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里士多德在它最高的上帝身上,就达到纯形式,都是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艺术中的美学分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艺术中的美学分析(客观美学的发展)

艺术中的美学分析

一、亚里士多德在它最高的上帝身上,就达到纯形式,都是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二、艺术本体论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质料和形式,从低级质料形式到高级质料形式,最后上升到最高形式就是神,神是所有万事万物的一个前提,一个目的,由它创造了万物,这种世界观变成了一种艺术世界观,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种艺术品。这种世界观在中国古代就有,古人认为山川大地是大自然的造化。冥冥之中有造物主把万物造出来的,虽然没有西方神和上帝的概念,但是也有造化的概念。整个自然界都是神的一个艺术作品,神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就是他的重要观点神学目的论。

以往的美学家都是从美的本质推出艺术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客观的,那么艺术就是对美的现象的模仿,艺术是用来模仿客观美的一种手段。他刚好颠倒过来了,从艺术的本质里面引申出美的本质。首先是艺术,艺术就是一种技术,本来跟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有一种艺术专门来模仿的艺术,那么它就有了美的属性,美是什么属性要看它的艺术、它的模仿是一种什么样的属性。

他把美学当作一种艺术哲学加以研究,艺术不仅是技术的概念,整个宇宙自然界都是艺术品。他也注意到自然产物和人工产物是不一样的,但这两者有一点是一样的都有形式在里面,比如在种子里面潜藏着形式,否则生长不起来,它的目的就是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工制品人把一堆质料拿过来,可以雕刻出人想要的雕像。它认为这两个本质是一样的,人工制品是人赋予它形式,自然物是神赋予它形式。何事物的形式都是由神创造,万物都是神的艺术品,人是万物灵长,也是上帝创造的,人的艺术就是对神的艺术模仿,

上帝创造万物的特点,他总结为就是有机整体多样的和谐。意思就是个别事物自己把自己那些分散的因素结合成一个统一体,不是为了达到外在的一个目的,而是自己是自己的目的。比如种子,它自己要生长起来,自己要把自己潜在的形式实现出来,于是就把离散的因素,比如阳光,水,空气,土壤有机的关联起来。使他形成它自己的目的就是成长,就是内在的和目的性。内部有机体各个部分互为手段和目的,凡是对艺术或者是美持有目的论观点的,都会导致美善同一,柏拉图把美善对立,他认为艺术有时候损害道德和善,艺术都是模仿,且是影子的影子的,有时候会模仿低劣的情欲,感情的冲动,导致对整个政治,和宗教信仰的危害。亚里士多德,从经验主义从艺术出发,把美和善都和人的感性联系起来,达到美善同一,恢复了艺术的崇高地位,

他把艺术提高到一个善的崇高地位,善的有机统一它实际上是跟上帝的目的最终相吻合的上帝的目的就是至善,是最高的善。这就是他的一个巨大贡献,把美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帝创造的世界也无非是艺术,那么上帝创造世界时候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形式,那就是美,所以美善同一。在这种神学目的论的基础上,他提出艺术本体论,而这种艺术本体论从神的本体上下降到具体人的意识活动的时候就被归结为艺术的模仿。

他的模仿论五个方面

第一, 强调艺术的模仿应该是模仿本质和规律,而不仅仅是模仿外表。

第二, 对于人的模仿,注重内在精神的模仿,在模仿人心情的这一点上,绘画不如诗歌,诗歌又不如音乐。这和我们今天理解的不一样,我们今天认为模仿艺术就是绘画和雕塑。我们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就知道表现的是谁。今天我们不认为音乐有模仿性,你要听交响乐,如果你想象它模仿是什么场景,日常,河边戏水。别人会笑话你不懂音乐,它不是模仿外在的东西。所以今天我们把音乐看成是表现艺术而不是模仿艺术。

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表现艺术也是一种模仿艺术,模仿人的心情,模仿人的情感。也就是最微妙的情调、情绪。这样一来模仿论就从外在的冷静旁观走向了一种内心的情感表现。最高级的模仿论就是表现论。这就是第二点,艺术模仿应该集中于模仿人的心情,人的主观情感。

第三, 模仿也包括丑的对象,你看到那幅画,看到那个雕塑,你就知道他原来是这个丑法,这使你获得一种知识,于是你有一种快感,一种满足感。

第四, 艺术家的灵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推理,只不过推理太复杂,太快,所以你来不及反思,所以就把模仿论彻底化了,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解释,凡是艺术现象都可以加以解释。

第五, 人的本能天性就在于模仿。

三、艺术的功能

1.认识功能:模仿论

他说,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加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事

于是艺术和诗在这里被提到了哲学相当的一个崇高地位。他说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性。比现实的原原本本记载下来的那些历史更具有哲理。

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艺术就是模仿,而模仿呢就是反映,就是认识。当然这个认识里面有更深的理解,不是认识表面的东西,而是认识本质的东西。第一方面:人的天性就是善于模仿。第二方面:模仿可以带来快感。第三方面:讲内容的时候你要真实的模仿,那么真不真那就是认识论的标准了,那就要看客观事物是不是那样的,它的本质通过对经验事实的逻辑分析才能确定,那就是认识论标准了。艺术跟认识就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形式。艺术性就是艺术的形式,思想性就是艺术的内容,艺术内容就跟认识,跟历史知识,跟人性的知识相关,跟艺术本身无关。真正讲到艺术性就要看用了什么形式,它的结构,它的统一性,它的语言、用词,等等。所以这样一种艺术观最终走向形式主义。只有艺术的形式属于艺术本身,而内容已经跟别的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混在一起了,这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现代美学的“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

2. 道德和教育功能:净化说

柏拉图把美和道德对立起来,他认为艺术有时候损害道德和善,艺术都是模仿,且是影子的影子,人们有时候会模仿低劣的情欲,感情的冲动,导致对整个政治,和宗教信仰的危害。由于艺术的这个模仿和煽情作用,从而限制对艺术的欣赏。而亚里士多德,从经验主义的艺术出发,把美和善都和人的感性联系起来,达到美善同一,恢复了艺术的崇高地位,他提出艺术的这种愉悦性,美的这种煽情魅力是对人心的净化,本身有道德作用。音乐三大目的,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精神享受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可以实现审美的教育作用,精神享受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不仅含有美而且还要有愉快,因为幸福就是这两个因素的结合,美的因素和愉快的因素结合成幸福、善。善包含实用的善和道德的善。它看来实用的善本身就是幸福,来补充道德,那才是完善。精神享受方面导向幸福。

净化:通过医术治疗那些精神有缺陷的人,这就是净化;心理学的解释,人长期受到压抑,内心积攒一些负面的东西,通过欣赏艺术,把这些东西排解掉,经过长时间训练,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那么一个人就会更有同情心,也更能理解别人,这就是艺术在道德上的作用。艺术的本质解释是这样发展的,从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模仿自然的美进展到苏格拉底的模仿人的性格的美,到柏拉图模仿神的美,最后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通过对自然和人的美的、包括丑的事物模仿,来达到模仿神的艺术,神的艺术是至高、至美、至善的艺术。

四、艺术家

它认为艺术家不需要灵感,就把话说的像真的一样,使人相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