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深圳商报编辑部文章《32.5岁奋斗之城活力无限》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深圳的平均人口年龄是 32.5 岁,虽然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数字,但已被锻造定格为城市的心理年龄巧合的是,深圳城市年龄32.5岁,1989年创刊的深圳商报的“年龄”与此相当,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8万人的成长?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8万人的成长(他们的TalkShow他们的年龄故事)

8万人的成长

今年上半年,深圳商报编辑部文章《32.5岁!奋斗之城活力无限》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深圳的平均人口年龄是 32.5 岁,虽然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数字,但已被锻造定格为城市的心理年龄。巧合的是,深圳城市年龄32.5岁,1989年创刊的深圳商报的“年龄”与此相当。

2022深圳商报社中期工作会评选出十大业绩之星,十位获奖人员虽然分布在60后、70后、80后和90后四个年龄段,但许多人也与32.5岁有着奇妙的缘份。他们的年龄故事和感悟,一起构成了深圳城市年龄的丰富内涵。

点击标题查看每位业绩之星的精彩故事:

刘欣怡:我和前辈互相“学习”

知道自己获评业绩之星后,我一听就震惊了:加入商报大家庭,我还不到三年诶,何德何能获此殊荣啊。还要说3分钟的脱口秀?实不相瞒,听到这个消息,我居然跃跃欲试,觉得自己行,也是I CAN I BEE。毕竟,我是看过脱口秀大会四季的人诶。李诞不是说,每个人都能讲5分钟脱口秀吗?这才3分钟,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陈小慧:我又迎来“毕业季”

2018年,我从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毕业,来到深圳商报,成为一名时政记者。4年过后,我认为又一次迎来了毕业季。

很多人问我,你这么年轻,时政新闻这么枯燥,而且压力也大,你不觉得沉闷吗?我的感受是, 各种政务会议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疫情之下跑两会,还要在酒店里封闭一周。但是当你慢慢上手之后,会发现时政新闻报道,不仅拓宽视野,同样可以很接地气。

袁斯茹: AI会写稿,但写不出滚烫的文字

深圳的平均年龄是32.5岁。小时候以为的30岁,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成熟优雅,逛商店直接“第一个和第三个不要,其他的全部给我包起来”,而实际上快要奔三的我,618还在苦心孤诣地凑着满减。

袁静娴:把热爱变成工作

深圳城市年龄是32.5岁,仔细想了一下我和32.5这个数字,也有点关系,我出生那年,我爸是32.5岁。

今年对我来说, 是比较有意思、有意义的一年。到了年底,我的年龄将从2字头,变成3字头,工作上因为线口的变化,我却变成了一个“新人”,在医疗领域里摸爬滚打,捕捉最新消息,还原真相。

谢惠茜:入行十年,依然新鲜

我出生在1989年,和深圳商报同龄。

十年前,进入商报工作时,走到哪都小字辈。遇到一位校友,激动地连声喊“师姐”,结果一问我年纪,她说“害,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才刚出生,叫什么师姐,应该叫师奶奶”。这些年,报社新人不断,90后是主力,00后是新人,我倍感亚历山大。现在,我自称是“准90后”。

刘琼:32.5岁,我的人生关键节点

32.5岁,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关键节点。那一年,我成为了一对双胞胎男孩的母亲。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幸福,同时还有各种混乱、迷茫与困惑,甚至割裂与痛苦。但这种阵痛,孕育了一个全新的我,那意味着责任、坚定与义无反顾。

前段时间,我采访了一位32.5岁的年轻企业家。他说,深圳,给所有年轻人提供了一张车票。这张车票,让他创办了一家迅速成长的企业。

李耿光:我这样不断走出“舒适区”

我是一位老商报人。商报创刊至今32.5岁,我进入报社也有20多个年头。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默默奉献在报纸岗位,现在转战客户端,变成了全日制。

我想先从我家邻居说起。我的邻居十分细心,对于我的工作变化格外敏感。 最初的十多年,我是长年大夜班,这几年到了读创客户端,开始背着笔记本出门,以致于邻居忍不住问我:转行做IT了?这两年疫情反反复复,时不时居家办公,邻居孩子不由生疑:那个叔叔是不是下岗了?”

马如骁:老虎不吃,因为夜班人太苦

万育老师前两天给我拍照,说当年的小马哥怎么成了大叔了?是啊,上了十几年夜班,午饭当早饭,晚饭当午饭,夜宵当晚饭,作息不规律,下班不规律,运动又少,小马驹成了大熊猫了,熊猫眼、大肚腩,就差再来一个泡半杯枸杞的保温杯,齐了!

我是夜班的代表。夜班,跟加班熬夜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加班熬夜可能是一天、一阵子。夜班,那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长年累月天天如此。夜班的伙伴,确实就像是深夜里的星星,不一定光彩耀眼,但因为责任和担当,或明或暗的发出持久的光亮。

胡蓉:中年人的“怂”,都因为责任

我是一名70后。据说,我们被认为是职场中最怂的群体。日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不过,这个“怂”的标签,我们更愿意把它解读成“责任”。我们的窝囊和忍耐,都是因为我们肩负着许多的责任。 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我还想加上一句,才能知道尽责任的好处。

胡云涌:32.5岁进报社,天天“如履薄冰”

32.5岁,是深圳的城市新标签。巧合的是,2000年从新华社调入深圳商报时,我正好也是32.5岁。这些年我与同事们共同打拼,见证了报社的发展,有幸能在报社这个大家庭与大家共同成长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间,我在夜班编辑岗位坚守了快20年。作为一名夜班编辑,需要一颗大心脏,特别是每逢重要节点,看到值班主任们“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碎碎念,让人彻夜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