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白茅(与诗经共享历史)(1)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藏书是文士的雅事,山歌则是农人的俗趣。白茆山歌,更是常熟地区引以为傲的文化珍宝。

历史长河中的悠扬山歌

吴地山歌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民俗专家金煦曾经写道:"古老的吴歌,来源于广阔的中国田野,反映中国民间的历史文化风貌,是了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在现代化进程彻底改变农村生活风貌之前的数千年间,唱山歌是生活在白茆塘两岸的农民最主要的娱乐形式。白茆山歌是无须乐器伴奏的徒歌,田间劳作,纺纱织布,水上行舟,总有悠扬的山歌声飘荡其间,一年一度的赛歌会更是万人空巷的乡村盛景。

楚王白茅(与诗经共享历史)(2)

20 世纪 50 年代一场赛歌会上,男女对山歌时的场面。摄影 / 万新光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文革期间,白茆山歌却被扣上了"毒害青年的黄色故事"的脏帽子,许多山歌好手也在文革期间被百般打压,最后失去了自己引以为傲的"金嗓子",白茆山歌也由此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黑暗时期。好在"文革"结束后,山歌文化逐渐复兴,政府也加大了对山歌的重视。但与此同时,江南农村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过去以农耕劳作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不再,新兴的娱乐方式占据了人们的休闲生活,山歌渐渐失去生存土壤。

朝气蓬勃的白茆山歌

在新时代的新起点,白茆山歌开始了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发展。在创作方法上,创作者们以传统山歌的形式摹写苏南农村的新面貌。同时,将鲜活真挚的记忆和现代生活经历作为创作题材,并尝试在创作中加入新的音乐元素、使用相对容易理解的方言俗语、在歌唱中加入故事情节等,尝试着让更多人喜爱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

楚王白茅(与诗经共享历史)(3)

进入当代,过去在田野高唱的山歌也被搬上了现代舞台,场景、服装、歌词都有了新的变化。摄影 / 陆明星

20世纪80年代末,荷兰汉学家、音乐学家施聂姐、高文厚曾到江南地区进行民歌采风,将苏南民歌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之一介绍到欧洲,白茆也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今天,常熟白茆山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杰出代表,是众多民俗学家视若珍宝的研究对象,但因"不合时宜",已经很难像曾经那样赢得大众的青睐。类似古里镇赛歌会形式的舞台演出,是传统山歌为融入当代社会而做出的努力之一。在农业机械化、农民变工人的新农村中,那种野草般自由生长、在广阔乡间一呼百应的吴地山歌已渐成往事。

楚王白茅(与诗经共享历史)(4)

山歌进校园

但这并不意味着山歌已成为过去,至少在白茆山歌演唱家陆瑞英这里,山歌仍以另一种方式在传唱。2003年开始,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和周正良老先生共同整理《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共收录288则民间故事和500多首歌谣,白茆的山歌和故事有了永久的纸质留存。而回归到日常生活,2009年至2013年间,陆瑞英老师在常熟电视台一档名为"春来茶馆"的节目中讲故事,四年间讲了488个,陆瑞英老师以小朋友口中"讲故事婆婆"的形象,将白茆的故事讲进常熟的千家万户中。

楚王白茅(与诗经共享历史)(5)

近百年间经历了起起落落的老山歌手们,仍将白茆山歌传唱于常熟这片土壤上,唱给自己听,也唱给水乡里的男男女女听。山歌未来的变化我们或许无法确切判断,但可以确信的是,山歌声将不断绵延飘荡,山歌的灵魂也将永远留存在白茆这个江南水乡的记忆里。

- END -

文丨朱凡

编辑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常熟》有增减、改动

楚王白茅(与诗经共享历史)(6)

图书《地道风物·常熟》

本文未署名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