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下面我们就跟随吴孔明院士一起来了解昆虫方面的知识吧!

主讲人

吴孔明 农科院 吴孔明院士昆虫(1)

吴孔明,农业昆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吴孔明院士长期带领科研团队从事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明确了棉铃虫在我国各地的迁飞规律,为中国棉铃虫区域性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阐明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生态系统害虫种群演替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为利用转基因作物防控重大农业害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研发了棉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花的抗性监测与预防性治理技术体系,为转基因棉花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图片来自网络)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展厅里,有一幅有趣的科普画,那上面蝴蝶的尺寸,明显要比其他动物大上许多,几乎可以用“不成比例”来形容。展示说明告诉我们,这幅画中各个动物形象的大小,是由它们所属的类群在整个动物界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但其中有100万种以上是昆虫。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生物分类学,昆虫只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下面的一个“纲”,但这个“超级大纲”所包含的物种,已经远远超过了除昆虫以外其他动物物种数的总和。随着动物学的发展,我们还有可能发现更多新的昆虫种类,有人甚至认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昆虫可能会有1000万种之多。科普画上颇有“违和感”的巨大蝴蝶,正是昆虫在动物界当中占据绝对多数的真实写照。

生物学家对昆虫的定义

吴孔明 农科院 吴孔明院士昆虫(2)

(图片来自网络)

生物学家对昆虫给出了简单的定义:身体分成头部、胸部和腹部,有6条腿,有两对翅膀的节肢动物。

昆虫纲被分为35个目,其中包含物种最多的是鞘翅目,也就是各种甲虫。这一类昆虫的前翅(第一对翅膀)已经硬化,像非常硬的壳,保护着它的身体,特别是脆弱的后翅。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七星瓢虫,便属于鞘翅目。包含物种第二多的是鳞翅目,囊括了所有的蝴蝶和蛾子。捕捉过蝴蝶或蛾子的人,都会对它们翅膀上的“粉”印象深刻,这其实是非常细密的鳞毛。蝴蝶或蛾子翅膀的图案和色彩,便是由这些鳞毛决定的。昆虫的很多特点,会让我们感慨大自然造物的伟力。

昆虫的适应能力是惊人的

吴孔明 农科院 吴孔明院士昆虫(3)

(图为马铃薯条纹甲虫正在吃马铃薯叶片)

昆虫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也是惊人的,在全球各个地方,包括北极、南极、珠穆朗玛峰一直到海底,都有昆虫的存在。拥有飞行能力的昆虫还可以通过飞行来选择食物供给更充足、气象条件更佳的生存环境。在中国,几乎所有主要的农业害虫都可以四处迁徙,为防治带来一些难题。

互动问答

Q:如果害虫都灭绝了,寄生害虫的昆虫要如何生存呢?

吴孔明:生态系统都是一环套一环的。有植物,就有吃植物的昆虫,也有吃昆虫的昆虫。如果说没有吃昆虫的昆虫,吃植物的昆虫就失去了控制,种群就会急剧扩大,这会对植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要想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保持吃害虫的昆虫的存在,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都非常重要。同样,这个更高级的消费者,也不会将自己的食物赶尽杀绝,而是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