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积极引导全民有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不仅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凝聚各方力量,激发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扩大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范围领域,还要把保护生态环境真正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这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生态环境价值理念、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过程中,要让各类社会主体能够便捷获取公开的环境信息,并通过采用不同社会方式分别作用于政府、企业以及自身和其他社会主体等,进而促使全民环境行为持续改善由此可见,一个系统有效、良性运作的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需要同时满足环境信息获取便捷、全民参与表达机制健全、环境权益责任明确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文化保障完善等条件,以保障生态环境治理最终取得实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目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目标(加快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目标

生态环境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积极引导全民有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不仅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凝聚各方力量,激发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扩大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范围领域,还要把保护生态环境真正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这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生态环境价值理念、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过程中,要让各类社会主体能够便捷获取公开的环境信息,并通过采用不同社会方式分别作用于政府、企业以及自身和其他社会主体等,进而促使全民环境行为持续改善。由此可见,一个系统有效、良性运作的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需要同时满足环境信息获取便捷、全民参与表达机制健全、环境权益责任明确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文化保障完善等条件,以保障生态环境治理最终取得实效。

完善保障监督机制。随着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程度的不断深入,对知情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需要不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公益诉讼等方面涉及全民参与权利的规定,不断增强制度规定的实际操作性、程序性,为全民有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保障机制。一方面,持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法,规范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和条目内容,尤其是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制度设计中,明确工作制度和实施细则,增加环保督察考核权重,细化考核分解指标,在一些具有争议或与全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环境信息方面,细化全民申请信息公开的范围、流程,简化信息获取程序。另一方面,强化全民参与的权利保障。通过完善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条例规定和实施细则,细化程序性立法,对环境治理过程中涉及的具体工作作出明文规定,为基层工作实践提供详细的指导意见和法律依据。同时,扩宽信访举报投诉渠道,建立严密的举报人保护制度,在举报工作的各个环节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确保举报信息绝对保密,让群众敢于监督、愿意监督。此外,还要加强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约束,引导全国各地在处理好经济利益追求与环境保护需求之间关系的同时,通过指定管辖、走访调研、网络问政等方式,畅通公民向监察机关举报环保部门不履职的渠道,加大对环保“灯下黑”问题的纪检督查力度,确保环保执法与环境法律法规及司法制度充分衔接。

发挥技术赋能作用。全民参与并不能局限于后期参与、事后参与、末端参与或者某一环节的形式性参与。首先,要完善管理平台。一方面,健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大力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实现监测数据通过电脑端和手机端实时查看、统计汇总、分析研判,倡导全过程参与,突出信息共享、快速查询、互动沟通、投诉举报、知识普及等功能。另一方面,采取网络直播听证、网络信访受理等新形式,拓宽全民直接参与渠道。其次,用好大数据,把实体平台投诉受理区、热线平台、网络平台的投诉信箱、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渠道整合起来,借助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匿名举报的突出问题,加大执法督办力度。同时,对于群众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APP上屡次投诉反馈的问题,要根据投诉频次和解决效度,智能分析判断是否逐级提高督办层级,并列为督查检查重点事项。最后,建立便捷的全民参与渠道。一方面,通过低成本传感器及各类污染监测仪,及时通过网络客户端、手机终端等向监管部门反馈污染信息。同时,也可利用APP、微信小程序等载体,开发使用便捷的环境保护匿名“随手拍”系统,探索处理进度提醒功能和评价积分机制,引导群众积极热心、随时随地拍照上传、投诉反馈、表达意见。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区域生态环境网格管理办法,制作辖区生态环境状况二维码、标识牌,汇集网格区域动态生态环境信息,便捷扫码就能查看环保动态、最新状态,实现“一键直达”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建议及举报。

创新引导参与方式。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重要的群众工作和民心工程,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引导全民参与,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变化。这就需要尽量避免如“捡捡垃圾、发发传单、拉个横幅、拍拍照片、发发状态”等留痕式、打卡式、完成任务式宣传引导,注重内涵式引导、高效度引导、创新性引导。一方面,要凸显环保文化的引领作用。探索把环保宣传工作创新作为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成效评价的加分指标,把环保理念、环境变化影响与个体健康关切等要素融入电影、电视、文学、动画等各类影视作品及文艺创作中,寻求全民共情的最大化,提升全民的环境科学知识、科学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环境保护视频创作大赛、新媒体创新宣传大赛等活动,推出更多有创意的精彩宣传短片。另一方面,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牵头组建环保公益组织,加强行业协会、社会环保组织与科研机构合作,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渠道,创新环保宣传形式及方式,系统生动简洁地介绍环保理念、环保知识、环保监督方式,帮助全民掌握监督举报与沟通的便捷流程。同时,开发全民环保参与项目,通过线上线下举办环保参与游戏、环保公益讲座、污染治理VR体验项目、环保教育现场体验等活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通过积分抵扣、购物卡券兑换、权益兑换等可持续的方式,引导全民把环保素养、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体现到日常工作生活细节上,推动全民的实质性参与和实效性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