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1)

【1936年2月7日,毛泽东察看高家坬塬地形后,写下《沁园春·雪》】

1935年12月17-25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瓦窑堡会议”。制定适合中国新形势完整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提出并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决定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为总任务;决定东渡黄河,打通东进抗日道路。1936年1月26日,以毛泽东为政委、彭德怀为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的“中国人民抗日先锋队”,从瓦窑堡出发,经过延长、延川,率领1.3万红军开始东征。

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2)

【1936年2月20日东渡黄河前的红军将领】

2月4日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清涧县西辛关开始渡黄河,5日凌晨进入山西石楼县东辛关。经玉家沟、西卫村、留村,来到袁家沟时,正值大雪封山,狂风暴雪纷扬。将群山环绕,沟壑纵横的小山村搓绵扯絮,满天覆盖,银装素裹。

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3)

【1936年2月毛泽东东渡黄河的照片】

毛泽东迎着寒风,走到强沟河来到瓦窑沟塬,登上南北纵贯毗邻黄河的高家坬塬一带,侦察东征地形。眺望茫茫群山、黄河、原野、村庄,被漫天雪花裹挟着、雪虐着、粉妆着,心中被眼前疾风呼啸的狂雪,奔腾震撼的黄河,气吞山河的金戈铁马,那北国壮丽的雪景感染着,那纵横万里的磅礴激励着,那豪迈旷达的意境高亢着,游目骋怀,诗情澎湃。毛泽东回到袁家沟村,借住在老乡白育才家的土窑洞,伏在土炕上的小木桌旁,逸兴遄飞,借着油灯,点燃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陷入了沉思,又猛地抛出一口烟,烟雾在空中弥漫着。然后,挥笔一气呵成,写下激昂慷慨、豪气冲天、雄视千古、流芳百世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5)

那气势恢宏,胸襟豪迈,意境轩昂,感情奔放。

似狂风、雷电、呼啸而来,

似奔腾、蹈海、怒吼而来,

似历史的尘烟,飘荡而来,

似无数的英雄,挥戈而来。

毛泽东这首大气磅礴之作,抒发伟人的抱负及胸怀。不同古诗词任何名家、词派,他可谓睥睨六合、气胸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只有雄才伟略、胸怀宽广之人,才会在小地方写出大境界。全词挥然一体,严谨、完整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写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它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状语。明确指出: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就一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6)

【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村全景”,东临黄河,西近无定河】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参加谈判时,与柳亚子先生重逢,故友见面,激动不已。便题写《沁园春·雪》赠送给他,留作纪念。11月14日在渝《新民报晚刊》公开发表并传遍全国各地。

《沁园春·雪》发表后,真可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首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诗词迅速轰动山城,世人才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据红色重庆资料显示:当时,国民党中宣部对《沁园春·雪》在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率先发难,紧跟着一批反动文人在报刊上相继抛出诋毁曲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封建帝王思想;人民武装是“草莽英雄”;陕北解放区是“封建割据”等引发的笔战。蒋介石震怒叫嚣,让身边的文人也纷纷写诗词来对抗,进行“讨伐”。无论见识、襟怀、豪杰,纵横捭阖,令人景行景止,在境界和气势上无法与毛泽东的诗词等量齐观。可没有一个人敢口诛笔伐、笔墨登场。这首词不仅轰动重庆、轰动全国、还轰动了海外华人世界。菲律宾《华侨导报》在转载毛泽东这首词时称赞道:“无论置诸任何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作之中,也都是第一流的杰作中之杰作也!”人们争相传颂,好评如潮。充分展示了毛泽东博大胸襟,征服人心,使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7)

【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与南方局外事组成员合影】

1946年5月23日延安《新华日报》为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曾发表“编者按”。指出:“毛泽东同志咏雪一词刊出后,一时唱和甚多,然而也不乏好事之徒,任意曲解丑诋,强作解人,不惜颠倒黑白,诬为封建帝王思想。虽‘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从此,这一场笔战才偃旗息鼓。

细细品赏,剖析整篇诗词,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如易诵易唱易记,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词义畅达,生动、通俗、凝练,一泻千里。全词属旧体却合律入韵,给读者耳目一新,千古绝唱之感。

伟人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英雄人物,他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在陕北黄土高原写下震撼千古的名句,发出历史最强音和宣言,道出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

让我想起毛泽东同一首词牌《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8)

在湖南长沙橘子洲头,1925年深秋,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中,来到长沙,独自站在那里。飘逸的长发、俊秀的脸庞、深邃的目光、深沉的思考,望着眼前滔滔湘水奔腾流向远方。眺望万千山峰,层林尽染,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乘风破浪的巨轮,争先恐后。雄鹰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飞翔,鱼儿在清冽的水里自由自在地戏耍。面对宇宙、大海、万物感慨万千,丰富阅历积淀与灵感,朴素情感与理想。32岁的毛泽东是一介书生,却对中国命运,有着独特的思考。不禁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主宰?

沁园春雪千古名句(延梅千古名篇)(9)

【湖南长沙“橘子洲头”毛泽东的雕像】

毛泽东青春少年就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以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抒发着火热的革命情怀。那“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星火燎原”的理想境界,形象化的表现,是对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还有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谁来主宰?”伟人以景烘托雄心壮志,主宰国家命运的博大情怀和远大理想。心忧天下,豪气干云,一种拯救天下的霸气和王者之风。

那首《沁园春·长沙》写的是南国秋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的雪景,已经回答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示了新时代新气象和人物风范,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和奋斗理想。从两首词中,我被深深地震撼,内容振奋人心、充满朝气、启迪后人,由衷地敬佩、爱戴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2023年元月17日献给新年而作】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