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简单、低成本灭活非洲猪瘟病毒,要从了解基本的肥皂水开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猪瘟病毒的现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猪瘟病毒的现状(灭活非洲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的现状

前言

简单、低成本灭活非洲猪瘟病毒,要从了解基本的肥皂水开始。

综述

传染病在易感动物中发生、传播和停止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三个环节只有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病就不会发生,意味着不可能形成流行或流行终止。

传染源 由于社会环境具有政治和经济属性,来源于社会环境的传染源对于猪场来讲是不可控或者说可控性很低,无法做到主观意愿的清除;(由于本篇文章讨论猪场如何不被感染,对于感染场形成的传染病流行小环境未做鉴别论述!)

易感动物 家猪做为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我们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其易感动物的属性,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在此环节中,阻断流行方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猪只耐受性,以增加感染阈值,达到降低发病率和阻断流行的目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猪只耐受性就像免疫力一样是有天花板的,毕竟家猪做为非洲猪瘟易感动物的属性没有改变;

传播途径 传染病发生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传播途径是猪场唯一可控和没有上限的,通过防控措施让附着在各种传播媒介中的非洲猪瘟病毒丧失感染能力,以达到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

经过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三要素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切断传播途径成为了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必选项,因为其不但可控、有效而且易于制定标准、检验和推广。

切断传播途径的核心是通过措施致使病毒丧失感染能力,而让病毒丧失感染能力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灭活和失活。

一、灭活

指通过生物、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病毒、细菌及其它微生物,以此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和血清中补体的活性。

为了便于理解,本篇文章将灭活分为广义灭活和狭义灭活。

广义灭活 所有杀死病毒、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方式,包括损害微生物的保护性抗原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广义灭活;

狭义灭活 杀死病毒、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方式中不包括损害微生物的保护性抗原的方式,即杀死方式不能损害它们体内有用抗原,我们称之为狭义灭活;

简单讲,广义灭活的杀死病毒方式,只要能够杀死病毒,但不考虑是否损坏保护性抗原的问题,而狭义灭活的杀死病毒方式,不仅要杀死病毒而且还不能损坏微生物的保护性抗原。

猪场采用的加热烘干、火焰烧烤、消毒剂浸泡、喷雾或擦拭、紫外线、臭氧和超声波等杀死病毒的方式,只考虑能否杀死,不考虑是否损害抗原问题,这就是我们讲的广义灭活,而死疫苗制备要求不但要杀死微生物还要保留有用抗原,这是我们讲的狭义灭活。

二、失活

失活指某些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病毒失活指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导致感染功能丧失的现象。

失活按方式,我们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即自然条件下失活和人工通过物理或化学因素干预失活;

失活按状态,我们分为死亡和存活两种,即完全死亡类失活和由于生理结构损坏导致感染功能丧失而部分生物活仍然存在类失活。

失活状态中的存活类失活称谓仅适用于囊膜病毒类失活,非洲猪瘟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蓝耳病毒)、伪狂犬病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等临床常见的猪传染病病原都属于囊膜类病毒。

本篇文章中,失活状态中的存活类失活是我们为了能够把问题讲清楚和大家能够看明白而所做的定义。定义不一定准确,有可能经不起病毒学角度的推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对于一个非专业自媒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用简单、具体的语言把复杂、抽象的理论,结合实际生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那些专业水平相对不高的养猪人也能看懂!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的失活方式,还是死亡类的失活状态,我们都不难理解,而存活类的失活状态对于我们是生疏的,在生物安全防控中的作用和意义又是重大的。

本篇文章重点论述囊膜类病毒失活状态中的存活类失活,也就是本篇文章标题所讲的切断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第二种传播途径,下面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

分析

失活导致的感染功能丧失,并不代表病毒一定死亡,部分只是生理结构损坏导致了感染功能缺失,其遗传物质和功能有可能依然尚在,这就是我们讲的失活状态中存活类失活。失活指病毒失去感染功能生物学活性,存活指核衣壳内的DNA或RNA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有可能仍处于生物活性状态,在特定条件下存在再次复制和感染的可能。囊膜类病毒,赖以进入宿主细胞的囊膜被破坏时,仅剩下核衣壳,此时无法进入细胞进行复制,病毒感染就无法发生,而核衣壳内的遗传物质DNA或RNA遗传活性有可能未受影响。当囊膜类病毒的囊膜损坏而核衣壳内生物活性仍保留时,虽然已经无法发生自然感染,但是若通过技术将核衣壳直接植入宿主细胞内,病毒的复制就会再次发生,此时完整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囊膜类病毒会被宿主细胞源源不断复制和释放出来,感染发生!

从感染活性讲,囊膜类病毒比无囊膜类病毒更脆弱,任何导致囊膜结构损坏条件出现,哪怕不是令病毒死亡的条件,都可以让囊膜类病毒感染功能活性丧失,即我们讲的失活生命状态中的存活类失活出现。

灭活条件相对苛刻,自然失活又耗费时间,而适合于囊膜类病毒的存活类失活,条件宽裕且不受时间限制,不失为切断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或做为有效补充的一个重要方法!

囊膜类病毒的囊膜来源于细胞膜,主要是由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组成的脂类双层膜,功能是帮助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复制。任何损坏囊膜结构的物理或化学因素,都可令囊膜的功能活性丧失,终止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的进程,病毒进入不了宿主细胞,复制和感染就无法发生,即病毒丧失感染能力!

洗涤剂和脂类溶剂常用于囊膜类病毒失活操作中,无论是非洲猪瘟病毒、猪瘟、蓝耳病毒,还是伪狂犬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对猪场影响大且又常见病毒,脂类溶剂均有效,囊膜类病毒在洗涤剂和脂类溶剂中很容易失活。

在第10版猪病学中,病毒概述、非洲猪瘟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章节中,关于脂类溶剂和洗涤剂对囊膜类病毒失活作用做了明确表述!病毒暴露到脂类溶剂或洗涤剂也是实验室验证和区分病毒是否有囊膜的一种方式,无囊膜保留传染性,有囊膜传染性丧失!

在我们的现实生物安全防控中,经常或可以用到的洗涤剂和脂类溶剂有哪些呢?在哪些环节中使用呢?

一、洗涤剂类

香皂、肥皂、洗衣粉、洗发膏、沐浴露、泡沫类清洁剂等洗涤剂类!

在我们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讲到,清洁是最好的消毒方式!

1、有机质是病毒最好的保护剂,不仅可以延长病毒的半衰期,还可以降低多种消毒剂的作用效果,本身又具有粘滞性高和附着力强的特点,不利于从载体表面分离。洗涤剂,虽然无法溶解有机质,但是含有表面活性剂,可以很好的分离附着在载体上的有机质,随清洗污水冲走,从而达到清除有机质的目的;

2、洗涤剂类可以损坏病毒囊膜结构,令囊膜类病毒失活,起到阻断囊膜类病毒传播的作用!建议:病毒如果没有被有机质包裹,在自然环境中会很快死亡,各类适用消毒剂也可以充分杀灭,问题是有机质与人形影不离,可谓是无处不在。

洗涤剂具有清洁和失活双重作用,我们需要做到正确认知和规范使用。我同求真农牧非洲猪瘟防控对接场关于此方面,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杀不死,就洗掉它!

洗涤剂是消毒操作的前奏和有效补充,我们不能忽略更不能夸大洗涤剂在生物安全防控中的作用,要有机融合到系统防控中!

二、脂类溶剂

在现实生物安全防控中,我们经常用到的75%乙醇、过氧乙酸、含氯类消毒剂等都属于脂溶性消毒剂,对于非洲猪瘟、猪瘟、蓝耳、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囊膜类病毒都有效,可以有效的溶解病毒囊膜,令其失去感染性,达到切断传播的目的。

建议:在众多脂溶性消毒剂中,由于大部分刺激性强、副作用大,只能用于环境、物资和车辆消毒,而75%乙醇刺激性小且无毒副作用,我们可以用于精细消毒,比如用于皮肤黏膜、手机、电脑等精细方面消毒。

总结

非洲猪瘟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依据非洲猪瘟病毒属性特点,充分挖掘灭活和失活的方式及方法,有机结合到非洲猪瘟防控中,做到最大程度的稀释和降低进入猪舍具有感染功能的非洲猪瘟病毒粒子!

囊膜类病毒相对于无囊膜病毒更脆弱,我们利用非洲猪瘟囊膜类病毒的该属性特征,将使用频率更高的清洁剂和脂溶性消毒剂,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做到正确认知和规范使用,发挥其真正作用,而不要忽视和夸大每一个环节作用!

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的第一种切断方式是重要的,而第二种切断方式同样意义重大且容易做到,两种方式要互为补充和相互结合,切不可将赌注压在某一个点!如果你不了解或忽略了第二种切断方式,那就从肥皂水规范洗手开始吧!

注: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