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悠久流长的历史长河里,有数不清的名人事迹,以及各代帝王。还有一些人功成名就之后,选择隐居,可是他注定就是不平凡的一生.此人满腹经论,学富五车。对事态的预判,以及取舍,都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学习借鉴。他就是我们华商始祖,陶朱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范蠡,帮助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帮助越过坐定霸主位置,他选择弃官而去。

邵国元经典语录(谋可复国智可安身)(1)

提起范蠡弃官从商,可谓是大勇大智,堪称明智之举。范蠡认为,勾践刚愎自用,野心巨大,是一个只可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君王。自从勾践灭吴称霸之后,他的野心开始急剧地膨胀。在置酒大宴群臣、军民欢庆之时,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看出了勾践贪婪的性格,即使霸业已成也永无满足之日。如今国富兵强,自己也该功成身退了,否则就会有性命之忧。于是,他便去找文种相商,想告诉他“兔死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功高震主”的道理,劝说文种和自己一同隐退。文种从一个小县令到复国的重臣,名利之心很重。他认为,他们既然替越王收复了失地,理应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他眷恋着高官厚禄不肯离去。在临行之际,心中仍然惦念着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恩师兼义友文种,他真希望文种能看透这一切人间世事。于是,在离开的前一刻,范蠡又一次派人给文种送去了一封加急信函。可是文种还是放不下名利,最后被人诬陷,说文种权高势强有谋逆之心。勾践闻听,甚为恼怒,于是便赐给文种一把剑,令其引颈自杀。文种最终成为帝王专制的牺牲品、殉葬品,而范蠡则能适时掌握进退之法,显示出其超乎常人的智慧之光。

邵国元经典语录(谋可复国智可安身)(2)

“范蠡贩马”可谓是历史上最早协同竞争、合作双赢的商业案例。范蠡最初举家来到陶邑时,由于本小利微,生意根本无法做大,平日里只好做一些当地的粮盐买卖。但是,陶邑居于天下之中,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范蠡自然也从这些商人那里了解到了很多信息。其中,一条有关吴越一带需要好马的消息,让他心动不已,颇想从事贩马生意赚些大钱。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而且马匹到了吴越地区也不难卖掉,但问题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人马住宿费用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有很多强盗,一些经商的人往往是血本无归,有时还会搭上性命。范蠡一时想不出良策,但他是个有心的人,时刻不忘探听有关贩马的信息。终于有一天,他通过市场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常年贩运麻布到吴越一带,在商道上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的强人。于是,范蠡想出了一条运送马匹的妙计。这一天,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内容是:范蠡新组建了一批马队,时值开业酬宾,可以免费帮人向吴越地区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很快就主动找到了范蠡,希望范蠡帮他把北方的麻布运到吴越。范蠡见状,喜不自禁,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了吴越地区。范蠡在吴越很顺利地卖掉了马匹,赚了一大笔钱。

邵国元经典语录(谋可复国智可安身)(3)

他用独到的眼光,很快就成为了富商,他不为名利所动,金钱本事身外之物。他把赚到的钱分给别人,隐姓埋名去了别的地方,没几年又成为富商。就这样三聚三散。司马迁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