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30日,遂溪县共引进397个产业扶贫项目,其中已竣工350个,乡村产业项目进度快、有特色、成效好,在全省县域精准扶贫工作中排在前列。乡村特色产业不但助推精准扶贫,还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近日,该县出台《遂溪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遂溪乡村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1)

遂溪县建新镇那仙火龙果基地。记者 李波 摄

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夏日骄阳似火,安装在遂溪县港门镇货湖村的大片光伏板在烈日下熠熠闪亮。这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带来的8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投资80.96万元。“这个项目每年的总发电量约为12万度,预计年均收益约为9.5万元,年收益率可达到10%到12%。”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陈丘介绍说,目前光伏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收益按每季度由供电部门汇入村委账户。

像这样的光伏扶贫产业项目,在遂溪15个镇均有建设,总投入达9900万元,目前已竣工投产的光伏项目运营及收益都比较稳定。

稳定的光伏扶贫产业为遂溪农村精准扶贫提供了可持续的“托底”能力,而因地制宜开展的特色种养产业项目,则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中国火龙果之乡”美称的杨柑镇,近年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火龙果种植产业的优势,利用扶贫产业资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巩固和拓展火龙果产业。目前,全镇已建成1.5万亩火龙果扶贫产业基地。全镇1430户贫困户3142人依托万亩火龙果扶贫产业基地逐步走上脱贫奔康路。在建新镇那仙行政村,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已开辟园地800余亩,附近有意向带土地加盟的村庄和农户,还有上千亩的土地潜力。目前,在该基地务工的每户贫困户,不但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实现年工资收入2万多元,还可以享受通过扶助款入股而带来的分红。

在遂城镇仙凤村,芦竹连片种植已成为扶贫主导产业,先期完成160亩连片种植,去年底已实现第一批收成,每年每亩至少为贫困户带来2000元收入。在村里新成立的种养专业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每天能挣到80元工钱。该村芦竹种植基地总规划面积5000亩,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下,仙凤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湛江芦海普惠农业有限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书,全数保价收购芦竹至2027年。通过特色种养项目,仙凤村的贫困户可获得分红金、土地租金及薪金收入。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兴旺是基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产业兴旺”位列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从发展逻辑来看,只有发展好产业,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解决收入问题,才有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可能。这一理念,在遂溪成为共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壮大乡村经济。

在草潭镇,特色沙虫育苗养殖加工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国内排在前列的产品品牌;新引进的澳洲淡水龙虾养殖项目令人耳目一新,池塘里的淡水龙虾甚至以水浮莲为食料,不但带来可观的收入,还有助解决困扰南方水系浮生植物疯长的难题。

在港门镇,原有一定规模的铁皮石斛种植,在精准扶贫中得到大力支持,共筹措帮扶资金106万多元,规划石斛为经济作物发展重点之一,使之实现产供销产业化网络化。原有的瑶柱养殖加工产业,也得到发展壮大。

在河头镇,富硒番薯、芋头及糙米成了拳头产品,不少贫困户在帮扶下参与特色种养创业,有些一年便脱贫甚至盖起楼房。还有投资480万元与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在双村共建的300多亩罗非鱼养殖基地,每年保本分红75万元,年收益率15%;上坡村240亩桑葚基地今年进入丰产期,预计收益超过150万元。

截至目前,遂溪全县321个行政村、26个社区(其中有贫困户的贫困村235个),共引入397个产业扶贫项目,其中已竣工350个,大部分已产生效益,尤其是乡村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走在了全省县域的前列,得到省市两级扶贫主管部门的肯定。

发展特色产业成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乡村特色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但在遂溪精准扶贫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还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

近日,经深入调查论证,遂溪县制定并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全县的重大举措。

遂溪县农村户籍人口占遂溪总人口近七成,“三农”问题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实施方案还提出了重点任务:立足遂溪“三农”工作基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积极开展资源整合、三产融合发展、生态宜居、文明培育、基层提质、脱贫奔康、特色乡村创建等“七大行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遂溪。

在衔接脱贫与奔康两大主题工作的该实施方案中,乡村特色产业被重点突出,已更广更长远的视角谋划“升级版”的乡村特色产业。如整合农村土地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旨在进一步解放乡村产业生产力;又如三产融合发展,旨在延伸产业链,谋取更大的产品附加值;配套了资金扶持、农民减负、农技人才培训等措施,为乡村特色产业释放政策红利;提出升级版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蓝图——特色乡村创建行动,遂溪全县将重点培育8个乡村试点,力促特色产业与特色生态特色民俗、特色建筑有机结合,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以党建为导航仪以创新为“倍增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人”的核心,关键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遂溪县委组织部具体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结合村级换届“回头看”,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为重点,及时调整不胜任的村党组织书记,选拔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的党员干部和优秀大学生村干部任村党组织书记,建设一支过硬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二是发挥村党支部组织核心作用,带领村民整治村庄的人居环境,带领群众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以基层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在遂溪县尤为出彩。县镇村各级支部及广大党员均在不同的层面起到引领作用,涌现了一批务实能干的先进典型。如该县市场监管局,全系统178名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帮助解决结对贫困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入户办身份证、探视在外读书的孩子、帮扶重病住院亲属等,事无巨细。

“一把手”在扶贫攻坚战中统揽全局、敢做善成、勇上前线,是促成遂溪乡村特色产业“井喷”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该县多名乡镇干部在不同场合向记者谈到,县里的党政“一把手”,每年均多次指导各镇乡村的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并进村入户调研,与村民面对面交流。“项目做得好不好,‘一把手’了如指掌;对基层党员干部而言,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河头镇的一名干部表示。目前,遂溪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创新贫困村帮扶机制,真正因人因地、因致贫原因、因贫困类型施策,及时高效完成乡村扶贫产业项目建设,他们积极走出本镇,主动外出联系。现代种养企业落户当地助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已成为常态。

实施方案细化出75个项目内容,每项均明确责任单位,及每一年的具体任务指标,配套了巡查督办制度。

在以党建为导航仪的同时,遂溪县把创新作为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工作的“倍增器”。实施方案提出,整合农业农村资源要素,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激活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更加有力,农村房屋等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涉农资金配置更加高效合理。

创新与深化农村改革有机结合,是遂溪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活“三农”工作的鲜明特点。实施方案提出必须改革农村现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完善产权制度,激活主体、激活市场,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实施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依法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权能,更好地用活土地经营权。三是深化改革农村议事程序。要探索建立“两议”程序,即将村(居)党支部会议提议、村(居)“两委”会商议整合为村(居)“两委”联系会议,将党员大会审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会议决议整合为村民会议或党员、村民代表联系会议决议,提高议事效率和质量,降低组织会议的难度和成本,以适应当前农村基层工作的需求。四是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为增强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上的引领作用,引导小农户进入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适度扩大规模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上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