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平凉日报刊登《求学启智弘道 热血铿锵青春——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甘肃工农运动领导人、平凉最早的中共党员保至善中共平凉市委党史研究室》一文,讲述了革命烈士保至善的故事。历史虽已远去,但烈士业绩永垂青史,革命功绩尚在人间。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近保至善,了解他的音容足迹。

视频:保至善一生(第一部分)

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社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后天选择与谁在一起走什么样的道路。100年前那个风云骤变的时代,涌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些领袖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等人,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平凉最早的中共党员保至善,他们能成为革命的中坚,与其成长求学、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积极领导和参加工农运动的经历密不可分。

启智求真(求学启智弘道热血铿锵青春)(1)

保至善之所以在甘肃革命史上引人注目,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国革命刚刚迎来曙光的机会和舞台上,在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放弃优渥的家庭环境,胸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中国革命的先知先觉,成为走出崇信县城的第一位大学生和平凉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爱国青年和革命者,创建了甘肃第一个农会组织,推动兰州早期的革命运动深入发展,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奋勇献身,用他二十多年的青春诠释了短暂而有价值的生命的意义,书写了人生最为光辉的篇章,成为平凉人民的骄傲。探求保至善的成长轨迹及其人生价值,他的成长经历可谓为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当代青年献上了宝贵的人生“四堂课”。

第一:他为每一个家庭带来了一堂启迪“爱国与修身”情怀的家教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保至善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塑造了他革命历程中的行事风范。1902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崇信县,其父保万众,因经商致富,曾任崇信县商会会长。幼年读私塾,后进县立小学堂,1920年考入甘肃省立第二中学(平凉市第一中学)。从保至善所处的社会背景看,他出生在我们伟大祖国正在由屈辱走向抗争、从新生走向成熟,中华民族面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也正处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探索救国道路的重要历史节点。所幸的是,他自幼聪颖,家境富庶,童年时期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变革、中学时期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不幸的是,平凉人民长期受军阀横征暴敛和恶霸地主压迫剥削,加之自然灾害,群众生活苦不堪言、民怨四起。从他的起名看,“至善”二字,出自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核心——儒家思想,取之于古代四书中的《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可见,“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自然而然,在封建家长制下,他应该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920年,年满18岁的保至善与崇信县首富梁凤鸣次女梁春娃结婚,与一位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不识一个大字、还有一双“裹脚”的富家女子缔结婚姻,在当时来说应该叫“门当户对”。

启智求真(求学启智弘道热血铿锵青春)(2)

按照传统习俗的标准判断,保至善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也给当代青年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出了典范。父母给予他宝贵的生命,寄予他“至善”的厚望,提供给他尽可能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传授给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他树立远大的理想,抚育他长大成人独立生活,是身为父母的使命,也是父母能给予的最大的爱。  反思与启示:信仰在召唤,青春有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赋予生命以使命。从家庭出身来看,保至善本应锦衣玉食、顺风顺水度过富贵的一生,但他却偏向荆棘而行,背叛熟悉的阶级、家庭,选择了一条拯救生民、家国天下、向死而生的革命道路,这种怀揣理想入党、提上脑袋干革命的行为令人感动,让人为之赞叹和信服。何也?这就是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挺身,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的情怀,从保至善的身上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理想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