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大家习惯将秦岭淮河线称之为南北分界线,这一提法最早出现于1908年,是由中国近现代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江浙沪最有福的是哪个市?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江浙沪最有福的是哪个市(称为中心区更合适)

江浙沪最有福的是哪个市

长期以来,大家习惯将秦岭淮河线称之为南北分界线,这一提法最早出现于1908年,是由中国近现代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

南北分界地图

并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为什么大家都会认可呢,因为这条线即使南北文化的分界线,也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晏子使楚文章里就提到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老祖宗早就对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有过充分的体会和感受。

淮河

历史以来大家的共识属于文化层面的认识,还有一方面是气候上的差异,淮河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季风气候,另外,绵延800里的秦岭阻断了南北气流,在山脉的两面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气候差异,最终大家都认可了它作为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淮河分界线

然后,如果到了广州,广州人和上海人在文化气候上,可以互相认同吗?显然没有,当然,海南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为什么呢?

广东、海南、福建,甚至江西、湖南以及云贵地区,他们的气候与文化特征其实与江浙沪相差已经大了,强行统称为南方显然不妥,为什么会造成这一问题呢,古人在区分南北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这些省份的感受呢?

衣冠南渡

这其实是与我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区域逐渐南下有脱不开的干系。东晋以前,古人主要生活的区域就是华北平原,到了东晋,衣冠南渡,大家才第一次有了南方的概念,后来到了南宋,等于是二次衣冠南渡,古人对南方的概念有了二次加强,也就是说,南宋以后,江浙沪已经是大家公认的南方。

南宋

一直到明清时期,江浙沪地区愈发富裕发达,成了国家财税钱粮的主要来源地,但是这个时候,地处岭南的广东和福建等地开始慢慢崛起,从最早的下南洋经商开始,到后来清政府开通广州、厦门等通商口岸,香港崛起,台湾崛起,改革开放以后,深圳崛起,其实发展到现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证明,他们完全可以是三足鼎立之一。

广州通商口岸历史

把这些地区与江浙沪统称南方,越来越显得牵强,首先一点,文化上互不认同,气候上差异较大,再加上附近省份的认同感,江西、湖南、广西、云贵也都习惯去广东福建打工,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他们的认同感。

明朝的湖广省

所起我说,通过近百年的发展,湖广地区、闽赣地区完全可以单独称之为南方,而江浙沪地区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腹地了,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实力,称之为中部核心地区完全实至名归。

珠江流域省份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划分,秦岭淮河南北两边的省份称之为中部省份,这一区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陕西共9个省市,南部省份包含广东、福建、海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也是9个省份,剩下的北部应该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山东、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共计13个省市。

中部省份

这样一来,经济比重方面,北方占比27.5%,南方占比29%,中心区省份占比43.6%,这样看起来就均衡多了,也更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明清时期的南北方划分,由于广东、福建当时经济人口不够起眼,与江浙地区统称南方,而今天,真正的南方已经崛起,而且经济重心南移,江浙沪以及秦岭淮河一带已经可以称之为中部核心区。所以,经济概念上划分为北部、中心部、南部才是更加合理的

重新划分后的经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