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圆事圆(花好月圆人团圆)(1)

今天是正月十五

也是象征着团圆和睦的

元宵佳节

元宵节

也叫元夕、元夜

泛称正月节

每逢元宵

人们或走上街头

相约热闹的花市

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圆事圆(花好月圆人团圆)(2)

或其乐融融

欢聚一堂品尝元宵

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圆事圆(花好月圆人团圆)(3)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或兴致勃勃

和家人共赏皓月

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圆事圆(花好月圆人团圆)(4)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

今年元宵节的月亮是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最圆时刻出现在27日16时17分。

这个元宵节,在做好个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父母带着孩子们出门活动,下文中这些关于元宵节的事儿,爸爸妈妈可以讲给孩子们听。

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圆事圆(花好月圆人团圆)(5)

关于元宵节的这些知识,

快讲给孩子听!

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

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

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

赵之珩介绍说,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专家表示,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圆事圆(花好月圆人团圆)(6)

过个有意义的元宵节

猜灯谜、读古诗……

过元宵,我们能和孩子一起猜灯谜、了解元宵节的由来......让这个元宵变得难忘而有意义。

3-6岁的小朋友们对于经常吃的食物和小动物会更加敏感,推荐一些食物和小动物的谜题给各位家长,可以将灯谜写在纸上挂在花灯上,陪着孩子一起猜灯谜。(谜底见最下方)

食物灯谜

白白身子圆溜溜,样子像个乒乓球,

放在锅里煮一煮,全家吃它过十五。

(打一食物)

看看是绿色,打开是红的,

吃吃是甜的,吐出是黑的。

看看小小棒子长得怪,

顶上开出胡须来。

一棵藤儿弯又弯,上面满是珍珠串,

有紫有绿真好看,生的酸来熟的甜。

一头绿,一头红,

一头栽地面,

一头在土中,

兔子见了最喜欢,

笑得嘴巴合不拢。

(打一食物)

动物灯谜

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

走路像公子,说话高嗓子。

(打一动物)

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

走路左右摆,水上划船子。

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

竹笋是粮食,密林中安家。

八只脚,抬面鼓,

两把剪刀鼓前舞,

生来横行又霸道,

嘴里常把泡沫吐。

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

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耳朵长,尾巴短,

红眼睛,白毛衫,

三瓣嘴儿胆子小,

青菜萝卜吃个饱。

(打一动物)

现如今,在元宵佳节,不少人会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出来玩,逛花灯、猜谜语等。这个习俗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不过在古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才可以出来,观花灯或者和自己心仪的男子幽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在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诗篇是借元宵节抒发爱慕、思念之情的。

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圆事圆(花好月圆人团圆)(7)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圆事圆(花好月圆人团圆)(8)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谜底依次为:元宵/汤圆、西瓜、玉米、葡萄、胡萝卜、白鹅、鸭子、熊猫、螃蟹、乌龟、兔子

来源|综合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

来源: 未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