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美国蓝光版封套

20世纪60年代末的好莱坞正在进行一场体制内的“自我深化改革”,它对应着美国社会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性解放运动。

自打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1931-1955)离去11年之后,蒙哥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1920-1966)也于1966年7月23日因心脏病突发死于家中,而出殡的时候“好闺蜜”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1932-2011)请人送来花圈,而蒙哥马利·克利夫特的最后一部电影《谍网惊魂The Defector》(1966)于10月20日在全美上映。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2)

左起:《香港女伯爵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1967)、《野狼Hombre》(1967)和《禁房情变/金色眼睛中的映像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1967)电影海报

《灵欲春宵/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让伊丽莎白·泰勒在1966年绽放出最强烈的光芒,而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的《偷龙转凤/如何盗窃一百万How to Steal a Million》(1966)在市场上的反响尙算良好。

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1924-2004)于1966年推出的两部电影《凯德警长The Chase》(1966)和《阿巴卢萨/大西部 The Appaloosa》(1966),在票房上都不如同年保罗·纽曼Paul Newman(1925-2008)推出的的两部电影《地狱先锋Harper》(1966)和《冲破铁幕Torn Curtain》(1966)。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3)

保罗·纽曼Paul Newman在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到了1967年,马龙·白兰度和保罗·纽曼又不约而同的都推出两部电影。

“喜剧巨匠”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1889-1977)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香港女伯爵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1967),原以为请到马龙·白兰度和索菲娅·罗兰出演,会在评论界和市场上双丰收,不料“出街”后成了“哑炮”;《禁房情变/金色眼睛中的映像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1967)最初本来是伊丽莎白·泰勒让蒙哥马利·克利夫特来演男主角,由于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那时候的身体很差,无奈由马龙·白兰度接替,这部扭曲的同性恋电影在当年基本被“无视”,同时也开启了伊丽莎白·泰勒的“下坡路”。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4)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保罗·纽曼于1967年在全美上映的两部电影是西部动作片《野狼Hombre》(1967)和犯罪片《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特别是《铁窗喋血》不仅在商业上大获成功,而且也获得评论界一致好评,甚至有报章直接就以“保罗·纽曼的时代来临”为题来说他是“一个时代的试金石”。

马龙·白兰度当时看了这篇文章后,私下还不屑的和朋友说保罗·纽曼是一个“只知道放绿光的摆设”。

其实马龙·白兰度和伊丽莎白·泰勒都犯了同样的一个错误,他们都没有去拥抱新好莱坞运动,依然故我的维持着老派的“选片眼光”,对新的变革缺乏“热情”。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5)

保罗·纽曼Paul Newman在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1967年8月《雌雄大盗/我俩没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和11月《铁窗喋血》的相继推出,让美国观众感受到个人终归是在“强制国家机器”的枪杆下等待被宰杀的动物,而且《铁窗喋血》中所展示追求着“平等”、“和平”(卢克的战争背景)、“性解放”(擦车女郎的镜头及卢克的美人鱼纹身)等时代精神,让他们肯定了电影中这种自我身份的寻找和认同。

罪犯卢克(保罗·纽曼饰演)用一个看似简单明了在监狱中反抗权威的故事来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6)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剧照,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左)和卢·安东尼奥Lou Antonio

这部电影至少有三个层次,其中最深层的可能是最有趣的。罪犯卢克是一个越战的退伍兵,也是一位获得勋章的老兵,他开始发现自己对生活感到厌烦。所以,有一天晚上他喝多了,然后趁着自己醉酒去拆掉了镇上的停车计时器。这种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令他被判两年的监禁。

50名囚徒,数着日子,在目光凶狠的长官(斯特罗瑟·马丁Strother Martin饰演)眼皮底下被安排集体劳动,还有从未让他们看到过眼睛的布斯·高德弗里(摩根·伍德沃德Morgan Woodward饰演),那太阳镜给了他“无眼人”的外号(他甚至不说话,这让他的形象更成为可怕的符号)。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7)

摩根·伍德沃德Morgan Woodward在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一开始,卢克似乎是一个比较听话的犯人——他沉默寡言,彬彬有礼,与世隔绝。但是,当他和监狱里的头Dragline(乔治·肯尼迪George Kennedy饰演)产生分歧导致一场拳击比赛时,Dragline因为个头比卢克大得多,结果把卢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卢克却一直拒绝屈服,他的倔强让他赢得了Dragline的尊重。

在监狱的扑克比赛中,卢克屡屡取胜,得名“冷手卢克”。卢克的母亲和侄子的来访让他备受鼓舞,虽然他在监狱里要忍受许多恶劣的环境和非人的待遇,但他依旧对前途充满了希望。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8)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在枯燥的除草过程中,卢克带领大家提早完成一天的工作,享受了两小时的自由。当他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一次一次计划逃狱都没有成功,每一次再回到监狱,卢克会受到比以前更严密的监视。这只会激起卢克再次逃跑的欲望。

监狱长的无情和冷酷,也没有让卢克向强权和体制屈服,最后卢克被守卫开枪打死。

与他一同逃出的“绳索”又被抓回监狱,从此代替了卢克在犯人中的英雄地位。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9)

乔治·肯尼迪George Kennedy(左二)在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不知从何时开始,越狱这种带有极强反社会性质的反抗行为开始为某种特定的电影类型代言。越狱电影成为了惊悚片、动作片,甚至悬疑片之间的一个特殊交集。

而监狱作为“强制国家机器”的代表其本身对自由的剥夺也赋予了主人公打断锁链重获自由的使命。

当主人公卢克最终反抗“强制国家机器”成功时,观众的心理满足在于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在潜意识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反抗。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0)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越狱电影模式也就得以建立:含冤入狱的主人公,飞扬跋扈的狱警,形形色色的囚犯,主人公的勇气与智慧,最重要的是越狱的准备、行动与结果。

反抗对象的不同又是区分越狱电影的一个重要标准。如《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1963)中的德国军营、《午夜快车Midnight Express》(1978)中的土耳其监狱,它们都被打上了浓重的意识形态烙印,而《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却淡化了时代背景,强调了“自由”这个普世命题。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1)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日本版海报

肖申克监狱可以是在美国,也可能是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安迪的遭遇也是人人都有可能遇到的。《肖申克的救赎》的聪明之处也就在这儿,它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乌托邦电影。

如果纯粹从叙事层面来看《铁窗喋血》,只不过是监狱版的奥德赛历经磨难的故事。事实上,这部电影也催生出犯罪喜剧这种类型,其中以艾迪·墨菲Eddie Murphy的《人生/终身监禁Life》(1999)最让人难忘——也可以称之为黑人版的“肖申克的救赎”。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2)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从更深层次来看,“冷手卢克”是它萌芽的社会气候的隐喻。卢克代表了一部分新的人群,不管他们被“欺压”得多么卑微,但他们绝不会屈服。他们不断地重新站起来,不仅确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而且也坚信,他们自己最终可以有所作为。

如果这部电影在十年前或十年后上映,这方面的内容就会丢失。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的民权运动中,这恰恰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3)

乔伊·哈姆恩Joy Harmon在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卢克的名言“我们的问题是沟通的失败”,说明强势的社会与弱势的个体之间的沟通无法进行。在20世纪60年代这句话可以说是反抗一代的心声。人与他人沟通失败、人与自己沟通失败、人与上帝沟通失败,一切的问题看似是沟通不畅造成的。

虽然这部电影的整体而言是严肃的,但也包含了视觉上的幽默。有几个场景就让人印象难忘。第一个场景涉及到一位年轻女子(乔伊·哈姆恩Joy Harmon饰演),她喜欢为一群辛勤工作、汗流浃背的罪犯卖弄风情。当他们在路边干活时,她把自己的车也洗了一次,同时确保把她“凉爽”的衣服也完全湿透。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4)

保罗·纽曼Paul Newman在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在影片的后面,卢克和狱友打赌他能在一个小时内吃50个鸡蛋,他做到了,从坐着吃,到站着吃,到被人拖着吃,到躺着吃。

当卢克吃完那些鸡蛋,躺倒在桌子上,他的体态犹如十字架上的耶稣。是的,他的形象正是救世主。但看着卢克忍受折磨也是一个有趣的经历。

1968年《铁窗喋血》获得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4项提名,也是保罗·纽曼第4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可这部电影唯一获奖的却是乔治·肯尼迪(1925-2016)——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5)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剧照,乔治·肯尼迪George Kennedy(左)和保罗·纽曼Paul Newman

对于乔治·肯尼迪这位多产的演员来说,不幸的是,他最出名的可能是出演《国际机场Airport》(1970),《铁窗喋血》代表了他的一个职业生涯的高峰。Dragline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一个角色,乔治·肯尼迪自己也总是在逃避“硬汉”这种类型,归根结底,他既没有我们最初设想的那么强硬,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独立。

斯特罗瑟·马丁(1919-1980)作为监狱长的表现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但他的作品已经在电影界流传开来。尽管斯特罗瑟·马丁被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最优秀的演员之一,但他从未得到奥斯卡奖。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6)

保罗·纽曼Paul Newman在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的影像

乔·范·弗利特Jo Van Fleet——凭《伊甸园之东/天伦梦觉East of Eden》(1955)获得第28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在这部电影中饰演卢克垂死的母亲,这一角色虽然戏份少,却还是令人难忘。她的去世代表了这部电影的转折点。卢克如果不被不公正地关在单独监禁里,这样他就不会想去参加母亲的葬礼了,于是决定逃跑。

《铁窗喋血》的导演是斯图尔特·罗森博格Stuart Rosenberg(1927-2007),他利用蒙太奇的摄影手段,开创了以后社会派暴力电影的表现手法,斯图尔特·罗森博格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一直在拍电视。《铁窗喋血》无疑代表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后他最广为人知的电影则是《苦海余生Voyage of the Damned》(1976)。

史蒂夫麦凯恩越狱(铁窗喋血保罗纽曼高举)(17)

电影《铁窗喋血/冷手卢克Cool Hand Luke》(1967)中国香港蓝光版封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