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104期)

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无法掌控。清朝末年有一女子,命运十分坎坷:她一生有两次婚姻,可两次都不幸丧夫,还曾三次丧失子女,并且还曾当过尼姑,身世可谓不幸;但她又是幸运的,她死后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她写祭文,可谓荣耀。那么此女是谁?究竟有何不一样的人生,本期分解。

(一)被认为有克夫相的女人

按说她的家境也不错,甚至应用“殷实”来形容。如果她生在一个赤贫的家庭,她是不会有名字的,旧时代许多女人都是只有姓没有名,只能叫某某氏。而她有一个美丽的甚至很有学问的名字,叫王采玉。她的一生能不能采到玉,另当别论,但其中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王采玉出生于浙江省嵊县葛竹村。她的父亲叫王有则,字品斋,是个熟读诗书的人,虽不曾求取功名,但精明能干,曾以贩卖土产为业,很会经营;后来他还在皖南、浙西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中被废弃的荒地,从而发家致富。王友则有两房妻室,原配叫姚氏,续配也叫姚氏。原配生有三子一女;续配又生一女二子,该女即王采玉。

他光棍40年却娶了皇帝(她丧夫后当尼姑)(1)

本来王家家境不错,但王有则去世后,便家道中落。此时王采玉年仅19岁。家道中落主要是指王采玉这边的,因为父亲去世后,两房妻室的子女各过各的日子。王采玉还有两个弟弟,大弟不干正事,小弟也不干正事。大弟还嗜赌成性,小弟则患有精神病,也难干正事。所以家中生计全靠刚刚成年的王采玉和母亲来支撑,两个女子养两个男子,家境如何能好的了?

好在王采玉聪明伶俐,精于女红,用一双灵巧的手,替人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但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仍十分辛苦。

不久,女大当嫁,王采玉还是嫁人了。丈夫是跸驻乡曹家田的竺某。结婚之后,夫妻相处倒还不错,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引起争吵,甚至打骂妻子,就是说,王采玉经常被家暴。不过婚后第二年,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丈夫一高兴,妻子就好过了些。然而不幸的是,孩子生下数月之后,突患急症夭折了。

不幸的事又接踵而来。这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时疫(霍乱)流行,一连死了不少人,王采玉的丈夫也不幸染病去世。刚过20岁就丧夫丧子,她是连守在婆家的机会都没有,婆家又很穷,所以她就回了娘家(不过,与其说是回娘家,不如说是被赶出了夫家),继续同母亲和弟弟熬日子。王采玉折腾了一圈,别说是玉,啥也没有采到,又被打回原型。

一年之内王采玉连遭丧子丧夫之痛,再加上之前不久父亲的去世,她是极为悲伤,而且还要承受沉重的家庭负担,对她来说实在受不了;此时,她又听到邻居说她的坏话,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再度受到惨重打击。于是她一时心灰意冷,就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

(二)出家

大概一年之后,葛竹村附近金竹庵的一个老尼病死了。王采玉母亲姚氏信佛,听说后,就叫女儿一同前去帮助料理丧葬事宜。本来就有出家为尼想法的王采玉,此时遇到这个机会,就趁机向金竹庵以及母亲提出自己愿到金竹庵出家的要求。起初,她母亲当然不同意了,女儿还这么年轻,怎么能如此消极?但后来她意志坚决,是非去不可,母亲就答应了,但有个条件,就是不让她剃去头发,只让她带发修行。如此,母女双方相互妥协,年纪轻轻的王采玉便出家为尼了。

本来,王采玉打算就这样在庵里吃斋念佛一辈子了,可两年后见到一个人,改变了她的人生。

这个人就是她的堂哥王贤东。当时王贤东在溪口的一家盐铺里当伙计。店老板叫蒋肇聪,此人也读过书,为人精明能干,绰号“埠头黄鳝”(意思是他做生意水平很高,别人不易占他便宜)。王贤东颇受老板蒋肇聪信任,掌管着店里的日常事务,甚至是账务。他在老板跟前很能说着话。

王贤东见蒋肇聪最近老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于是他就寻思着做了一件讨好老板的事,这件事改变了他堂妹王采玉的人生,也改变了中国历史。

(三)还俗

原来王贤东的老板蒋肇聪的妻子孙氏刚刚去世,他为此心情很糟,整日闷闷不乐的。王贤东想到自己的堂妹王采玉还很年轻,才23岁,而且颇有姿色,就有意为她跟蒋肇聪撮合撮合。其实他明白,王采玉的出家也是迫不得已,她受到的打击太大了,生活的负担也太过沉重;只要给她说一门好亲,让她摆脱生活的困境,她很可能会还俗的。于是他便去找堂妹王采玉了。

这天,王贤东请假回家,来到金竹庵。他见到王采玉后,就问候她在庵里生活的情况。说着就谈到了溪口他东家的事情,然后用关心的口吻劝道:“采玉,你还这么年轻,要在此出家到老,这年长月久的,也老不容易呀……”王采玉也是叹气。王贤东就接着鼓励她,走出去重新面对生活。

接着王贤东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他的老板人品如何好,生意做的如何好,家境如何不错。王采玉犹豫了。

后来经王贤东的屡次鼓动劝说下,王采玉终于也有些动心了。但她还是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回答他堂哥,只好说:“此事还得与母亲仔细商量商量再说。”

母亲知道这事后,当即拍板。其实,当初她只让女儿带发修行,就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到合适机会,让王采玉还俗再嫁人。在母亲和堂兄的督促下,王采玉决定还俗。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23岁的尼姑王采玉终于走出金竹庵,做了45岁的溪口玉泰盐铺蒋肇聪的继室,当了老板娘。

(四)再遭重创

王采玉婚后的日子一度很美满,很幸福。毕竟她还很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心中有做不尽的梦。尽管二人相差22岁,但丈夫对她很恩爱,二人夫唱妇随,日子越过越好。婚后第二年,王采玉便喜得贵子。

这天是1887年九月十五日,王采玉在玉泰盐铺的后屋楼上分娩,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后来成了历史名人。

他光棍40年却娶了皇帝(她丧夫后当尼姑)(2)

当时蒋家一家人也都认为这个男孩是个富贵命。因为在此之前,王采玉被一个看相的看过,说她必生贵子。王采玉和她公公都信佛,当然也信看相的说法。所以王采玉和丈夫、公公对她这个儿子都非常疼爱,认为他以后必然光宗耀祖,儿子也被起了个大气而富贵的名字叫瑞元。“瑞”者,祥瑞、富贵也,“元”者,“一”也,小瑞元自小就被寄予厚望。

好事接连而来,在长子蒋瑞元4岁时,王采玉又生下女儿瑞莲;以后相继又生了女儿瑞菊、幼子瑞青。两子两女,儿女双全,似乎意味着王采玉将迎来幸福的后半生了。

但好景不长,幸福的日子来得快,去得也快。九年之后,王采玉的不幸再次接踵而来了。先是81岁的公公因病去世,如果这个不算不幸的话,第二年,她真正的大不幸就彻底爆发了。

当时溪口发生严重的瘟疫,丈夫蒋肇聪不幸染病身亡。这对32岁的王采玉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此,她不仅要管理家务,还要打理店里的事情;尤其是,丈夫留下的大大小小4个孩子,对他们的抚养教育,全落到王采玉一个人的肩上了。而这时长子蒋瑞元也才8岁,从几个月的婴儿到8岁,连着四个孩子,她一个人照顾,是要多熬躁有多熬躁。

然而,王采玉的打击还没有完。丈夫去世4年内,小女瑞菊和幼子瑞青也相继夭折。5年之内,家里4人丧命,这个打击任谁都承受不了。

(五)不平凡的母亲

当时的王采玉是哭天无泪,哭告无门。但这又能怪谁?本来你已经遁入空门,谁让你再次贪恋红尘呢?所以王采玉抱怨也没有用,于是,她只有咬咬牙,咬碎了牙往肚里咽,她要跟命运之神斗到底!

信佛的她,一方面把希望寄托在菩萨身上,她祈求菩萨保佑儿子没病没灾;另一方面,她决心把儿子教育成才。王采玉娘家葛竹村聘了嵊县姚宗元在王氏宗祠设塾授课,她就把儿子瑞元送去读书。蒋瑞元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他读书很用心,发誓要求取功名,出人头地。

不过蒋瑞元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就在王采玉在溪口,口念佛经,心挂儿子读书之时,还是个小毛孩的瑞元却“早恋”了。他竟嚷着要娶堂表妹毛阿春做老婆。王采玉很吃惊,小小年纪,就考虑这事,岂不是让人家背后耻笑吗?最后还是王采玉的母亲姚氏出面说,干脆到男方家去提亲,把毛阿春娶过来,也给这匹小野马套上个笼头!王采玉觉得母亲说得有理,便找了个媒人去毛阿春家提亲。

毛阿春的母亲蒋赛凤,是蒋肇聪的堂妹,她听到这一消息,气不打一处来。不但一口拒绝,还斥责蒋瑞元不成器。媒人碰了一鼻子灰,王采玉听后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不过她却暗暗发誓说:“她蒋赛凤把我家阿元看做一条虫,我一定要在她眼皮底下给我儿挑个好媳妇!”

说干就干,王采玉亲自雇了一顶小轿,赶到榆林拜访表兄陈春泉,请他给儿子物色个好媳妇。陈春泉是个很有学问的雅士。他答应帮忙,最后相中了世交毛鼎和家,要他把二女儿毛福梅嫁给蒋瑞元。

没想到毛鼎和很快就答应了这门亲事。毛鼎和有他自己的择婿标准。他认为陈春泉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有他做媒,这事差不了;再者,他认为溪口蒋家也非等闲之辈,早年也曾是缙绅大户,如今虽家道中落,但名望犹在;第三,蒋瑞元这孩子6岁就读书,听说他极为聪明,有富贵相;再加上他打听到蒋母王采玉为人厚道有贤德,教子有方,心想有其母必有其子,现在那小子虽有点顽劣,但将来说不定大有出息,于是便把亲事定了下来。做为女儿,毛福梅当然也没有说话的分,自然就同意了父亲的意思。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4岁的蒋瑞元娶了19岁的毛福梅。王采玉为培育儿子成材,煞费苦心,还特地把新媳妇送到奉化县城的作新女校读书,让她学文化,将来也可相夫立业。这是真的有眼光,不但培养儿子,还培养儿媳妇!

当时的清朝已经陷入严重危机,反清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很多有志之士出国留学,欲寻找救国救民之路。蒋瑞元也心血来潮,他毅然剪去辫子,也决心出洋留学。这在他老家农村,也是引起了不小震动。有人佩服,这小子行啊,有野心,有志气!可也有不少亲朋好友反对,认为他是大逆不道,并极力劝阻。

面对儿子的想法,王采玉很坦然,她坚决支持儿子的选择。所以,尽管她也对儿子难舍难分,毕竟她历尽磨难,曾两次丧夫,丧失三个子女,只剩这一个儿子了。但她很赞成男儿志在四方,毅然为儿子筹措资费,送瑞元出国。

蒋瑞元到日本后,进入振武学校,学习成绩不错。不久他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活动。1911年秋,蒋瑞元与同学张群等回到中国,参加反清活动。民国成立后,他又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

后来袁大头窃取革命果实,蒋瑞元又协同孙中山参加反对袁大头的倒行逆施。所以他成了老袁和北洋政府通缉的要犯之一。蒋瑞元为对付老袁,曾数次回乡避难。所以他家中不时遭到敌人的搜查,许多族人亲友惟恐株连自己,便不再与他家往来。可是面对儿子的困境,王采玉却处之泰然,对儿子从无怨言,还频频抚慰,大加鼓励,千方百计帮助儿子避难,甚至很支持他的反袁行动。

(六)最后的荣耀

做为一个普通的传统家庭妇女,贤妻良母,王采玉也早有抱孙子的想法。可是儿子结婚后,因经常在外奔波,多年不见儿媳妇生育,不免有些心焦。在她的屡次督促之下,后来儿媳妇终于怀孕了,王采玉十分欢喜。

那时的蒋瑞元还在日本留学,一次寒假回来探亲,本来大家欢欢喜喜的,可是蒋瑞元夫妻俩却不知何因吵了一架。蒋瑞元一时性起,一脚下去,不料正踢中妻子怀胎七八个月的大肚子上,结果造成妻子流产。好不容易等来的孙子被搅黄了,王采玉大怒,痛骂儿子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蒋瑞元自知理亏,只好装鳖,乖乖地跪下听老母亲痛骂。

他光棍40年却娶了皇帝(她丧夫后当尼姑)(3)

后来,在王采玉的压力下,蒋瑞元妻子再次怀孕。终于王采玉47岁时,她有了个孙子,起名经国。王采玉十分欢喜,对小经国十分疼爱,之后她把大量心思都花费在孙子经国的抚养上面。

王采玉一生辛辛苦苦,历尽磨难,为蒋家可谓是殚精竭虑,受尽劳累,终于积劳成疾,于1921年6月14日,因心脏病复发盍然而逝,享年58岁。

王采玉出殡之时,孙中山先生亲自为其撰写祭文,他还亲自为蒋母墓题写了墓碑。在碑的上面,刻有“壶范足式”四字,意为女中模范。在碑的两侧刻有蒋瑞元的自题楹联一副: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落款是“不孝子周泰”。

他光棍40年却娶了皇帝(她丧夫后当尼姑)(4)

​ 蒋瑞元也是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干过好事,也干过坏事,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总之他很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1948年他还当了民国总统。蒋瑞元的大名叫蒋中正,当然他名字很多,还叫蒋周泰,蒋志清等。他的名字都很大气,像个干大事的人。但是,如果少了他母亲王采玉的培养,他什么也不是。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参考资料;《嫁给蒋家的女人们》《蒋中正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