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别着迷纳兰性德写的词,令我不能自拔。

如果两个男人之间产生了“着迷”的感情,我想那一定就是朋友常说的“基情”。只是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能够沉溺在这位“国士无双”的诗词世界里,真正是我的荣幸。

有一首词,叫《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初读时像海涛巨浪般席卷了我的身心。这阕词很短,只有93个字,再读时却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在我的眼前。

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你问我,心住在哪里?明明有奢华的居所,为什么还要修建三间简陋的茅屋呢?我的心里住着一只海鸥,房子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只期盼着有机会飞上天,左右陪伴着彩云,能够随心所欲地飞翔啊。纵使百感交集,都会随时间的流水一去不返。可如今却深陷虚名的囹圄,挣脱不能。我白白地辜负了东风的轻拂,杏花天的旖旎,只好击着红牙板、说着伤感的词令。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1)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2)

人生如梦,像蕉叶覆鹿一样真假难辨;人生如棋,在起落之间局势变化莫测。与其盲目地追求,不如顺其自然。寻一些好友,偷得半日的闲情,轻酌一杯酒,吐露郁积的心声,自在无碍,享受那点微不足道的福分。可又有谁知道,大雪之后屋檐角闪烁的那一丁点儿翠绿,雨后靠墙栽种的绿苗,寒夜里伴读摇曳的灯烛,才是我的志趣啊。

纳兰人在仕途,被授予“三等侍卫”,却不求功名,想效仿陶渊明等贤人,过着云水般的生活。护驾远行,别人以为荣耀至极,纳兰却认为苦不堪言。个中原由并非苦寒路远,而是与自己心中的远大抱负不相吻合。甘愿采菊东篱下,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首词的字里行间不仅表达了纳兰对现实生活的愤懑之情,还隐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尘土梦,蕉中鹿”,便是化用了“蕉叶覆鹿”的典故。这个故事出自《列子·周穆王篇》,意思大致是:春秋时,郑国樵夫打死了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次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后来,文人墨客常用此来感怀命运的无常。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3)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4)

有一个成语,与“蕉叶覆鹿”很相近,是“黄粱一梦”。上学的那会,语文老师经常讲解它的意思,比喻得失宠辱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当考试的时候,在“请选出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中碰到它,我却往往辨析不出来。原因说来很惭愧,我只是清楚它的喻义,对其中的典故却是一知半解。

只记得,一个书生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郁郁不得志。途中遇到一位道士,拿出瓷枕头让他枕上。书生倚枕而卧,做了一生的美梦。等梦到80岁生病,久治不愈,快咽气的时候,书生一惊而醒,再环顾四周,道士仍坐在旁边,什么都没有发生。

其实,这已经是故事的大致内容了,但漏掉了最不起眼的一点。之所以把“黄粱”错写成“黄梁”,只是想当然地以为那个书生叫“黄梁”或者书生所倚的枕头可能是由“黄梁”制成的。而遗漏的,恰恰是时间的流逝,也是现代人最漠不关心的。书生从入梦到惊醒,从恩宠到屈辱,从困窘到通达,不过半个小时的光景,连店主人在锅里蒸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呢。原来黄粱指的是一种栗米,理所当然是米字底,估计以后再也不会写错了。

荣华富贵的确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但绝不是人生意义的全部所在。“黄粱美梦”中道士为书生指点时间的迷津,令我惊愕不已。人生的光阴,真的是弹指一挥间,连锅里的黄米饭都没有蒸熟呢。在时间的黄昏里,一切都变得黯淡,得失宠辱就像夕阳下的影子,最终消失在地平线里。但现实却是,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宠辱束。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5)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6)

关于宠辱,没有人不会动心。在宠辱斜睨的目光里,我仿佛看见人有苟活者和真的猛士之分。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话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在宠辱的石榴裙下,人性是多么卑微,任其扭曲而苟延残喘。鲁迅先生阐之未尽,老子有老子的看法。

在《道德经》第十三章,有这么一段话。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思是说,得到宠爱或遭受耻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作“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倘若没有了我的躯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于他。

在老子看来,人在荣辱面前的这种表现,虽是常态,但都是不正常的。因为荣辱都是一时虚名,事过境迁之后便成过眼云烟。人不能远离荣辱,但也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为什么世间常人会存在“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些普遍的弱点呢?究其原因,常人身上缺少某种精神追求,却总是念念不忘自身利益,并且为此患得患失。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7)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8)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己融于天下之中,与天下荣辱与共。最典型的例子是华为,让爱国成为企业的品牌,让国家成为企业的后盾,从此无往而不利。反之,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提升自己的效益就行。只顾眼前的利益,毫不在意集团的困局。当分支机构高奏凯歌的时候,集团却还在负增长中斡旋。如此荒诞不经的笑话,竟不在少数。原来所谓的“凯歌”,不过是“亏了公司富了个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虚假的情怀,怎不令人宠辱若惊呢!

在我看来,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宠辱从来不是现在进行时,都是发生在过去或将来。看淡荣辱、超然自守,其实就是快乐地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人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把节余的精神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来生了。

“活在当下”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向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自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快乐地活在当下”,是除了承担之外,希望有期许、有愿望、有好的心情,不只坦然和自然,还希望能扭转此时此刻的生活,使自己永葆喜悦之心。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然后快乐地活在当下。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9)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哪首诗里的(夜读黄粱一梦人间有味是清欢)(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