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并防范危机的时候,危险才可能变成机遇,否则机遇就成为了危险《周易》正是一部强调危机并解决危机的书,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周易运用的方面?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周易运用的方面(为什么说周易是圣人之作)

周易运用的方面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并防范危机的时候,危险才可能变成机遇,否则机遇就成为了危险。《周易》正是一部强调危机并解决危机的书。


一般认为,《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为伏羲、文王和孔子所作。对此,人们也有所怀疑。也许《周易》根本没有一个确定的作者,也许作为其作者的三圣不过是人们所托之名。但无论《周易》的作者是谁,他们都是圣人。

圣人们是如何作易的?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周易》虽然是圣人所作,但并非出自人为,而是来自天然。这在于《周易》不是一般人思虑和行为的结果。当一般人思虑的时候,人怀着一种意愿要去想出某种事物的本性。人力图借助思想自身的力量去构造事物的图形。当人作为的时候,人努力根据自己的思想去改变或者创造事物。事物将成为人的行为的产品。

在上述情形中,事物自身的本性没有显现出来,反而被遮蔽,被扭曲。与此相反,圣人作易任运自然,不关思虑,故无思;任运自动,不假营造,故无为。当圣人无思无为的时候,他的身心便处在静止虚无的状态。

在这种情形中,他能向万事万物敞开,能期待和接纳它们。同时,万事万物也能向圣人走来,如同在镜子之中揭示自身的形象和本性。这就是圣人和天下万物之间的相互感应。通过这样的感应,圣人能够认识万物,并作为天下。

在这样的意义上,无思乃思,无为乃为,而具有一种神奇的特性。甚至可以说,无思是最高的思,无为是最高的为。在无思无为中,圣人放弃了自身。他成为了天地之心,并作为天地而言说。于是,我们可以说,《周易》并不是伏羲、文王或者孔子在言说,而是天地之道在言说,是天借伏羲、文王或者孔子在言说。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谁是《周易》的真正作者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

圣人与天地之间的感应是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实现的,也就是观。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观是看。通过观,圣人把握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当然,圣人的观的方式还具体化为仰俯近远等。

在这些不同形态的观中,观自身的视点和距离发生了变化。于是观克服了某种单一的观的限制,而成为了周观和遍观,从而能穿透事物的本性。与周观和遍观相对应,所观的是一切存在者,也就是天地万物,还包括人自身。

但圣人所观的并非是事物具体性的特点,而是象、法和文。这些是事物的存在的显现及其显现物。在此基础上,圣人观到了天地的存在本性:阴阳的变化;并观到了天地间以阴阳来组合的八个基本元素:八卦。由此,圣人揭示了天地万物的奥妙,亦即宇宙的真理。

当然,圣人除了观自然,而且也观人类。因此,《周易》不仅关于自然的生成变化,而且也关于人类历史的演变。六十四卦既是对于自然变化的描述,也是对于人类发展的记录。与此同时,每一卦的意义的解释既相关于一个自然的事实,也相关于一个人类的事件。

除此之外,《周易》还特别打上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烙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作者忧患什么?他并非忧患某个可能突发的危险性的事件,而是忧患命运本身每时每刻所面临的危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并防范危机的时候,危险才可能变成机遇,否则机遇就成为了危险。

《周易》正是一部强调危机并解决危机的书。“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所谓易道的根本就是使事物的发展由危险转化为平易,也就是化凶为吉。

本文节选自《论国学》,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