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第一次看见龙(如果不是朝夕都能见到龙)(1)

首先,如果龙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生物,那在这么多的典籍里确凿的记载,难道仅仅是在扯谎?

有人说还真是,龙本就是一种臆想的产物。

把神话简单地仅仅看作一种幻想的确是一种省时省力又省脑子的事。这样就可以对各种正经严肃的分析与论证做到百毒不侵。

也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龙应该是蛇、蟒类的爬行动物的变形。但是在甲骨文中有蛇神,这蛇神与龙并无关系。

接着说龙在各典籍的记载。在汉魏以来的传说中,龙不仅神通广大,而且是一种形态极其奇异的生物: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说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厘,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领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二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罗愿《尔雅翼》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日:“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日:“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日:“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日:“昔有爬叔安,有裔子日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日董,氏日豢龙。封诸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拢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日御龙。以更豕之后。龙一雌死,潜磕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之日:“今何故无之?”对日:“……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始,日:‘潜龙勿用’其同人日:‘见龙在田。’其大有日:‘飞龙在天。’其央日:‘亢龙有悔。’其坤日:‘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日:‘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这一段是说:龙,曾经在鲁昭公29年出现在晋国绛都(今山西侯马)附近,有人想猎捕它,但又对龙感到害怕。于是贵族魏献子就去请教博学的太史官蔡墨。

他问蔡墨,龙很聪明,是不是很难捕捉。蔡墨回复说不能活捉龙,那是由于现在人太无能。蔡墨说古代,不但能活捉龙,而且曾专门设有养龙官、杀龙者和驯龙者……

最后蔡墨说后来大地上的水泽少了,龙才成为稀奇之物。但在《易经》中,却仍保存着关于龙的许多条占辞。要不是那时候经常能见到,谁能把它描述那么细致?

《左传》关于龙的这一记载是值得注意的。这里,史官蔡墨明确地肯定了“龙”作为一种生物的实在性。同时这一记载还说明,直到春秋时代,山西黄河沿岸还依稀可以见到“龙”的踪迹。

我们又可以注意到,史官蔡墨还指出,在先夏及夏代,曾有专门饲养龙的世家氏族。养龙可作佳肴(龙一雌死,潜磕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龙肉,据说味极鲜美。豢龙、御龙及屠龙者世于七守官,其后裔则一直存续到春秋。

亦可作骑乘——颛项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黄帝乘龙庆云,以顺天地之德”“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执中而获天下”

——《大戴礼·五帝德》

这辈子第一次看见龙(如果不是朝夕都能见到龙)(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