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有意义吗(上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1)

高考结束了,我想趁着现在说一说我关于上学的感受和学习的看法,以供参考。

我一直觉得学习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只是不知为何,学习对于我而言,对于我周边的人而言,却并不如此,学习在我们的回忆中自来枯燥无味,大学之前觉得无趣难熬也就罢了,可大学之专业是我们自主之选择,按理说自觉自愿所做之事应当欣然往之,可现如今却并非如此。上大学,据说是为了可以更好的活着,所以为了更好的活着我们必须上大学,因为如此我们不得已选择了本就不喜欢的东西,因为只要捱过这一特定的时间,好像美好的未来就会如约而至,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到现在,关于如何活着,这个世界给了太多太多的注解,这其中大部分人都认同的是要活得有意义,这看起来是多么精确的答案,可笑的是,意义这个词于人而言却总是含糊不清;最可笑的是,一切的意义都是由人创造的,我们无数次地毁掉了曾经甘之如饴,并趋之若鹜的东西,然后不得不创造新的意义。

当然,我不否认有些东西是有永恒意义的,比如说学习,但上大学不是,它永远不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确实是最后一次系统地完整的学习,在此之后学习这个词好像再也与自身没有多大的关系了,不得不说,人确实是功利的,没有用的东西好像自来不太愿意下一些苦功夫,所以我一直想不通这究竟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你或许听过这样一句口号“做一个终生学习者”,多好的口号,多好的观念,但是呢,这个口号或者说这个观念是如何被重新提及的呢,是在当今社会人的生存焦虑成为新的商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知识付费,在传统教育行业被称作学费,您看,一个旧概念冠以一个新名词就变得立马好听了起来。知识付费最击中时代痛点的就是解决焦虑,人类自来愿意为了麻痹自己付出一切代价,更何况有知识这层糖衣包裹着,看起来还真是既填了里子又修了面子,只是这样好吗?

说到知识,在我的三观中,“不知道”这三个字是其中最坚实的根基,在这个庞大的世界面前我们知道什么呢,或许什么也不知道。我一直以为敢于质疑这四个字只有建立在那三个字上才是成立的,而敢于质疑被我奉为圭臬一般的态度,在我入学后一次一次地被冲击,学校中过分固定的答案时常让我左右为难,我一直觉得大学应该是多元的,而我真正进入其中之后才发现,只要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多元永远都会是此标准下的附属品。

我理解,我也很早就知道,我们始终交织在浪漫与现实之中不能自拔,因而不得不在左右摇摆中痛苦地前行,因为痛苦,人们始终尝试着理解事物的终极意义,从表现中寻找实体的本质,从而超脱出来,那么上学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呢?

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或许完成学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一个改变人生命运、家族气运的契机,但所谓的命运吧,谁到死之前都不会知道它会如何捉弄,而这世间本就有太多东西捉摸不定,无法左右,所以人活着不就是被这周围的一切生拉硬拽着向前走吗?

那是否就意味着上学读书没有用呢?

当然不是:

在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李井奎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因果推断革命》提到:在深圳,研究生工资指导价几乎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3倍,一个本科生的工资指导价是初中生的2倍。

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值得参考。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舒亚·安格里斯特和克鲁格的研究中有这样一条结论:

“多上一年学,本身对一个人日后的收入水平就是有正向影响的,这一影响不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而纯粹是由教育带来的回报。

接受12年教育的人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的收入增加12%,接受16年教育的人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收入高出65%。”

至此,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可以讨厌上学,可以去不喜欢老师,但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的机会和读书的能力。

诚然,对于大家而言的那些确定的东西,与有些人而言或许是模糊的;对于大家而言那些重要的事情,与有些人而言或许是无谓的;林子里面有两条路,你可以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但一定要想好后果,做好准备,负起责任,不去后悔!

冯唐有这样一首诗:

《可遇不可求的事》

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