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鲜为人知的大雁塔背后又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娓娓道来……

因寺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的来历简介(大雁塔的美丽传说)(1)

“建国初期的大雁塔”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

第二次:

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另一说,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捐资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

第三次: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

第四次: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名字的由来:

一种说法: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玄奘于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而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大雁塔的来历简介(大雁塔的美丽传说)(2)

“杨鸿勋绘大雁塔初创形制”

建筑结构及其神秘的“地宫”: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

大雁塔的来历简介(大雁塔的美丽传说)(3)

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大雁塔“倾斜之谜”:

游客到大雁塔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大雁塔竟然是斜的。到如今实际测量后,会得出塔身向西的偏离程度竟达到1006.4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雁塔成为比萨斜塔了吗?

据史料记载,早在1719年就发现大雁塔有倾斜的现象了,1985年已达到998毫米,现在更达到1米多一点。虽然说:“古塔十有九斜”,但这种倾斜毕竟让老百姓疑惑,担心大雁塔会因此倒塌。

大雁塔的来历简介(大雁塔的美丽传说)(4)

经过文物部门和地质部门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大雁塔倾斜之谜的基本情况已经搞清楚:原来,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安地区,一共有四个漏斗型的下沉结构,而大雁塔所处的位置刚好在其中一个下沉结构的边缘,加上周围群众打井、挖土,和60年代以来西安地区过量抽取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从而造成了大雁塔地基的不均匀下沉,加速了古塔的倾斜下沉。这种情形与破土动工于1173年的比萨斜塔是不同的。比萨斜塔虽然倾斜已达5.5度,但研究认为,它在建造过程中的长期停工使得松软的土有时间变得坚固。而大雁塔的地质结构以及自身建筑材料与比萨斜塔并不相同,包括倾斜度和倾斜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将两者简单对比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随着西安地下水位的改善,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加强,大雁塔不均匀下沉的现象已经明显减缓,而且出现了回弹和恢复的现象,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着这座千年古塔,相信大雁塔在科学的保护下,必将得到改善,延年益寿!

大雁塔可以说是西安的标志,巍然耸立于大慈恩寺内,七层塔身,高达六十多米。

大雁塔的来历简介(大雁塔的美丽传说)(5)

当年辉煌的唐长安城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大雁塔依然巍峨屹立,让人不由感叹,再强大的物质也会灰飞烟灭,只有如来藏才会永存。

说起大雁塔,不得不提起唐三藏法师,这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知名度远超唐朝历代皇帝。玄奘法师九死一生,去西天取经,是历史一段传奇,值得后人传颂,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也是非常合适的。

大雁塔的来历简介(大雁塔的美丽传说)(6)

大雁塔内,还珍藏着大书法家褚遂良的大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也被称为“二圣三绝碑”,作为揩书的代表作,被书法爱好者倾心不已。

大雁塔的来历简介(大雁塔的美丽传说)(7)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最出名的当属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站在大雁塔下,可以想象当时唐帝国的辉煌,皇帝们踌躇满志,志在四方,新登科的进士们风流倜傥,挥斥方遒,菩萨法师们学贯中西,悲天悯人,一幅世界中心的繁荣景象。

俱往昔,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

如今又再重新开创兼容并蓄的大唐荣光!

大雁塔的来历简介(大雁塔的美丽传说)(8)

精选链接:

民族 的 脊梁

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玄奘菩萨 在这世界的最后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