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写出“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的诗句,自述抱负之后,在各地历练近二十年,一直本着“使得因吏事之力,少施其所学”的宗旨,未忘初心,始终抱着经世致用的目的。在近二十年仕宦为吏的政治实践历程中,他深切体察到从开国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等方面所积累和形成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心中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改革方案。嘉祐三年(1058),37岁的王安石就任三司度支判官,即把他这一系列的改革意见写成一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进献给在位已三十多年的仁宗皇帝。这封万言书的内容涉及北宋王朝几乎所有的方面,诸如政治、经济、税收、人事、文化、教育、科举、军事、外交等等,不仅涉及范围广,有些问题还谈得非常深入具体,可以说是朝政改革的一部大纲。

《言事书》首先扼要地概括出存在于北宋中叶的严峻局势,并探索造成这种严峻局势的根源之所在:

……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他是要在“法先王之意”这一旗号之下,来实现他所认为能够适应现实情况的一些变法革新的意图。也即“法旧意而施新政”。

《言事书》字数虽多,但所论尚显偏狭,只是谈到关于政治以及吏治的一些问题,而没有深入讨论更重要的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王安石从先秦法家商鞅等人继承来的一些政治思想与见解,在《言事书》中已显露端倪,他“以申、商刑名之术,文之以六经”的思想倾向,也表露得十分明显。《言事书》中强调要重视培养新人才,“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培养造就能够胜任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等方面的“新”人才,以之改造整个官僚“旧”体制。宋朝开国已近百年,一直恪守“祖宗之法”,积弊陈陈,利益错杂,要想有效改革“旧”体制,塑造“新”气象,必须从培养能够推进“新”法的“新”人才着手,这正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卧龙凤雏之争的故事(雏凤清于老凤声)(1)

《宋丞相王荆公安石》像

《言事书》中,论述经济的篇幅不多,但却表述出了王安石有关“理财”的独到的、原则性的主张:

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在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在《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一文中,申发此理,畅谈了理财在国家行政中的重要地位: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