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睿智的灵魂

都置顶了毒鸡汤

hm的四个名场面(从HM事件看虚伪的NGO组织)(1)

1

这两天,HM事件以及后续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事情具体始末,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相信小伙伴们早已经在其他地方了解了个大概。但是,在事件本身之外,其实也有一个关键词,非常值得大家思考:NGO组织

我前面的文章也数次提及这个词,不少粉丝还特意问是什么意思,今天就专门拿出来聊聊。

就拿这次HM事件的始作俑者来说,就是一个位于瑞士、名叫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中文名“良好棉花发展协会”)的机构,从性质来说,就是一个NGO组织。

那么,NGO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和隐患,这些年来,又干了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对这个看似很高大上的概念,进行一次起底。相信在了解来龙去脉之后,各位自有判断。

2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资讯和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以前不常见的概念,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中风头最旺的,就是NGO,以及它的兄弟NPO。

无论你是否曾深入了解,也肯定在某些地方听过这两个名字,也相信很多人,在刚接触这些英文缩写的时候,不明觉厉,但又一头雾水。

其实,将这些概念掰碎了来看,就会发现,真的一点都不复杂。NGO,全称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意思是“非政府组织”;NPO,全称Non-Profit Organization,意思是“非营利组织”

这两种组织,均起源于上世纪70、80年代,一开始还比较泾渭分明,后来因为重合的地方实在太多,人们就干脆混为一谈,如今我们说起NGO,大多时候指的就是不由任何国家和政府机构建立、也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

这类组织通常关注普世问题,比如环保、人权、妇女权益、救灾、医疗等,性质上以公益为主,听上去,至少初衷都是美好的。事实上,目前世界范围内,也有一些历史悠久、名气极大、运作模式成熟的NGO,比如红十字会、无国界医生、各种志愿者协会等等。

平时爱看好莱坞电影、英剧美剧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欧美地区盛产阴谋论,和政府以及财团把持的权威机构相比,人们对号称不带政治和利益立场的NGO好感度更加高。

因此,NGO在欧美可谓是顺势而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NGO自诞生以来,就是奔着宣扬普世精神、重建秩序的名头而去的,按理说,的确能起到不少正面作用,但随着这些年来,NGO的越发壮大乃至野蛮发展,人们发现,原来现实终归是现实,从屠龙勇士到恶龙,只是一线之差。

3

我这么说,不是说故意中伤NGO,无可否认,绝大部分的NGO,成立的初衷都是好的,在成立初期,也真的是在用爱发电,诠释了志愿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可敬的。

但我还是要说,像NGO所宣扬的“不带立场”、“非营利性质”,本就是一个虚假概念。

首先先明确一点,所谓的“非营利”,不是真的一分钱都不赚,而是,不以赚钱为目的。

就是说,该赚的钱,还是要赚的,尤其是机构壮大了之后,以前几个人还能说用爱发电,但真的到了几十人、几百人的规模,总不可能要求大家都不吃饭吧?

机构运行的成本、员工工资、宣传费用等等,真要算起来,哪哪都是钱,除非创始人们真的能够沉得住气,一辈子圈地自萌,否则,只要是想发展壮大,NGO就不可避免地走上和利益挂钩的道路,最常见的就是,找金主

比如这次翻车的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组织,虽然名叫“better cotton”,但干的事情和提高棉花质量无关,而是,用更好的方式来生产棉花,比如提高棉农待遇、防止雇佣童工,以及棉花生产带来的污染等等。

这个组织在2009年成立,一直不温不火,在国际上也没什么影响力,但在2016年,突然来了个咸鱼翻身,不但进军全球,更在两年之内,获得了占全球棉花份额19%的会员数量,一下子就变成了举足轻重的业界大佬。

hm的四个名场面(从HM事件看虚伪的NGO组织)(2)

不但如此,每个加入BCI的会员,从棉农、纱线商、棉布商到终端服装品牌等,都要缴纳不菲的会费,以获得BCI的认证,来证明“你们所用的棉花,都是符合政治正确的”。

按理说,这么一个没啥实际作用,只剩下个名头好听的组织,凭啥能够这么横?

究其原因,那就是,在2016年,它们获得了来自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赞助,说穿了,找到靠山了啊。

USAID是什么来头,大家查一下就知道了,这玩意儿不但隶属于美国政府,国际声誉还不怎么好,最擅长的,就是通过资助各种非政府组织,影响行业规则,顺便干涉别国政治

BCI背靠美国获得赞助,壮大自身影响力,会员们靠BCI贴金,顺便讨好一下老大哥,而背后金主更不用说,借“非盈利”组织的名义,对行业规则进行渗透,对别人搓圆按扁。

只能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够黑,够损。

所以我才说,无论NGO宣称自己多中立,但一旦有金主,金主有立场,那NGO本身就很难说还能多清高了,说好听一点,就是身不由己,难听一点,就是为虎作伥。

NGO们所谓的普世理想,虽然伟大,但真的不算难得,喊口号谁不会,但难的,不是建立一个组织这么简单,而是,在拥有影响力和公权力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初心。

回到我们标题上的那个问题,从屠龙勇士到恶龙,其实两步就够了:给它钱,给它权。

或许,这世界上,本就没有屠龙者和恶龙之分,有的,只是一个个活在世俗中的人,每个人都只是为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说话。

一无所有的时候,自然希望对抗不公和压迫,但当自己也有了压迫别人的资本的时候,现在的你,还能是当初那个信誓旦旦的你吗?

因此,人也好,NGO也好,只要发展到了一个地步,就需要被制衡和监管。最可怕的是,现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NGO的盲目迷信,正将一个个美好的概念,推入变味和万劫不复的深渊。

4

根据《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提供的数据,截至2018年,国内NGO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4.3万个,除了个别公权力强、受到严格监管的之外,其他绝大部分都属于非官方小团体,给人感觉就是,只要你能提出一个美好的概念,再随便走走程序,就能获得一个高大上的NGO头衔——无论组织本身的理念和能力是怎么样的。

这也是NGO本身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除了提理念和喊口号之外,它们真的值得拥有这么大的社会影响力吗?

还是拿BCI为例,这个组织本身位于瑞士,金主是美国(后来也接受了德国政府的资助),和中国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语境,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它对中国棉花的那些“指控”,数据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

要知道,它只是一个民间社会组织,理论上,是接触不到官方资料的,那么,它是真的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吗?还是证据全靠谷歌搜索,以及金主爸爸的一句话?

一个小小的民间组织,连最基本的调研能力都不具备,偏偏可以影响全球的产业供应,在国家之间引战,这才是最可怕,以及最值得人们警惕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非常火的外国网红:瑞典环保少女。

罢课搞环保、一边用一次性餐具,一边指责中国人用筷子、为“环保”坐帆船横跨大西洋,却要品牌方花费几百万美元造价,事后还要用轮船将帆船原路拖回。

鉴于她太年轻,极有可能是被背后的人利用了,但不得不说,她自己的行为,和环保二字,真的大相径庭。

hm的四个名场面(从HM事件看虚伪的NGO组织)(3)

但就这样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嘴炮少女,得到了什么呢?

联合国上激情演讲,功成名就,感动世界,差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名叫“Fridays For Future”的NGO,号召青少年们为了环保而罢课,收获两万多名追随者。

在她身上,我似乎能看到很多NGO的缩影:行动令人啼笑皆非,但只要口号足够伟大 响亮,就永远不缺市场。

说到底,一两个民间臭皮匠的组织和行动能力,肯定是比不上严密的官方机构的,所谓的NGO,往往带着空想主义者的荒诞和天真,如果最后真的成功了,大概率也是炒作以及金主的功劳,说到最后,依然是利益。

因此,适当收紧NGO的生存土壤,不让它们野蛮生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存在可以,做好事可以,圈地自萌也可以,但如果打着“非营利”的名义,背后却干着南辕北辙的事情,又当又立,那就只能被锤得明明白白了。

前天的毒舌问答栏目里,我发过下面这张图,其实这个通告,不止是为了整治搞男女对立的,而是以任何名义有组织的干恶心事的坏逼,都要整。

hm的四个名场面(从HM事件看虚伪的NGO组织)(4)

最后,我也希望,大家在面对NGO这类看上去高大上的概念时,能够保持理性判断,不是说它们主张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无论宣称得多么无私、一口一个非营利,但实际上,当一个组织已经大到能被你我这种大众所了解的时候,就必然已经和各种利益相挂钩,有了利益,就必然有立场。

与其在所谓的“指控”上和它们多费唇舌,还不如釜底抽薪,质问一句,一个小小的NGO,凭什么有左右行业规则的权力。

最后,今天的这起NGO风波,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看的一个关于某泰国著名堪舆大师(神棍)的故事。

这名大师,号称某神仙转世,下凡为大家消灾解难,因此终其一生,都没有收过信众们的“看相费”,又因为一些机遇,被大家封神,不但得到无数金主的资助,还有人为他修了庙,极尽尊荣。

有人说:“他就是真大师啊,都不收钱,多有善心。”

但我只想说,无论嘴上说着收钱还是不收钱,只要一个人/组织被捧上神坛,那他们,就永远不会缺钱。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对所谓NGO,永远都持一个保留的态度。

hm的四个名场面(从HM事件看虚伪的NGO组织)(5)

文 | 毒哥&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