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章突出重围的简单感悟(长征-第二十五章)(1)

文/小庄

一、

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境,是从川西进入甘肃进而北上的唯一一条通道上的险要隘口。此时的中央红军,要么攻下这道天堑北上,要么只能走回头路南下。

然而,南下是不可能南下的了,近三个月来一、四方面军所有的争论和斗争,乃至闹到了两军分裂的地步,不就是为了实现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目的吗?

所以不管前面是多么可怕的艰难险阻,也不论此时的中央红军还要付出怎样惨烈的代价,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杀过去。

打主攻的先头部队,还是黄开湘和杨成武带领的红四团,当杨成武用望远镜抬头看了看腊子口的地形,便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个隘口的两边是两座险峻的大山,这两座大山之间相距三十米左右,可是看上去却明显不像两座山,倒像是一座山被用巨斧劈成了两半一样。

因为这两座山几乎都同地面成九十度夹角,看上去完全是垂直立于地面之上。

而敌人提前在距离地面一丈高的山腰间修筑了几座碉堡,在碉堡里布置好了重机枪,两山之间形成了交叉火力向下扫射,而在腊子口对面的山坡上,敌人也构筑好了防御线,几挺重机枪正对着向腊子口而来的红军战士。

道路狭窄,任你千军万马也只能从两座高山之间逐步通过,所以敌人只需在两山山腰间布置好交叉火力,对面的山坡上再覆盖一道密集的火力网,那就是一个天然的伏击阵地。

红军一向就擅长打伏击战,这样险恶的火力网构筑好的伏击阵地,他们如何会认识不到其中的艰险?

钢铁的意志固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意志毕竟挡不了子弹,在两座天然垂直的大山之间,在敌人居高临下,又密集穿插着的火力网下,红军要如何才能突破这道天堑?

毛泽东不断来电询问腊子口的情况,红一军团的指战员们都明白,此时的红军已然到了生死线上,前面只有冲过腊子口一条路可走了。

这可把这个长征中的超级特战团的团长和政委给急坏了,以往遇到任何战斗,基本上只要他们两个人观察地形,收集好相关作战信息之后,立刻就有了主意,随即即可布置作战策略,可是这一次,他们却都是一筹莫展。

于是他们召集了一个士兵大会,想要发挥群体的智慧来攻下腊子口。

红四团的所有战士们都在想办法,出主意,这时一个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站了起来,他想到一个主意,这是当时几乎唯一可行的一个办法。

原来,大家在讨论策略的时候,杨成武观察到了敌人火力网的两个特点:

其一,构筑在山腰之上的堡垒,并没有堡垒盖。

其二,敌人正面山坡上的火力网,火力都是正对着腊子口的,侧翼则没有任何的火力配置。

其实,这两个特点恰恰就是由腊子口的险要地形所决定的,因为两座大山几乎呈九十度夹角垂直耸立,不可能有人能从这样的悬崖之上翻上去,所以堡垒也就没必要加上顶盖来阻挡红军的火力。

其二,两山之间的交叉火力,只要子弹管够,就足以把红军挡在腊子口外了,所以正面只需要再加一道火力正向攻击,红军就绝无跨过去的可能,如此一来,哪里还需要布置侧翼的火力呢?

所以,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火力网,其实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旦有人能翻上其中一座垂直的绝壁,在绝壁之上往山腰间的堡垒里狂扔手榴弹,那么任你如何强大的火力,也要被摧毁,这时只要飞越到山顶的部队,再从山上迂回而下,从侧翼攻击布置在腊子口前端的正面火力网,我军正面再发动总攻,那么就必定能击破这个不能逾越的天堑。

可是问题立刻就来了,之所以此前没有人意识到这个突破点,是因为那时候红军不可能有直升机把人给送上去,也不可能上哪去找一件飞行衣。

要想爬上这垂直的绝壁,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找到一个学过武当梯云纵的弟子,左脚踏着右脚飞上去。

显然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此前杨成武和黄开湘都没有想到这一出,此时这个贵州苗族小战士,突然起来说道:“我能从绝壁上爬上去,只要我一个人爬上去,就能扔下绳子,别说一个连,一个营也可以上去。”

史料中没有留在这个小战士的名字,因为他随后就牺牲在了这场战役之中,只知道那时候大家都叫他“云贵川”。

云贵川随即说道:“我在家里的时候经常爬这样的绝壁,上山采药,只要给我一根长竿子,在竿子上固定一个铁钩,就能勾住绝壁上的树根、崖缝、石嘴什么的,我就能上去了。”

黄开湘和杨成武听到这个消息,既觉欣喜激动,又感惊险万分,两个人不住的点头,表示这是目前最靠谱的一个办法。

当天接近黄昏的时候,杨成武亲自把“云贵川”送到一个不显眼的死角之处,由他先尝试攀上绝壁,这个小战士拿着一根已经准备好的竿子,像一只猴子一般爬了上去,起初还可以看到一个小身影,越往高处去,渐渐地就连身影也看不到了。

众人好像都在屏住呼吸等待着山顶的绳子落下来,这时候似乎连咳嗽一下都怕会惊动到那个小战士,“云贵川”能否攀上去,几乎决定着腊子口战役的胜负,甚至决定着红军的前途,所以短短的半个钟头,大家等得真真是急切又焦虑,似乎过了一整天一般。

终于,一根绳子从山顶落下来了,云贵川又顺着绳子爬了下来,众人当时激动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提前准备好的一个营的战士们,纷纷顺着绳子艰难的往绝壁上爬,杨成武、黄开湘也带着部队开始布置总攻。

当天夜里,为了迷惑敌人,能够让爬绝壁的同志们全部顺利爬上山顶,四团二营提前组织了冲锋,结果当然不出所料,在敌人的交叉火力之下,根本就不可能突过去。

几次冲锋过后,按照原来约定的时间,山顶的侧翼部队应该已经到了,可是却迟迟看不到信号,山脚下的战斗打得十分惨烈,杨成武急的手心直冒汗。

突然之间,两颗信号弹从山顶升起来了,一红一绿,显得额外耀眼。

霎时之间,雨点般的手榴弹从山顶向着敌人山腰间的堡垒里落下来,敌人那是避无可避,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国民党军布置在山腰间的火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随后,山顶的战士们,和山脚下的红军同时发起攻击,向着前面山坡上的敌人冲去,只要消灭了山腰间的火力,再配合山顶部队的侧翼攻击,红军的力量似乎瞬间强大了几十倍一般。

原本位于正面的火力网,根本料想不到有人能飞越山顶,当他们看到山腰间的同伴纷纷被炸得血肉横飞,心下早已怯了,这时红军的总攻一来,哪里还敢玩命抵抗?

几个冲锋过后,腊子口的天险终于被攻克了。

毛泽东很快得到了报告:腊子口已在我军手中。

一夜没合眼的毛泽东终于放下心情,高兴的对警卫员说:“搞点吃的,吃完咱们上路。”

长征第一章突出重围的简单感悟(长征-第二十五章)(2)

红军大部队通过腊子口,继续向北翻越一座大山,这座大山的名字叫——岷山,当他们翻越岷山之后,看到的是甘南辽阔的田野,以及遍地成熟的庄稼。

这里的百姓还没有接受到国民党关于红军的污蔑和宣传,当他们看到这支部队纪律良好,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尤其是跟农民买粮食和蔬菜的时候,从来不还价,因此对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好感。

很多周围的小贩们,听说这里的军队买东西都很耿直,所以纷纷挑着自己的物品前来售卖,这些东西种类繁多,让红军官兵们惊奇不已,不仅有面饼、糖、各种小吃,还有卷烟。

这时的毛泽东心情很好,他立刻给张国焘发去了一封电报,这封电报的大概意思是:我们此时已经越过岷山,逼近岷州城,打得敌人甚为恐慌;同时这里的百姓十分热烈的欢迎我们,这里物资也很丰富,群众基础也很好;最后还邀请张国焘赶紧率军北上。

其实,毛泽东发这封电报,并不是真的想要邀请张国焘北上,因为他知道这样的说辞起不到任何作用。

他想要表达的含义只有一个:分开之后,我们过得很好。

二、

进军陕北

起初在俄界会议的时候,毛泽东的预想是,率领红军一路向北,朝着靠近苏联的方向去,以寻求苏联的帮助,试图重组力量。

可是等下了岷山之后,毛泽东又搞到几张《大公报》的报纸,报纸上竟然刊登着徐海东的红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合了。

有时候,我真的怀疑《大公报》里多半有我们自己人的卧底,因为就在前一个月,徐海东也是从《大公报》上得知了一、四方面军会合后要北上的消息,因此才有了他们策应一、四方面军的历史。

其实不仅仅如此,当初红军遵义会议之后坚决北上,其中也有《大公报》提供了不少四方面军的动向的信息。

当然,是不是真的有卧底我就不清楚了,但是至少在此刻,《大公报》所载的信息,是毛泽东作出接下来的行军方向的重要依据。

其中,还有一段非常值得引人注目的信息,七月二十三日《大公报》报道:

山西军阀阎锡山于七月二十二日在绥靖公署省府纪念周报告上说:

“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产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既能扩大区域威势。”

“不用武力既能扩大区域威势”,这一句话实在是太值得老蒋反思了,一直以来,国民党始终把红军当做一群赤匪围剿,然而,剿了那么多年,换来的竟然是一个人家“不用武力既能扩大区域的威势”,这说明当时的中国百姓所承受的痛苦与压迫,已经到了何等深重的地步?

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不把压在百姓身上的层层苦难尽数推翻,红军真的是靠军事力量可以剿得完的吗?

第二天,在红军到达哈达铺的关帝庙的时候,召开了一次团级干部以上的会议,会议上毛泽东风趣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什么叫胜利?咱们走了那么多路,打了那么多仗,现在能安稳的在这个关帝庙里开会,这就是胜利。以前同志们总是问,咱们到底要走到哪里去?现在我们有答案了,我们要走到陕北,因为那里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张国焘说我们是机会主义,现在看,哪一个是机会主义?咱们现在只有八千多人,少了点,可是目标也小了。咱们别张扬,也别悲观,一九二九年红四军下井冈山的时候,人更少。咱们人少,但都是政治上,经验上和体力上经过锻炼的,可以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同志们,胜利前进吧,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

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了准确的行动方向和目标,而此次的目标就是他们一年多来,一直渴望的一块落脚的根据地。

向北,再向北,尽管此刻他们还不知道陕北根据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又跟江西苏区时候的根据地有什么不同,但是此刻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希望。

正如后来毛泽东所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第一章突出重围的简单感悟(长征-第二十五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