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完上一封信(想看戳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读书还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也开始找书来读有时候,读完一本书,我们问你书里讲了什么,是不是你一时却难以回答?甚至完全忘记了全部内容?你也可能会想,读了好几本书,也没发现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我也曾遇到过,这封信就告诉,我当时是怎么遇到问题,又找到那些答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口诀 获得知识很重要?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口诀 获得知识很重要

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口诀 获得知识很重要

儿子:

读完上一封信(想看戳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读书还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也开始找书来读。有时候,读完一本书,我们问你书里讲了什么,是不是你一时却难以回答?甚至完全忘记了全部内容?你也可能会想,读了好几本书,也没发现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我也曾遇到过,这封信就告诉,我当时是怎么遇到问题,又找到那些答案。

一本书看完,也觉空空如也?

三十岁前读书,除了应付各种考试,我看书多是死记硬背一些基础性知识,对于思维的训练完全没有自觉。课外读物倒是看了一些,完全是为了满足求知欲。见到了书里的世界,借以走脱现实的桎梏。读了一些政治思想宣传物,便拿来衡量身处的环境。

到了大学里,汕头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自由的风气,或者说“散漫”,让人可以凭着爱好阅读。文学作品和小部分理论书籍,一知半解,望文生义,胡乱看了一气。结果,没有为“三观”打下基础,却执着于几个小问题,以为走进小胡同。

毕业后,有了一点经济来源,对社会学感兴趣,当时的想法是想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来应对有些看不太懂的社会。所谓用理论武装自己。后来,没有武装成功,就把自己卷到生活的漩涡里。

知识与思想是完全两回事儿

原来,知识与思想是完全两回事儿。知识让你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一回事,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则是让你思索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应该变成什么样才好一点?我们要怎么样来观察和思索才能更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我们既要有知识,更要有思想。因为思想让我们有效地将知识组织起来,运用起来。

当然,获取知识与提升思想也完全是两回事儿。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说,要想获得思想——用作者话说就是“提高理解力”——就要将一本书做检视阅读掌握书本框架、大意;然后进行分析阅读,将书本内容完全内化为自己所有。

检验你是否能真正拥有一书本——即将书中所知识以及传递、论证知识的方法,吸收为自己所有——办法有一个,就是将书本内容“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

这就完全解决了把书读完然后就只能总结成一两句话,就告诉自己,我懂了,把书放在一旁,从此“书人两隔”,这一问题。

多脑补,把作者的内心戏演一遍

后来,我又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批判性思维指南》,我自己总结读书的办法还应该是:将书中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用实例来演绎,最好是用自己身上发现,或者是亲历、亲闻之事来验证、印证或者证伪书中理论,这样可以让书本更为贴近自身。

比如,当我读到《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中提到,心理机制就这样一个过程时,我们就要想这样一个过程,在生活中能不能得到印证。我们就要寻找具体的例子。我们在脑海了搜索。回忆起,我们在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被激怒了,大吼一声。我们吓了一跳,往后退了几步。这里,输入-决定规则-输出老虎的吼声这些声音就是“输入-决定规则-输出输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就会想,这只老虎可能要来伤害我们,真可怕。这样大脑经过了听到老虎吼声,判断我们可能遇到危险,然后告诉我们要逃跑了的过程,就运用“危险-逃跑”这样的决策规则。我们自然而然地后退,这就是输出。你看,经过分析,我们就把干巴巴的心理机制,变成了丰富生活的例子,也就理解了这个过程。

当然,在动物园里,老虎被关在笼子里,它吼了一声之后,就没有了动静,我们一看没有危险,又走近去看它。

好啦,你可以试着用刚才那个办法来一步步分析上面这个过程的心理机制。

你试一下,是不是学会了?

你再想想,如果我们把耳朵捂上,把眼睛闭上,根本不知道老虎的动作,我们就不会想逃走,这就是说没有了输入,也就没有了后面相应的决策和输出。那么,如果这个输入变化了,又会怎么样?我们回想一下,如果有一个小朋友很恶作剧的假装老师的声音,把正在看手机的同学吓了一跳。这就是用变形、虚假的“输入”来改变别人的行为,即是输出。

小时候,你看到家里的小狗很害怕,不敢去摸它。一看到它靠近就想跑开。后来,你慢慢发现,摸一摸它,也不会被咬。就跟小狗玩耍起来。你看,从原来“小狗-可怕”,到“小狗-好玩”,这就是决策规则的变化,你的输出也就变化了。

你还可以举例分析一下,同样的输入和决策规则,却有不同的输入。比如,老师带着大家朗读课文,有些同学就读错了。

你明白了吗?这种方法就能把书本的内容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会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

写出自己的金句

相反地,当看到书本中经验性、具体的内容,就可以将以抽象、归纳为理论,可以是已经理论,也可以是自己构建出来的概念、由概念组织起来的体系。这个过程跟上面说的演绎正好反过来。

当然,这个过程最好是先使用“自己的话”。这个过程,可以讲述给别人听,共同分享,一起讨探。也可以写出来,把自己原来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写下,再写出“新知”。这有两个好处:说出来,能让你把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思想结构一分部的内容输入为生动的口语,这样既熟悉了内容,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写出来,能够把比较碎片的、乱杂的内容变得更有条理,甚至于更加系统。

知行合一,知一寸,便行一寸。用语言改变思想,用思想影响行动。把上述理解,回归到自身,按照书中所言,观察、检验生活中的人、事、物。我们于可以运用于生活中的知识、思想,而且确信为真理、信仰的,就要身体力行。虽然不一定就能达到理想,但走一就近一步,慢慢地也就到达目的地了。

最后,陆象山的一句话可以当作座右铭:

六经皆我注脚

意思是,世上书籍,即便是威权经典,也要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理论、行动的注脚、思想资源、理论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