷入窒闷,颠倒,混乱的状态。这期间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失掉自己,同时也失掉别人,并且失掉许多还要来到的别人,失掉多元性与可能性。”--------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身旁大环境或许在短期内无法做出及时的改变,但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在浮浮沉沉的人生中,至少我们可以做自己航船的掌舵人,为我们自己的心路点亮一盏明灯,从而选择我们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上驶向何处,看到哪里的风景。

身在井隅,道阻且长,追求成功的路上尚有光亮,愿你别将一切局限于绩点而失掉自己,保持初心与本真,在广阔的天地赋予自己更高的价值,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来源:中青校媒 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