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五光十色的快节奏社会,常会进入一种“静不下来”的状态,许多人可能都有类似感受。这种浮躁与急躁情绪的蔓延,甚至成了一些人的“通病”。

诸葛亮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某种意义上说,“静”也是一种能量,而且是一种很强大的正能量。越是丰富多彩、选择多样的快节奏社会,越需要我们涵养“静能量”。

涵养“静能量”,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在荷兰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年轻人每天都专注于磨一面镜子,不管别人说什么,他总是不停地磨呀磨,一直磨了60年。后来他发明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精细显微镜,他就是著名科学家万·列文虎克。做人做事,贵在专注,成在专注,你有多专注,就能多深入。只有静心做事,专注思考,才能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守自己最初的理想抱负,在专注中坚定信念,坚持钻研,激发自身强大的潜能,把事情一做到底,干出一番成绩。

涵养“静能量”,有助于提升创新力。隐姓埋名、坚守大漠默默奉献52年的林俊德,参加了我国全部的核试验任务,至死不忘使命,为铸就大国核盾做出了卓越贡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倘若林俊德等科研工作者挡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坐不住“冷板凳”,怎能有今天中国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只有修炼耐得长久的守静之功,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才能在日积月累中迸发出创新的灵感,攀上创新的高峰,开创一片新天地。

涵养“静能量”,有助于增强决策力。清朝名臣翁同龢写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意思是说,古今圣贤都具有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能够沉着淡定,举重若轻,果断决策,应对自如。诸葛亮面对强敌临城,淡定操琴,吓退司马懿大军,上演了一出空城计,这种临大事时冷静决断的从容,令人赞叹。人类脑科学研究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各类海量繁杂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最终实现正确有效的决策。因此,唯有修得静气,方能以冷静的头脑应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准确研判形势,抓住事物本质,做到以静制动,从容应变,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修炼静气,是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心有静气,面对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就能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就能在涵养“静能量”中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武警广西总队南宁支队)

只做独一无二的正能量(亦需涵养静能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