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赵孝成王毅然决然的接收了上党郡,并且派老将廉颇率20万大军进驻上党,这就是明火执杖的生抢啊。秦军费尽周折的打服了韩国,最后倒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赳赳老秦怎么肯吃这种亏,得嘞,既然韩国打得,赵国便也打得。计议已定,秦昭襄王便派了左庶长王龁率20万军向着赵军迎头而去。

廉颇率大军自邯郸出发,向西进入滏口陉,途经壶口关,进入上党郡腹地,过故关,沿小东仓河河谷,进驻泫氏(今高平市),随后展开防线。 在中国军事史上,廉颇以善守闻名于世,而这次出兵上党,本就是要面对秦军的攻击,因此,老将军也做足了准备。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1)

廉颇进军路线

廉颇一共设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为空仓岭防线。空仓岭在丹河西侧,是赵军所能控制的最远端。空仓岭防线东侧还有三个据点作为支撑和后勤基地,即东、西鄣城和光狼城。 第二道防线为丹河防线。丹河是纵贯晋城盆地的一条河流,将盆地分为左右两半,河东侧有大、小东仓河两条支流。丹河防线是廉颇设置的主要防线,廉颇将将军府设置在河边的泫氏(即今高平市),城东不远处的大粮山为粮草辎重基地,泫氏与大粮山同时还是防线的南端支点。防线北端为长平关以及关下的将军岭韩王山等天险。丹河防线无论在正面宽度还是纵深在三条防线中都是最大的。可见,廉颇是预备凭丹河与秦军长期对峙。 老将军对丹河防线还犹嫌不足,继续在丹河后又设置了第三条防线——百里石长城。自长平关开始,沿丹霞岭、羊。头山向东南方向延伸,直到故关。石长城防线实际上是隔断了通过滏口陉通往上党郡的通道。石长城防线的设置,其实反应出老将军对这一战的担忧,万一丹河防线也被突破,石长城便是赵军的后路。败军到此可以进行收拢与休整,并且凭石长城继续防御,为赵国腹地的防御布置或者组织援军争取时间。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2)

廉颇的空仓岭防线

廉颇设置的三道防线,足可见老将军善守之名实至名归。空仓岭为大军最前哨,既可为后方防线争取预警时间,又可以节节抵御中逐步削弱秦军有生力量。丹河防线凭河而守,不仅发挥了丹河水大谷深的地形优势,而且防线上的长平关、长平邑以及大本营所在地泫氏城都是有力的支点,尤其是南端的大粮山和北端的将军岭、韩王山既可以作为防御纵深,其延伸段又牢牢控制住防线中段。同时,大量粮草与辎重屯于丹河防线,也不虞有后路被包抄之忧;未虑胜先虑败,百里石长城防线的设置,牢牢护住了赵军的后路,即使防线正面被突破,也不至于一溃千里。这三道防线,称得上是一个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体系,端得不负老将军“善守”之名。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3)

廉颇以三道防线组成的防御体系

王龁军来势汹汹,秦军出咸阳,沿渭水进入黄河,然后溯河而上,至汾河口,在此或水或陆,东行至沁水畔的端氏城。公元前262年春夏之交,王龁沿沁河展开兵力,随即便对廉颇的空仓岭防线展开突击。6月,秦军突破空仓岭防线,并攻占了后方的东西二鄣城。随后赵军试图重建防线据守,但于7月又被秦军攻破。空仓岭防线彻底崩溃。于是廉颇将前出军力收缩至丹河防线,预备沿河死守。 “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两个月时间,空仓岭防线易手,王龁同样依空仓岭设置了秦军防线,随后,在扫荡了丹河西岸的残余赵军之后,秦军主力前出至丹河边,王龁也沿丹河展开了兵力并设置防线。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4)

空仓岭易手后王龁军与廉颇军对峙的形势图

在冷兵器时代,险要山河是最为有效的防御条件。再兼之廉颇的精心设计,秦军对廉颇的丹河防线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面对丹河防线,王龁完全无从下手,多次挑战,而廉颇完全置之不理,一副打定主意不出击,单等秦军进攻的姿态。于是秦军的脚步也就停在了丹河边,再无寸进。

双方进入了对峙的相持阶段,而这一相持,便是两年。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了以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军力为目的的政治改革,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大多也都组建了常备军。但以长平之战这种规模的战役来讲,秦赵两国的常备军是不够的,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征发大量的农民从军作战并运输粮草辎重。而在以农业立国的时期,农民从军是有季节性的,农忙时节必须要退出军队回家务农,否则便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当年的财赋收入。长平之战打到这个地步,秦军固然恼于赵国劫夺了自己的战争成果不肯轻易退兵,赵国考虑到上党的重要战略地位又何尝敢于退后。于是僵持之中,大量的农夫便被牵制在了前线和补给线上。由此引发的后果便是两国的财政压力逐渐加大。

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已经是比拼国力与韧性的时候了。秦国因为掌握着巴蜀、汉中、关中以及河西等农业产区,无论人力物力均比赵国强出一个档次。而且秦国凭借渭河、黄河、汾河之利,可以方便地利用水道运输军粮辎重。而赵国本身还是一个游牧与农耕并重的国家——这也是赵武灵王主持胡服骑射改革的原因,其农业产出跟秦国无法相比不说,通过滏口陉补给上党郡的消耗比水运又要高上许多。因此,从长期来看,赵国必然无法持久。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两军相持期间,赵孝成王曾多次要求廉颇主动出击,而廉颇的不作为,也大大激怒了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5)

秦国掌握的粮食产地

其实在空仓岭防线刚刚被突破时,赵孝成王便已经认识到这是一场国战级别的战役,并且可能会给赵国带来极大危机——“秦不遗馀力矣,必且欲破赵军”。在战和之间犹豫不定的赵孝成王又召开了廷议,然后他选择了一个极坏的时机向秦国求和。即在空仓岭防线刚刚失守的时候便派出了使节赴秦,这表现出赵孝成王的战斗决心非常的不坚定。数十万大军的战役,甫一接触,乍一受挫便乱了阵脚,给人的观感便是,摆开这样大的阵势,仅仅为了虚张声势。这样导致的后果便是,其他正在观战,预备选边站的各国,尤其是楚魏两国,顿时对赵国丧失了信心,再也不必选边,继续坐山观虎斗便是最好的选择。毕竟,一旦参战后赵国退出,被晾在秦军面前的下场必然极糟。果然,赵国求和的消息被秦国宣之于天下,于是其他各国摇头叹息之余,只好继续作壁上观。赵国被彻底的孤立了起来,不得不硬着头皮独自面对强秦。

在求和不能,催战无效的情况下,赵孝成王在煎熬中痛苦的挨过了两年,终于,赵孝成王的耐心和赵国的粮仓一样即将被耗光了。感觉已经支撑不下去的赵孝成王不得不换将了,赵国的国力本就不如秦国,两年的对峙消耗让赵国几乎毛干爪净,继续这样消耗下去,不但奈何不得秦军,周边的齐、楚、韩、魏恐怕也要生出些非分之想了。

万般无奈之下,赵孝成王选择了用赵括替换廉颇,以速战打破僵局。这次换将并不顺利,赵廷反对声一片,连赵括的母亲都出来反对,“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赵括的父亲名将赵奢对赵括早有定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孝成王顶着巨大的反对声,力排众议一言而决,为赵括准备了20万大军,以加强前线军力,务求毕其功于一役。于是赵括便率军前往前线,替代廉颇为将,主持长平战局。

公元前260年,赵括率军抵达丹河前线,将军府设在韩王山。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赵括本身便是身负速战使命而来,“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赵括放弃了廉颇苦心打造的丹河防线,将大军向北方韩王山一带集中,预备集中优势兵力,对秦军防线之一点进行集中打击,突破一点之后乘机扩大战果,以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而赵孝成王和赵括万万没料到的是,对面的秦军主将已经不再是比较保守的王龁,而是换成了战国“杀神”名将白起。白起何许人也?战国第一名将,一生无败绩,据统计,在白起一生征战中,六国共有百余万军民战死在他手上,白起也因此被世人称为“人屠”。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6)

明人绘之白起像

两年多的相持消耗,以秦国的国力虽然不至于像赵国那样艰难,但当时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洞若观火,而赵国是最后一个足以单独抵御秦国的大国,其他几国难免会有些心有戚戚焉。秦国在正面赵国的同时,不得不留些力量以应付不测。因此,速战速决同样是秦昭襄王的诉求。于是,秦昭襄王也换了超级大杀器上阵。

赵括的突击,正中白起下怀。说是速战速决,哪儿那么容易,廉颇的丹河防线白起也是没有什么法子的。要打破僵尸,进攻不得,只能诱敌来攻,如果对面的主将还是廉颇,老将军未必会如此轻易便上当。而赵括则不然了。

赵括的攻击很顺利,正面当敌的王龁在白起的授意下有意放水,对赵括的进攻稍作抵抗便诈败后撤,退向第二道防线。经过两年多的经营,王龁主持的丹河防线建设成了有纵深的防御体系,放弃了丹河岸的防线后,王龁军退往了依山而建的第二道防线,得理不饶人的赵括衔尾追击,并继续将军队主力集中到韩王山以西的区域,单等前方突破后全军推进。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7)

赵括屯军与进攻方向

在赵括主力与王龁军在丹河防线北段相持的同时,白起也向赵括露出了獠牙。

首先一支25000人的奇兵,从端氏城向东北出发,绕过长平关,再转向东南,斜插向廉颇设置的百里石长城背后,隔绝了赵括军通过滏口陉与赵国本土的联系,这就意味着赵军既不可能通过这条线撤退,又无法获得赵国本土的援兵及补给。

第二支5000人的骑兵,向东渡过丹河,轻松通过已经被放弃的丹河防线,向东北方向斜插,进入小东仓河谷地,直达故关,并构筑防线。由于赵括急于速战,在收拢军队时仅带数日之粮,大批粮草辎重随后而行。此时,原本屯积于大粮山的辎重正在运往韩王山的途中,这下被秦军隔绝在了小东仓河东岸。这样一来,赵军便被分割成了南北两部,北部军兵多将广但无粮,南部军粮草充足但兵微将寡且多为辎重兵或民夫。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8)

白起两路包抄赵军后的局势图

此时赵军的局势已经相当危险了。赵括正率赵军主力屯驻丹河东岸等待前方攻击得手的消息,随时准备全军出击。然而等来的却是攻击不利的消息。王龁第二道防线依山而建,赵军自下而上仰攻,万难得手。与此同时,故关失守与粮道被断的消息也传到军中。此时的赵军,如果趁着军中尚有余粮,而秦兵立足未稳的机会,果断向东北出击,重夺故关,会合石长城守军全力攻击秦军的防线,未必没有突出重围的机会。而赵括选择了就地结营待援。徒耗本已不多的粮草。

赵括的信心来自赵国本土的营救,然而,赵括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他大大低估了秦国必要灭他的决心。举全国之力组建的部队被困绝境,赵国朝廷此时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竭尽全力试图营救而不得要领。此时的赵国,短期内已经无法再组织一支有规模的援军。本着有病乱投医的原则,赵廷紧急向山东五国求援,“急请粟于齐、魏、楚”,同时又向秦国媾和。然而,在空仓岭之战失败时赵国向秦国求和的行为,已经使五国对赵国彻底失望,五国宁作壁上观而不愿救,也不敢救。在被完全孤立的情况下,秦国也再次拒绝了赵国的媾和请求。就这样,赵括所期待的救援便化为了泡影。

秦国朝廷一直对长平战局以及国际局势洞若观火,牢牢掌握着战役和外交的主动权。在包围赵军主力的战略达成以后,秦昭襄王又对赵军实施了最后一击,“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年十五以上者悉诣长平,这已经是涸泽而鱼的做法了,这表现出秦国的极大决心,不惜代价,一定要摧毁赵军主力。在战役决心这个层面上,赵王的首鼠两端是远远不能与秦王相提并论的。

长平之战的惨烈程度(深度解读千古惨烈第一战)(9)

秦河内军进军方向

这一支临时征发的民军,沿长平战场北方和东方拉开战线,一路加强战场北部秦军防线,一部于战场之外东侧重建防线,到此,赵军主力便连同困于小东仓河东岸的辎重部队便被严密包围起来,彻底断绝了来自任何方向的救援。赵军全体,顿成瓮中之鳖

赵军所率的赵军主力,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发起了决死的突围战,赵括将赵军主力分为四队,轮番突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虽然说已经缺粮多日,虽然说地形不利,但赵军的决死冲锋仍然给秦军带去了极重大的伤亡,史载“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是自公元前262年两军接触以来最大规模的白刃战,据统计,长平之战两军伤亡总数近百万,除去最后被坑杀的降卒,绝大部分伤亡便是赵括的突围战造成的。毕竟,赵军由于缺粮而战斗力大减,秦军牢牢控制了周边有利地势,在强弓劲弩的阻击下,赵军的多次突围均告失败。赵军在包围中苦苦支撑了46天,粮草缺乏到了极致,以至于出现了“内阴相杀食”的现象。最后关头,赵括亲率精锐强攻突围,殒命在秦军强弓劲弩之下。赵括死后,赵军群龙无首,无奈投降。

白起真是一个狠角色,当时秦军的状态也相当不好,“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绝非虚言,尤其是秦军前线的军粮也不足以再支撑几十万降卒的消耗。“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白起以此为由将数十万降兵一体坑杀。“人屠”之号,名不虚传。

长平之战是一个极重要的时间节点。战国后期,以秦国为主导的大一统已成明显趋势,秦军的获胜,无疑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而在这一战中,赵国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如果赵国自一开始便能够坚定作战决心,不因首鼠两端而被诸国孤立;如果赵国能够坚持固守相持的战略,不再急于求成而盲目出击;如果赵国能够协调山东诸国关系,至少不再求粟被拒,甚至能够发起多线策应,那么不但长平之局可解,赵国很有可能主导一次六国伐秦的大举。那时秦国的局面将十分难堪,甚至退守崤函也未必不可能。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更何况那么多如果。当时秦国一统的大势已成,并非偶然因素可以阻挡。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抗手,仅仅38年后,公元前221年,乾坤定鼎,六合一统,大秦一手缔造了中华帝国的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