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中国沿用很久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一种开创性的选拔方式。它改变此前人才的选拔权力集中在权贵手中,寒门士子难以得到提拔的情况。科举考试用诸多用处。它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展才华的平台,也提倡了一种勤学、好学的风气。同时科举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它将读书与功名联系起来,使得读书带有了功利性。而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方法更禁锢了学子的思想。本文就将谈谈科举考试的利弊,以及对当今的启示。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古代入仕为官真的太难了)(1)

一、科举的开创性:以考试制定公正统一的标准

要了解科举的开创性,我们需先了解一下科举制前的选官方式。在科举制产生之前,官员的任命大致有宗法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三种。所谓宗法制是指以血缘关系来进行官员任命。商周时期不仅诸侯的封地世袭,官职也是世袭的,个人的命运从出生就已注定,寒门士子只能做为贵族的门客

两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的大致形式是由地方官员,根据皇帝的需要向中央推荐士子或是下层官吏的一种制度。而征辟制是指皇帝和公卿郡守等征诏人才,选拔属下官员的一种方式。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则是察觉制的一种改进。由中央派遣中正官经行人才的选拔和推荐,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了中央征府手中。而这也导致的选拔不公的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的最主要作用是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入仕的机会。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人才的评判往往由凭选拔者的主观判断。商周时期的宗法制看重的是血缘,寒门学子自然无机会,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地方官员往往也会藏有私心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古代入仕为官真的太难了)(2)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中,地位也极为重要。为了自己的权势能够延续,由统治阶级担任的中正官往往会偏爱于处于同一阶级的贵族士子,寒门学子无形中失去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刘毅的《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写道:“有私于己,必得其欲。凌弱党强,以植后利。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寒门士子没有一展才华的平台。

而科举制度打破了阶级间的间隙,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一展才华的平台。也为学子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这也增加了阶级间的流动性,使得国家多一些有真才实学的能臣,少一些养尊处优的贵族。

二、科举制的作用:为国选材,促进文化发展

1、打破阶级界限

首先,科举制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每年的科举考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使得此前由于出生低微,只能依附于贵族为门客的寒门士子们有了入仕的机会。就像余秋雨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这样也使得官员有了更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品,使得国家机构能够更好的运转。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古代入仕为官真的太难了)(3)

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还营造出了一种全民学习的氛围。古代在登榜之后所带来的地位和荣耀是极高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举的巨大诱惑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读书运动开始了,并且持续了很久。科举是贵族延续自身权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却也是寒门士子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当时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思想。对于读书无论那一阶级都是极为推崇“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而在唐代科举考试看重诗赋的影响下,唐代的诗歌发展迅速,瑰丽的唐诗令后人赞叹。这期间也涌现出了许多勤奋好学的典型事例。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家贫,无从置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又这样写道他向老师请教问题时的恭敬“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伏身顷耳以请。”他一心向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而古人勤奋好学,尊师重教的品质也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当中。

科举制所考的内容《诗》、《书》、《论语》、《大学》以及《中庸》等经典书籍,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书中的思想等较为完整的流传下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先辈们的思想,能够于古人经行精神层面的交流。这些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科举考试倡导了大量学子学习研究,使得中国文化完整了流传到了现在,我们也能从此的感受到了先辈的文化和思想。中华文明也有幸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出现断代的文明。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古代入仕为官真的太难了)(4)

3、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科举制中所选的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和著名古籍,宣传的都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忠义正直的为人处事之道。这样选拔出的官员自然能尽职尽责的为皇帝,为国家服务。事实上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也正是这批由科举选拔出的进士们。文天祥率领军队与金作战,视死如归,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千古名句。投笔从戎的爱国诗人陆游,还有许多默默为国家奉献的官员们,都是由科举选拔出来的。

科举制度引导学子一心向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条晋升的途径,减少了阶级间的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三、科举制的弊端:考试内容单一,过程缺乏监管

科举制固然是一个开创性的选拔方式,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各个时期官员的选拔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同样明显。

1.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首先,科举制禁锢了学子们的思想。最初唐朝的科举考试除了靠经史子集外还会考诗赋和策论,内容较为丰富,选拔出来的人才也有一定水平。而渐渐的,明清时期开始实行八股取士,内容一成不变,且文章格式规律极为单一,极大的束缚了学子们的思想。《明史·选举制二》这样记载:“其文略仿宋经义,然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当时的学子不能抒发自己的观点,只能背诵官方指定的文献中的观点。这其实是官方为了统一思想所用的手段,却禁锢学子的思想,选拔出的也大多是一些迂腐无用之才。总体来说这一问题不是由于科举的体制造成的,而是源于统治者统一思想的需要。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古代入仕为官真的太难了)(5)

科举的兴盛还导致学子们一心钻研经史子集,想要博取功名,却导致了其它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的落后,这也为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选拔过程缺乏监管

科举制带来相对公平,却也有不公的现象。其中有身份地位造成的不公,以及地域歧视造成的不公。唐朝时的科举制多看重诗名,主考官对于名单的确立也有极大的权力。为了让自己的诗赋得到欣赏就产生了干谒诗,有名人推荐往往能大大提高登榜的概率。白居易将自己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献给顾况,顾况对其大加赞赏,白居易也顺利高中。卢肇在经宰相李德裕的提拔后也顺利高中状元。由此可见当时科举的选拔制度并不完善,外界声名也极为重要。

此外还存在着地域歧视。在宋朝之前,科举榜单上北方的学子占了大多数,南方士子几乎没有。而到了两宋,由于北方的战乱以及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学子,在科举榜单上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着一现象一直持续。以至于到明朝时还由此引发了南北榜案。《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记载“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学子们认为主考徇私舞弊,皇帝亦如此认为。《二十五别史·明书》中记载:“上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有私,指为胡、蓝馀党,逮拷讯。”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古代入仕为官真的太难了)(6)

为了维护科举的公平,国家做了许多努力。设置高墙环绕的贡院专门用来考试,对考生进行严格的搜查防止其私自夹带纸条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举的公正性

四、科举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科举制度开创性的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使得国家的人才的选拔更加高效且有质量。这一制度对现在仍然影响重大,为我们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案。科举制度最终的失败也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勤奋好学,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学习要与时俱进,融汇贯通,许多观点不是永远正确的。过于刻板的学习只会徒劳无功。

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多难(古代入仕为官真的太难了)(7)

五、小结

科举制度是我国使用最久的官员选拔制度。它以考试的方式公平公正的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入仕的机会,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有着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考试内容过于迂腐,选拔过程不够公开透明等。但总体来说科举制的利远大于弊,开创了人才选拔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邹一南

2.《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影响探讨》许静

3.《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