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东周列国志》,一言以蔽之,各国都欠秦国的。也看到了一个事实,秦国能统一六国,并不是什么上天注定,秦国从来都不是天选之子。秦国是真正的自立自强,一路走来,筚路蓝缕,从一穷二白到天下霸主,最后统一天下。春秋战国第一励志诸侯国非秦莫属。

秦穆公辅佐三代晋国国君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1)

秦晋之好

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秦晋之好,用来形容联姻、婚配关系。秦晋之好始于秦穆公,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两人真是春秋最甜的CP了。秦晋之好虽然在当时是政治联姻,但是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以至于现在夫妻关系和睦、家族联姻关系和睦就会用秦晋之好。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也有一种说法,秦穆公不算五霸之一。因为当时秦穆公的东进战略失败了,而是向西称霸西戎,没有在中原各诸侯国之间举行过一个会盟,并不能算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被称为霸主,最重要的因素是“尊王攘夷”。春秋五霸之首是齐桓公,但是因为齐国距离秦国较远,就不说了。第二个霸主是晋文公,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总结起来,一是秦晋之好,二是晋国欠秦国的。

晋献公时期,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因此向晋献公进言,挑拨离间晋献公和几个儿子间的关系,导致了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逃出了晋国。最后王位传给了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奚齐即位后就被晋国大夫里克所杀,骊姬也被杀了。晋国国君之位出现了空缺,这时候逃亡在外的重耳和夷吾都有机会获得晋国的王位。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2)

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

公元前651年,秦穆公帮助夷吾返回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这是秦穆公辅佐的第一个晋国国君。

但是晋惠公即位之后,背信弃义,违背诺言,承诺给秦国的五座城池也没给。后来晋国大旱,国内发生了饥荒,晋惠公向秦穆公借粮,秦穆公虽然说晋惠公很可恶,但是晋国的百姓是无辜的,于是便答应借粮给晋国,救济晋国百姓。历史上这一次借粮被称为“泛舟之役。”

秦穆公很老实地履行了秦晋之好的诺言,可是晋惠公呢?过了两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秦穆公向晋国借粮,晋国不但不借,反而借此良机攻打秦国。这就是你晋国不对了,忘恩负义,不借就算了,你趁着秦国饥荒打秦国是怎么回事?可惜,晋惠公失败了,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发生战争,晋国失败,晋惠公都被秦国俘虏了。秦国俘虏晋惠公之后也没有杀他,在秦穆公夫人穆姬的劝谏下放了晋惠公并和他结盟。晋惠公无颜再见晋国百姓了,于是打算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太子圉。

太子圉是秦穆公辅佐的第二个晋国国君。

公元前643年,太子圉在秦国为质。秦穆公把河东的土地全部还给了晋国,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太子圉,秦穆公又一次老实地延续了秦晋之好的承诺。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不辞而别,逃回晋国继位,史称晋怀公。抛弃了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后来怀嬴嫁给了晋文公。

晋文公就是秦穆公辅佐的第三个晋国国君。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3)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列国的途中,最后到达了秦国,秦国以礼相待,并把怀嬴嫁给了重耳,后来就称文嬴了。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帮助重耳返回晋国继位,当时晋国国内的旧大臣吕省、郤芮反对重耳继位,秦穆公就派兵杀了吕省、郤芮,帮助晋文公平定了晋国内政。

秦穆公对晋国三代国君可谓真心实意,即便是有政治色彩在里面,但仍旧是遵守着秦晋之好的诺言。

晋文公即位之后,秦晋关系总体趋于稳定了。但是,对于秦穆公这个老实人,晋文公却不老实了。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周襄王被赶下了周天子之位,逃亡在外,发信给各诸侯国求助。公元前635年,秦穆公屯兵在黄河岸边准备勤王,尊王攘夷这是霸主的必要因素,如果这一次秦穆公在周王室立了大功,那秦穆公真正的五霸之一。晋文公得知消息后,在赵衰的建议下,抢先一步护送周襄王返回洛邑。周襄王把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秦穆公则无功而返。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4)

秦穆公

晋文公60岁的时候登上国君之位,在位八年时间,用了不断十年时间便成就了晋国的霸主之位。秦穆公在位近四十年,却没有在中原称霸。这让秦穆公感慨人生,急功冒进,后来不听百里奚和蹇叔的劝谏,执意东出,在和晋国的两次战争“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惨败。秦穆公终于放弃了不切实际的东出之路,转而开拓西戎,辟地千里,称霸西戎。福兮祸兮,秦穆公的东出之路行不通,西拓之路却为秦国打下了战略大后方,四百年后,秦国最终统一天下。这或许是对老实人秦穆公最好的告慰了。

申包胥哭秦庭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5)

《哭秦庭》和《春秋二胥》是著名的京剧曲目,戏曲的感染力比影视剧更加强烈,当你在现场感受戏曲的魅力时,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时代。身临其境,你才能切实感受到申包胥当时的悲恸,声泪俱下在秦庭哭诉,请求秦国出兵复楚的场景。

申包胥哭秦庭,是因为伍子胥率领吴国大军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逃到了随国,楚国被吴国攻破,灭亡在即,如果没有申包胥哭秦庭,或许楚国就此灭亡了。

伍子胥因为个人私仇灭楚国,本来是为报父兄被杀之仇,楚平王当初无辜杀害了伍子胥满门,伍子胥历经艰辛才逃出楚国。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友,当初帮助伍子胥出逃,并对伍子胥说:“你能毁灭楚国,我就能兴楚国。”如今楚国要灭亡了,伍子胥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毁灭了楚国,可申包胥却没法复兴楚国,他只能逃到秦国,请求秦国出兵。秦国和楚国是姻亲,一直以来关系很好,可楚国若灭亡了,吴国并不能独吞楚国,秦国也能占到便宜,对秦国来说,不救楚国更有利。并不是像申包胥哭诉的那样,吴国能灭楚也能灭秦,吴国做不到。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6)

申包胥哭秦庭

秦哀公最开始没有同意出兵救楚,申包胥就一直在秦宫外哭,哭了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眼睛都哭出了血。最终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义感动,感叹楚国不该就此灭亡,答应派兵救楚,帮助楚国复国。秦国和楚国联军赶走了吴国,楚国复国。

秦国著名的诗歌《秦风·无衣》,里面写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么民风淳朴又慷慨激昂的战歌,有一种说法,便是认为这首《无衣》是秦哀公应申包胥之请,出兵复楚的时候,秦国百姓士卒相约的诗歌,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7)

如果没有秦国救楚,楚国是不是就会灭亡呢?也许会,也许不会,历史没有假设。但秦楚之间的联姻从未中断过,一直到秦始皇时期,秦楚都是姻亲之国,比起秦晋之好的政治联姻,秦楚是真心实意的好盟友。可战国时期,合纵攻秦大军次次少不了楚国,楚国此刻有没有想起是秦国帮助它复国的呢?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又攻破楚国都城,打到楚国偏安一隅。关系最好,打得最猛,秦复楚,秦又灭楚。

晋国后来三家分晋,变成了韩赵魏三国。赵国和秦国是同宗同族,就像秦晋之好一样,秦赵之间的盟好也是利益,一场长平之战让秦赵成了世仇。可讽刺的是,秦昭襄王嬴稷就是赵武灵王帮助护送到秦国即位的,就如三百年前,秦穆公护送晋文公重耳一样。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赵国和楚国是抵抗最强烈的,是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阻碍。这对曾经的盟友到了此刻就是你死我亡的时刻了,谁都顾及不到三百年前的秦晋之好和秦楚盟好了。

除了晋国和楚国,至于其他国家就更应该感激秦国了。在秦国和晋国争霸的时候,为中原各国减少了压力。春秋时期,晋国是名副其实的中原大国,如果秦国不在西边牵制晋国,晋国就会吞并更多的中原小国,楚国也一样。但是,唯独夹在这些大国中间的小国最受苦,晋楚争霸,郑国遭殃。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小国没了,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道理。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8)

从秦国到秦朝:最励志的诸侯国

秦国从立国到强大,再到统一天下,到灭亡,都是自立自强。秦国的开国,跟周王室分封宗室功臣没有一点关系,不像晋国、燕国、齐国那样。秦国是靠着自己的养马技术好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识,又护送周天子东迁,才得到了关中的领土。从最开始的五十里土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开疆拓土,最终变成了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大秦帝国,秦国是最励志的诸侯国。

东周列国志战国分析(看了东周列国志才明白)(9)

战国时期,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六代明君奋发图强,兄弟和睦,父子关系融洽,兄友弟恭,子承父业。在六国父子、兄弟争夺王位的乱政中,秦国始终是一股清流,没有哪一国的兄弟关系有秦国这么友好。秦国世袭始终稳定,没有因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大的内战。秦献公死后,秦孝公即位,公子虔尽心辅佐孝公,秦孝公死后,惠文王即位,公子嬴疾、嬴华也是尽心尽力辅佐惠文王,兄弟二人都是秦国的大将,建立了许多功勋,秦武王举鼎死后,也是让其弟嬴稷即位。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用在秦国王室身上最为恰当,而同时期的楚国、赵国都是在父子、兄弟相残的内乱中。

然而,秦国的兄友弟恭到了胡亥这里,全部都白费了,胡亥一人把自己的所有兄弟姐妹全杀了,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秦朝,到七世秦朝白送,导致了秦国直系后裔全没了。这或许就是各国都欠秦国的,秦国灭六国,秦国欠各国的,最终平了。

《东周列国志》是历史演义小说,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正史有相符的部分史实,也有一些出入,可以当做一家之言参考。可《史记》不也是一家之言吗?每个国家的正史,不都是一家之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