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老师绝招(初中一线老师给学生讲学语文的方法)(1)

此篇为2016年初三总结的连载之三。中考总结中的第三个小标题: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学习语文的方法。

如果没看过第一篇,建议先看第一篇《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儿。为了这个观念,我和学生“斗”了三年》,然后再看这一篇。这样会对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为清楚。

初中语文老师绝招(初中一线老师给学生讲学语文的方法)(2)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我大量地教给学生诗歌。

比如,我讲了很多有古代的“劝学”诗,既有学习态度上的勉励,也有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比如,我会讲“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强调勤学之重要。

讲“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强调深思熟读之重要。

讲“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读书要讲求方法,不可以过度拘泥,既要会涵泳品味,又要会适当跳脱开来。

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强调“源头活水”的重要性,要通过不断读书,持续更新知识和思想。

讲“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观书有感》)强调读书从量变到质变的情形是如何发生的,这种变化有怎么样的影响。

讲“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强调要珍惜时间,时光易逝,至老难成会令人悔恨不已。

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强调不仅要读纸质的书本,还要读自然社会这本大书,要读书思考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等等。

不但直接讲劝学的诗歌,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利用诗歌做进一步的扩展和比较,比如,在讲萧乾的《枣核》时,学生要么不明白为什么枣核就能够代表一个人对家乡的思念,要么虽然觉得甚为感动,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就引入王维的《杂诗》来做对比,“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告诉他们思乡这种情感不是空洞的,无所依傍的,必然附着在某一个特定的对于作者有特别意义的事物之上,所有的表达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必然都遵循这样一个写作的路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也能从一篇文章作为起点,慢慢去读懂一类作品。

又比如,在讲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我不但会引入《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作比较,还会引入更多的诗歌来比较,

比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中白胜的一段唱词)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谢枋得《蚕妇吟》)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陆龟蒙《新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浪淘沙》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罗与之《商歌》)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刘基《北风行》)

我告诉学生这一系列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关心百姓生活疾苦,我给这些诗人一个共同的命名,他们都是“眼光向下的诗人”。我们虽然在人生目标上应该向上看,但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向下看,多关注那些底层的弱势群体,多去关心帮助他们。

可能我补充的这些诗歌,很多学生都不能一一记得了,但没关系,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的事情是常有的,我相信可以在他们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

初中语文老师绝招(初中一线老师给学生讲学语文的方法)(3)

我不大习惯拿学生的习作来点评讲解这样的常规作文课堂样式。但我会经常引用古诗来给学生讲作文的最基本路数。

比如,我会通过白居易的《忆江南》来讲作文的结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单独看其中的一首,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何开头点题,中间详写,结尾扣题,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合起来看,“景、事、人”独立成篇,又互相融合,是很典型的片段式结构的作文。

再比如,如何做到围绕题目关键词去写作,我就会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等原本就是“应试”的诗歌,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如何在有限的文字空间中闪展腾挪,有时对题目关键词直接点明,直接勾连,有时又似无实有,细细品味,忽然悟到其中的隐藏的密切联系,真的是韵味无穷。

有一点遗憾,这种大量的扩展,在初二下半段因为受到应试的压力,和现实的冲突,大幅缩减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阅读,尤其是诗歌阅读的扩展,在部分学生心中埋下了种子,甚至有一些已经慢慢发芽,长成小苗了。

我看到有学生在读一些现代人精选的古诗文合集,也看到有学生专门去读自己喜爱的诗人或者词人的作品,还看到有学生甚至开始读王阳明的全集等等。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些种子或小苗会成为参天大树。

回扣一下前面我最初讲的勤学的重要性这个内容,作为本节的结尾,我最常给学生说的是《弟子规》中有关学习的名言:“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涩通。”急什么呢,有什么可急的呢,把目标放长远一些,路数对了,方法对了,快一点,慢一点都不要紧,总有一天可以融会贯通。

欢迎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和作者做更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