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梅专栏 | 又是一年清明时

又是一年清明时。

红花开遍,绿柳含烟,又是一年清明时。

眼前的景,过去的情,都密密织进思绪里。

清明总是给人以丰收的希望。“清明前后,种瓜点豆。”4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老百姓们开始春播,也期待着秋实。

清明给人以期待中的温暖。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过了寒食寒十天,清早傍黑穿布衫”,这是小时候听母亲告诉我的。每当寒食来临,我都会想起这句话,也会在寒食节到来之前就开始寻找夏天的衣衫。至清明这天,怕冷的老人们,才算又熬过了一个寒冬和倒春寒。

清明给人以诗意。五代冯延巳的“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飘飞的是缤纷落英,留在心底的是永远的姹紫嫣红;唐代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随着春花翻飞的还有青春得意;宋代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写出了风信花之一——梨花的纯洁无瑕,还道出了苏堤清明游人如织的热闹。

秋意荷花的散文(青未了马秋梅专栏)(1)

清明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豁达。苏轼的《寒食雨》二首中有这样的句子:“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苏轼在黄州的这段时间,从耀眼神坛掉落泥泞人间,经历着人生最大的失意,亦是他生命里的“寒食”时刻。但也正是这样的磨砺和挫折,才让苏轼真正地成为了苏东坡,成为那个懂得与失意共处,豁达生活的那个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怕是平民,他依然是如此的潇洒、达观。

清明给孩子们以欢乐。“寒食不插柳,死了变小狗”这句话更是深刻在我的心里,因为我就是在这样的习俗中长大的。春和景明,柳树青青。长长短短的柳枝,大大小小的柳团是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拿一支短柳枝,折起来,形成一个卡角。把长柳枝最上面的皮揭开一些,用卡角卡紧,往下拉,一直拉到靠近末梢的地方。整个柳枝的皮还有柳穗都被聚成一团,就像大街上卖的大米团,故名柳团。)家家户户,门前左右,都插满了绿柳。那粗粗细细的柳枝,摇曳着孩子们炫耀技能、为家里添一份吉祥的得意。

柳哨吹响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柳条帽装点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拧柳哨需要选择不老不嫩的柳枝,太嫩了发粘,太老了易断;太细了吹不出声音,太粗了吹起来累死人。我们满地里寻找合适的柳树枝。找到一枝,选取合适的段折下来,撸掉外皮,也就是使其皮与木质部分脱离。抽去白白的木芯,形成绿色的柳管。用手指掐去最上端的一点表面绿色外皮,或用小刀将最上端光滑的外层削去一点。把刮好的一端放进嘴里,使点劲吹。吹的力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如果太长,吹不响,那就截取得再短一点。粗一些的柳梢,声音浑厚;稍细一点的柳梢声音尖锐明亮。同样粗细的柳哨,长短不同,声音也不同。如果用手指肚或手心堵住柳哨的一端,时堵时松,柳哨还会发出呜哩哇啦的声音,又别有一番趣味。

那时候,如果小孩子得了痄腮的毛病,大人们也会归咎于吹柳哨,就会吓唬他:“看你还敢吹柳哨!”

不知大人们的话对不对,他们惯以各种理由吓唬孩子。但吹柳哨的确很累,头也连带着蒙蒙的,我们就又迷恋上了戴柳条帽。我们跑到路边那一排排的柳树前,使劲拽下来一大段柳枝。你争我抢,掰下来三两枝长的,熟练地两头一圈,再用一根柳枝缠绕起来,忽闪忽闪摇晃着的柳条帽就做好了。

秋意荷花的散文(青未了马秋梅专栏)(2)

我们戴了这帽子,知道自己死后再也不会变成小狗,遂更加开心。满村子里追逐打闹,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玩八路军追敌人的游戏……

那时候,我的父亲母亲都正年轻力壮,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虽然生活有点贫困,但清明节这天总能尽情地玩,总能开心地吃鸡蛋、喝红糖小米粥。现在,却不能了。

父亲已经去世二十六个年头,清明,成了寄托哀思的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有时候,天上虽无雨,心里却是湿绵绵,坟头前插的柳枝也浸染了浓浓的思念。

开窗正对着海棠树,清明时节,花开正盛。想必西花厅的海棠花也开了吧?周总理生性雅达,群芳之中,对海棠花最是喜爱,凡书室之外必置备海棠。慎终追远,缅怀伟人,更加珍惜美好春光。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愿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现在的幸福,愿每一个人都能承载着爱前行,愿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美好的未来!

秋意荷花的散文(青未了马秋梅专栏)(3)

作者简介:

马秋梅,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中学语文教师,教研组长。菏泽市定陶区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爱读书,勤写作。热爱生活,喜欢记录平凡生活中的小美好。创校刊《冉星》并任主编。文章散见于《菏泽日报》《神州》等报刊,有作品入选《师兴旷远》。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