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

70年来,中国经历了由弱到强、由穷变富的重要变革时期,时代的每一个亲历者、见证者、追梦者,都参与过,努力过。这一切,都值得被记录。

文 / 巴九灵(吴晓波频道)

为献礼新中国70华诞

吴晓波频道联合西瓜视频

今日头条出品的

首档经济地理纪录片《地标70年》

即将在9月20日晚8点

于西瓜视频上线开播啦

一周前,小巴发起了节目的点映招募

邀请大家一起到现场提前观影

384位同学参加了8月31日

在宁波和杭州的两场点映

200位同学参加了9月1日的深圳场点映

虽然天公不作美

杭州和深圳点映当天都下了大雨

但还是有很多同学不顾风雨如约而至

小巴真的超级感动!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2)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3)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4)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5)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6)

为什么选择铁西区进行拍摄?

为什么要做《地标70年》这个节目?

下面,让小巴带你一起去听听

两位制片人在点映现场的精彩分享

杭州场更有沈阳小伙伴

分享自己的铁西记忆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7)

杭州场·分享的小伙伴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8)

Q: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沈阳铁西区这个地方,在选择地标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A:铁西作为地标,它的背后有非常纯正的产业概念,东北是中国重工业的核心,沈阳铁西是核心中的核心,在鼎盛时期,这里有亚洲最大工人居住区,甚至在走向衰落之前,这里尚有几百万工人劳作,铁西的历史就是中国重工业的兴衰史。

70年的历史里,铁西是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地方,它从一个大规模工业积聚的生产基地,变成了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网络直播集散地。这个变化如果在20年之前是没有人能够预料到的。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9)

杭州场

那么发生这样的转变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在东北拍摄的时候听到了这样的一则笑谈,一个人出生在化工附属医院,从小分别就读于化工直属幼儿园、化工附小、化工附中,大学毕业以后,父母又托关系帮他进入化工系统工作,结婚时找一位在石油或者冶金系统工作的如意伴侣,他们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仍然在化工附属医院,然后跟随他父亲的脚步,再次来到化工直属幼儿园,如此循环……

东北在过去70年形成了非常固化的单一的工业社会结构,最开始东北人从中获得红利,但是当这个社会结构被时代抛弃了,东北人几乎在一瞬间就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体制。

谋生的手段没了,但人需要活着,该怎么办呢?求生的本能告诉我们,人总有一点自己稍微擅长的部分,可以用来求生的部分,对大多数东北人来说,他们擅长的部分就是“幽默、健谈、性格爽朗”,所以当这种东北人骨子里的东西与这个时代的特点,也就是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网红经济这个行当自然会在东北走红。

这其实是一个让人既庆幸又悲伤的化学反应,庆幸的是互联网的包容性,让东北人最后的稻草也能插上移动互联的翅膀,悲伤的是网红经济可能是留守在东北的年轻人最后一个跟上时代的机会,但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0)

深圳场

我觉得用《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故事来形容今天的东北,虽然有些极端,但还有些借鉴的意义:老布克年轻的时候就入狱了,几十年来完全适应了监狱生活,当他出狱后,他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他感到无所适从郁郁寡欢,最后他上吊自杀了。

东北人在工业社会结构里生活了70年,他们完全适应了这套体制和结构,当他们离开了这套体系的时候 ,他们同样表现得无所适从,他们即将走向哪里,面对的是什么。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1)

杭州场·制片人胡奕分享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2)

Q: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档节目,初衷是什么?

A:在2011年7月,中国大陆上映了一部电影叫《钢的琴》。电影上映一周以后,吴老师写了一篇观后感——《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在文中,他讲了那段历史,表达了对下岗工人的同情,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若时代真有尊严,他从来在人间”。

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3)

宁波场·节目播放画面

在今年7月份,与那部电影时隔8年之后,吴老师来到东北,来到电影里故事发生的地方。我们拍摄了《铁西区》。

在铁西的拍摄过程中,我们来到沈阳工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由沈阳铸造厂改造的,吴老师1991年做调研时来过这个工厂,现在那里只剩下高大的车间,重型机械的斑驳。在拍摄过程中,吴老师一个人走在车间里,我们从镜头里可以感受到,从进入这个空间开始,他的情绪有了变化。

一个小时之后,他在场地中央,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着镜头和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又一次提到了《钢的琴》,他说:“电影中的那些下岗工人,可能就是当年这个铸造厂的工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哽咽的。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4)

深圳场观影画面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想到了吴老师文章里的那句话,明白了他为什么这么激动,我想我们谁都没有近距离地观察体会过这些下岗工人的经历,我们离这些人物太远了,但吴老师曾经亲自到东北做过调研,他有真切的感受。吴老师的哽咽,说明他没有忘记。

离开沈阳,我们到哈尔滨拍北大荒知青,采访了两位知青老人,有一位叫贾宏图,他给我们讲了很多知青的故事,我们临走的时候,他拉着我们导演的手说,谢谢你们还记得我。另一位叫王喜芝,她跟我们说,她每天睡的床单是从下乡的农场带回来的。

我大概算了一下,这张床单少说有40年的历史,她为什么带回一张这么旧的床单,是因为她怕自己忘记,床单代表着她的青春记忆,如果她忘了自己的过去,她也就被时代遗忘了。

我想这就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意义,用影像的方式留下即将远去的记忆,留下时代的尊严。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5)

深圳场

9月5日、6日在郑州和北京还有两场点映。届时,吴老师和其他神秘嘉宾将在现场与大家分享更多关于铁西的故事与感想,以及更多《地标70年》拍摄故事的细节。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6)

中华地标价值认定(地标70年五地点映开启)(17)

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可免费领取吴晓波频道APP7天超级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