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处女作《斯太尔斯庄园奇案》(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曾六度被出版商拒绝,直到1920年经由约翰·莱恩(John Lane)出版成册。在这部书中,继夏洛克·福尔摩斯之后最负盛名的私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Hercule Poirot)初次登场。1976年克里斯蒂去世,享年85岁,那时候她已成为了一位风靡全球的推理小说作家,《东方列车谋杀案》(Murder on theOrient Express)是她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以不同形式与读者见面,包括1974年的原版电影和两个版本的有声书。

由莎翁戏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导演并主演的新版同名电影将在今日首映,其剧情依然基于这部深受读者喜爱的推理小说设计,所以,绝大部分观众已经对谁是凶手心知肚明,对其作案手法和动机也了然于心。不过,一批年轻观众将首次欣赏到这样的经典风格。阿婆的铁杆粉们不应该剧透,告诉他们海报里的“令人震惊的结局”到底是什么。

故事的主线十分简单,在一辆从伊斯坦布尔开往法国加来的豪华旅客列车上,一名乘客被刺身亡,而波洛侦探只是“动动灰色脑细胞”就侦破了案件。事实上,所有事情都发生在短短在两天时间里,在火车因大雪在前南斯拉夫缓缓停下之后。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没看懂(东方快车谋杀案今日上映)(1)

《东方列车谋杀案》和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原版小说本来是一部案头剧,地点、事件和情节都严格遵守戏剧的统一性。克里斯蒂甚至把小说分成了三部分,分别对应着戏剧的三幕。她大量运用对话,这一点证明了她作为作家的卓越实力。不过,克里斯蒂在气氛渲染方面没花多少心思,也很少认真揣测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在小说的中间部分,波洛大多数时候只是在审问乘客:那个穿着和服、基本没露过脸的人影是谁?这块绣着大写首字母H的手帕又是谁的?波洛侦探还细心地注意到卧席车厢包间的安排、晚上乘客的来回走动,以及表面上的行凶时间,他也不排除大雪改变了谋杀计划的可能。波洛幸运得过了头,他找到了一张烧焦了一角的纸片,那张纸片上的三个字成为了后来破案的关键。

总而言之,作为推理小说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听起来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它至今读起来依然扣人心弦呢?

首先,克里斯蒂这部小说干净利落,与其说是文字诙谐打趣,不如说读者是为主角本身的独特性所吸引。书中的男主角挑剔考究、趾高气扬,身高五尺四英寸(大概160厘米左右),脑袋形状像蛋一样,用一位年轻女士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模样滑稽的矮小男人,是那种人们不会认真对待的人”。只有在2010年大卫·苏切特版的电影里,这部小说才被重新演绎为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剧,波洛侦探在其中饱受精神折磨,面对道德抉择,在信仰和正义之间左右为难。然而,作为克里斯蒂的代表作,小说的目的只需要让读者讶异欢喜。《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只有她1926年的《罗杰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这部极具误导性、出人意料的杰作能与之媲美。

毋庸置疑,克里斯蒂对推理叙事驾轻就熟,无可匹敌。在她的小说中,真凶不仅是嫌疑最轻的,还常常有着清白无辜的铁证。即便如此,正如《X档案》(The X Files)中“不要相信任何人”的宣言一样,克里斯蒂也总在读者耳边低语:“怀疑所有人。”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没看懂(东方快车谋杀案今日上映)(2)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克里斯蒂陶醉于展现一个个风格迥异的角色:邪气外露的秘书雷切特;飞扬跋扈的旧沙俄公主德拉戈米罗夫娜;女家庭教师玛丽·德本汉小姐,是一位“无论去哪都完全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年轻女性”(克里斯蒂最喜欢的一类人物);英国驻印度部队长官,精壮的阿布思诺上校;年轻而魅力十足的安德雷尼伯爵和伯爵夫人;咋咋呼呼的话唠,来自美国的赫伯德太太,一逮着机会就对身边的人喋喋不休谈论她的女儿;以及其他六个角色——意大利汽车经销商,举止得体的英国列车员,德国女佣,加来列车的法国列车长,来自瑞典的护士和传教士。

从新片《东方快车谋杀案》的预告片和演员阵容来看,我认为导演布拉纳——他在电影中饰演的波洛侦探长着戏剧性的浓密八字胡——丰富了这部小说,把人物角色稍微做了一些调整。原著中没有枪击和互殴场景,也没有西班牙裔或是黑人乘客。哈伯德夫人在书中并非一位性感开心的寡妇,波洛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也绝不会踏出屋子半步。就连电影中的标志性台词——“我的名字叫赫尔克里·波洛,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也并非该书所有,而是出现在克里斯蒂的另一本小说《蓝色列车之谜》(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中。

1974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巨星云集,诸如阿尔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 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和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均有参演。和这部精彩的前作一样,布拉纳的“东方快车”也让今天的好莱坞大牌明星有了盛装打扮、光彩照人、夸张表演的机会。“让我们来表演吧”,这种幽默的方式和这本极富戏剧性的小说产生了精妙的化学反应,只有在东方列车上——波洛解释说“或者是在美国“——才有可能汇聚来自这么多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

这位伟大的侦探最终把所有嫌疑人聚集在餐车车厢里揭晓谜底,这一幕对一些读者来说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谁在乎呢?对经典悬疑小说来说,结局越光怪陆离越好,现实主义往往让小说变得没那么精巧独特。在这个时候,向来固执地拥护法律和秩序额波洛打破了他的原则,不过,正义有时候还是超越了传统的道德。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结局略显矛盾地展现了当人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并信任彼此时,他们的爱与悲痛能够产生令人敬畏的力量。

(翻译:马昕)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