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春节社火(关中记忆正月里来打灯笼)(1)

关中方言,“打灯笼”,其实就是“挑灯笼”,大人给我们一根长约一米的高粱杆或细棍、树枝,我们小孩子用此挑着灯笼晚上在村里四处游荡,嬉闹。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要打灯笼,确实要找舅,大实话。陕西人把春节叫“过年”,有故事。农村过年,一般大年初二去舅家拜年,初十以后,舅家开始给外甥、外甥女送灯。这些年,提前了,初三就开始了。“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在关中,舅舅一般送一对灯笼,10根蜡烛,10根麻花,连送12年。接到灯后,孩子们每晚打灯笼,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玩灯”叫做“闹灯”。到了正月十六晚上,这是一年灯节最后一个晚上,所以叫做“完灯”。

我记得,我们这些小孩子正月十五晚上就“完灯”了。

街上的灯笼样式很多,有宫灯、碌碡灯、莲花灯、盆灯、龙灯、羊灯、鱼灯、花鸟灯等。过去一般人家送的灯笼就是“牛屎普塔子”、“火罐”两种,比较小,方便小孩子提携。这个“牛屎普塔子”很形象,就像土路上牛屎一样,充满质朴和乡土味道,折叠合上,它不过几张纸的厚度,底部有个固定好了铜钱般大的座子点蜡烛,大人帮忙点上细细的羊油小红蜡,按住底子,慢慢把压叠的纸向上拉开,然后轻轻地在其上方用细绳穿上一根木棍,交给孩子手中。这种灯笼便宜、实惠,每个几毛钱,大红、大黄或大绿,颜色明艳、简单,但经不住风吹,不好平衡,蜡烛一倒就着火了。“火罐”灯笼,骨架多采用竹篾、苇条或高粱蔑、铁丝等材料,底座较稳当,里面密不透风,抗风能力强,一般左右上下摇晃,不易着火,远远望去,红彤彤的,在黑夜中格外耀眼,让人倍感温暖喜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灯笼的样式更加丰富。舅家送来了各式各样的灯笼,特别是到了十二岁,舅家要送来一对大红“宫灯”,长方体,四个面,灯内的4个高粱杆支干代表为春夏秋冬,灯上孔为天,下孔为地,12个竹插扎为圆形,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生肖。复杂的由24根高粱杆组成,24根高粱杆两根为一组,共12组,代表12个月,24根又代表24个节气,4面代表四季,每个面绘制花草虫鱼,还用玻璃纸做成匝纹、流苏,系上红红的、长长的灯穗,迎风飘舞。和大红宫灯同时送的还有一对老虎或双鱼形状的大花糕,若是男孩则寓意虎虎生气,是女儿则寓意像鱼儿一样活泼可爱。

正月里,婆家要让儿子给未过门的新媳妇“送花灯”。女子出嫁的第一年,娘家人要为其“送大灯”,也称“追灯”。所谓的“送大灯”一般要凑够八个灯,其中有一对代表性的玻璃灯、一对四明灯、一对莲花灯和一对普通实用灯,莲花灯内往往还要放一对童男女,寓意早生多生贵子。从女儿出嫁的第二年起,就按普通的规格送灯了。“追灯”的日子一般在正月的初九或十三,送灯的必须有媳妇娘家至亲的三辈人,婆家要热情招待。一般情况下,婆家接收“追灯”后,新媳妇即随娘家人回娘家去“躲灯”(一般是正月十四日去、十六日归)。“躲灯”完后,新媳妇要从娘家赶回婆家,亲手将婆母卧室里的灯点亮,名曰:“亮眼睛”。据说,此举可以促使婆母的眼睛明亮,办起事来,明快果断。

“送花灯”、“追灯”,我只见过一两次,慢慢地,生活节奏变快,人嫌麻烦,就省了。

只要我们接到舅家的灯笼,天还没有黑,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点上灯笼,成群结队,一起“游灯”。小的跟着大孩子们,在黑暗中,一双双眼睛贼亮贼亮,如同出征的将士,满满地骄傲和幸福,不知不觉穿梭在村子的大街小巷,有时候,不小心换蜡烛,滴到手上,钻心疼,也忍着,随着大队伍前行。还有一些三四岁的,拉着白兔子“转灯”,不顾寒冷,跟着我们游灯;有时候下了雪,穿着厚厚的新衣服和“棉窝窝”,踩着积雪,听着噗噗的踩雪声,打着灯笼,追着亮光,直到蜡烛一根接一根燃烧完,在父母声声呼唤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家。

正月里,啥事也不干。白天,串亲戚,看社火,晚上就是打灯笼,毫无目的地游荡,孩子们心地单纯,来来往往,走走停停。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前头舞的是龙灯,后跟狮子绣球灯,丹凤朝阳灯,对对鸳鸯灯,三请诸葛灯,四马奔腾灯,五子登科灯,六绿蛾儿灯,七夕织女灯。八仙过海灯,九九长命灯,十莲结子灯,十一风摆雪花灯,十二腊梅迎春灯,普天同庆闹花灯,迎来五谷大丰登。”农村没有这么多的灯。正月十五, 大人们提上火罐灯、带上烟酒等供品到祖坟上“挂灯”,回到家,敲锣打鼓放鞭炮放电光炮放烟花,“放天灯”,黑暗的天空“金龙狂舞”、“天女散花”。小孩子们打着灯笼,四处观看。也有的人家,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正月十五上面灯,屋里屋外亮晶晶; 照眼眼明照耳聪,照照鼻子喘气通。”十五晚上,家里要灯照四方,满院通明,高高挂起灯笼,让鬼邪无处躲藏。同时,焚香点烛,祈求平安吉祥。我们一直打灯笼游玩,等不到“年尾巴”正月十六月亮圆,我们就想办法“完灯”。

“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我们互相对着灯笼吹气,把蜡烛吹倒,让大红灯笼燃烧起来;要么故意互相挤来挤去,灯碰灯,让灯笼摇晃燃烧;要么一起站在高高的崖上,大声呼喊着,让风把灯笼吹燃。大一点的孩子逗着说:“你看你灯笼下面有个啥?”不知情的小孩提起灯笼,蜡烛一倒就燃烧了。也有故意把“呲花”放在灯笼下点燃,也有把鞭炮扔进灯笼里的,有趁机踢一脚灯笼……总之,一个目的,要把灯笼统统消灭掉,以求来年平平安安。

长大了,离开农村,也走了一些地方,知道“十里不同俗”,各地春节都有不同的风俗,“转九曲”、“打花”、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各不相同。正月二十五,离家不远的凤翔县陈村镇槐原有“排灯会”,排灯是当地人手工制作的一种灯具,据传最初是模仿炎帝找母亲时候使用的火把,流传到现在是以青木为框纯手工制作的彩灯,形状上面大下面小,就像一个古时候的升斗,灯框用白纸糊住四周,在纸上贴造型新颖、五颜六色的特色剪纸,框内点上大红蜡烛,下头是长长的灯把,如同火龙,把大地照亮。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祭拜活动,期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都代表了普通大众的善良的初心和美好的祝愿。

传统手工制作灯笼,费时费力,需要耐心和细心,已经很少见了,濒临失传,现在市面上有许多高科技LED的塑料灯笼,各种大型“花灯”、灯展,气势庞大,栩栩如生,小孩子很少打灯笼游玩了,只能“云上打灯笼”了。农村已基本成为“空心村”,废墟之上毫无烟火之气,现代文明被贪欲无情地吞噬,人们的生活如同上了流水线,永远停不下来,哪有什么闲情野趣“打灯笼”。实行计划生育后,大多独生子也不知道“舅”是谁,“舅”在哪里。但儿时的记忆,依然那么深刻,在正月里,在农村,在风雪中,那些伙伴,那些灯笼,大家嘻嘻哈哈,热热闹闹,不懂风尘,充满童真,脸上满是健康爽朗的笑声,少了多少疲惫和无奈。

2022年2月2日(正月初二)匆于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