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欧阳修古诗感想,欧阳修名作采桑子赏析(1)

欧阳修著有十首《采桑子》,歌咏的都是西湖的美丽景色,每首均以“西湖好”开头,内容且不重复,被视为“联章体”,本词就是其中一首。

词人以轻松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湖上的春天景象,生动地刻画了湖上泛舟的风光,笔墨清新淡雅,情调欢快,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心往神驰。

欧阳修,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字永叔,字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人。欧阳修幼年丧父,由寡母亲自课读,家贫,但读书刻苦,23岁即中进士,30岁已以文章名闻天下,早年欧阳修支持范中淹的“庆历新政”,被两次贬到地方上做官,四十七岁方奉召回京,官至宰相。

采桑子欧阳修古诗感想,欧阳修名作采桑子赏析(2)

神宗的时候,王安石任宰相,推行变法,欧阳修与其政见不和,辞官还乡。欧阳修在经学、史学、诗文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曾参与《新唐书》的撰写工作,并独自撰写《新五代史》,其诗歌对李白、杜甫均有借鉴,成就斐然。并写有我国第一本正规的诗话,《六一诗话》。

欧阳修最大的成就在于散文方面,宋初文坛沿五代余风,崇尚雕琢之文。欧阳修立主古文,并通过嘉佑二年主持科举的机会,录取以古文写作的苏轼、苏澈、曾巩等人,一举扭转北宋文风,成为领导文坛新潮的盟主。

采桑子欧阳修古诗感想,欧阳修名作采桑子赏析(3)

其一生写散文500余篇,政论、史论、记事、抒情文等,各题兼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后人的论文多以韩、柳、欧、苏为典范,其中的“欧”就是欧阳修。“论大道似韩,论事似陆贽,论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这是苏轼对欧阳修的评价。

【原词】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阅读赏析】

开头三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意思是说轻巧的画床,短小的船桡,西湖的美景啊,是多么的美好!碧绿的湖水绵长浩渺,长堤上长满了芳草。

“隐隐笙歌处处随”仙乐般的笙歌,若隐若现,滑动的船儿紧紧缭绕。在美妙的自然之外,又增添了人间的笙歌,人与自然得到完美的融合,笙歌是隐隐之声,而不是嘈杂之声。这笙歌之声与静谧的西湖景致转化为天籁之音,“处处”二字,可见游人甚多,游兴极浓。

词的下阕中,“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移。微动涟漪,惊起掠岸飞”,风平浪静,没有半点波涛,湖面如同镜子一般光滑闪耀,连船儿的移动,似乎也难以感觉到,荡漾起的波纹细碎而微小,突然,沙滩上传来阵阵惊叫,掠过湖岸飞起的一群水鸟。

采桑子欧阳修古诗感想,欧阳修名作采桑子赏析(4)

作者这种景致的描写手法极具艺术表现力,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得读者看到那天籁般的景色而欣喜。尤其“不觉船动“四个字,以自我的细致观察,真切感受水之滑润,沙禽因轻舟、游人的惊扰,纷纷掠过,惊飞不已,惊起的沙禽,划破了西湖的宁静。

动与静巧妙结合,使得西湖之景又添灵动之姿色。整首词笔法细腻,语句优美,形象而生动地给读者展现出,西湖的美丽景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