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历史爱好者会发现这一条规律: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称为XX帝,如汉文帝、汉武帝。唐朝以后的皇帝称为XX宗,如唐太宗、唐玄宗。而明清的皇帝一般用年号代替,如康熙帝、乾隆帝。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涉及到庙号、谥号和年号的三个概念。

康熙评价汉朝皇帝(为何汉朝皇帝叫文帝)(1)

(汉文帝刘恒)

庙号

是皇帝于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太祖、太宗等,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汉代以前,并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只有功绩比较大的帝王才有,如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几位皇帝才有庙号,其余都没有,魏晋以后庙号泛滥,基本上除了末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

康熙评价汉朝皇帝(为何汉朝皇帝叫文帝)(2)

(汉武帝刘彻)

谥号

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谥号不是帝王专有,王公大臣、皇后嫔妃等都可以有。谥号有褒也有贬,而且一般只有一个字或两个字,如刘彻的谥号为“孝武”,而到了唐朝,尤其唐玄宗时期,对唐朝前期几个皇帝的谥号进行了加谥,字数增加,如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本来为“文皇帝”,结果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朝以后,谥号泛滥,不管什么皇帝,都有一大溜赞美之词的谥号。

康熙评价汉朝皇帝(为何汉朝皇帝叫文帝)(3)

(唐太宗李世民)

年号

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从汉武帝刘彻时期开始启用,一直到封建王朝的结束。明朝以前,有的皇帝有一个或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有的皇帝自己没有年号,而是沿用前代皇帝年号,从明朝开始,除了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外,其余皇帝都是只有一个年号,一一对应。

清楚了这三个概念,就可以解答题目中的问题了。在唐朝以前,皇帝的谥号一般是一个字或两个字,如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谥号是“文”“武”,由于汉朝是以孝治天下,所以也会称“孝文”“孝武”(我们习惯于不带孝),而庙号有的皇帝没有,故我们习惯于用谥号称呼皇帝,如汉文帝、汉武帝。

康熙评价汉朝皇帝(为何汉朝皇帝叫文帝)(4)

(唐玄宗李隆基)

到了唐朝,谥号字数太多,如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如果继续用谥号李世民则变成了: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不麻烦么。而且唐朝以后的谥号字数更是越来越多,简直上天,如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足足29个字。所以为了方便,唐朝以后的皇帝,史书就开始用庙号代替谥号,因为庙号就一个字,很方便。

康熙评价汉朝皇帝(为何汉朝皇帝叫文帝)(5)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而明清皇帝为什么习惯于用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呢?因为明朝以前,一个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如武则天当皇帝时,总共用了17个年号,而明清皇帝,除了皇太极(皇太极用了两个年号,一是天聪,是国号仍为后金时,他作为大汗的年号;二是崇德,是他改国号为大清之后,正式登基称帝,宣布与明王朝平起平坐后的年号),都是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皇帝和年号一一对应,而古代以年号纪元,如康熙某某年,所以逐渐习惯于用年号代指皇帝。

康熙评价汉朝皇帝(为何汉朝皇帝叫文帝)(6)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民国引进公元纪年以后,才有了公元某某年,庙号、谥号和年号都成为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