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1)

《梦华录》中看宋代的茶文化

近期热播的《梦华录》第十六集中,女主角赵盼儿和茶楼其他茶楼掌柜“斗茶”这段播出后引起了观众们的热议。原来拉花这门手艺,是咱们的祖先们玩剩下的!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2)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3)

(《梦华录》第十六集剧照)

中国的茶文化如雷贯耳,但大多数人只知其名不见其形。在这一集中,剧情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宋代“点茶”之法。尤其是茶百戏的细节,在导演细致安排和演员出色演绎之下可谓技惊四座,让许多观众第一次直观地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活力和美感。

以此契机,让我们跟随学者戎新宇的讲述,更加深入地了解斗茶和茶百戏。

看剧之余,学点知识,可谓雅事成双!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4)

茶画里的闲雅生活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1107年(大观元年)徽宗著成《茶论》,他用精简扼要又细腻丰富的语言将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罗碾、盏、点、味等各方面描述得恰到好处。书中徽宗向世人揭开了一个文人眼中的茶世界,“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成造其极”。一届帝王宋徽宗对茶的崇尚,引领了一个朝代的茶事繁荣,宋代皇室贵族及文武百官皆醉心于茶事,崇尚点茶、斗茶,街头巷尾文人百姓无不效仿,饮茶之风盛行天下。大量描绘点茶、斗茶的茶画也在宋代出现。

宋徽宗的《文会图》便是描绘茶宴的杰作。在垂柳修竹,幽静雅致的宫廷庭园中,正进行着一场茶会雅集。画中赵佶褪去了皇帝的衣装,着一身素衣,与文人雅士围坐案边,“吟咏飞毫醒醉”,吟诗答对,挥毫泼墨,推杯换盏,羽扇纶巾,闲然自得。茶瓶、茶盏、茶托,各色茶点水果摆满案头,几位茶童侍者细心地摆弄着茶勺茶盏,为文人侯汤点茶、分茶。我们仿佛也能感受到摇曳的树枝,徐徐的微风,淡淡的茶香。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5)

(宋徽宗 《文会图》)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6)

(刘松年 《撵茶图》)

在唐宋诸多画师之中,作品中茶元素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算刘松年。不论是以茶为主题的《撵茶图》《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卢仝煎茶图》,还是其他主旨的《博古图》《补衲图》《四景山水图》《围炉博古图》,都可以在画卷的角角落落寻到茶的痕迹。《撵茶图》画面右侧描绘的是两位士人坐在案旁,专注观赏着书圣怀素执笔作书,画面左侧描绘了一人坐于长凳,一手扶磨盘,一手缓慢转动石磨磨制茶粉,另一人伫立桌边,右手执汤瓶,左手执盏,欲待点茶。案头整齐排列着各色点茶工具,似是只待书圣完成创作后共饮一盏香茗。《斗茶图》描绘了松下的四位茶者相约斗茶的场景,他们精心准备了斗茶器具,各种茶盏、茶罐、烹茶器具摆满了茶架,其中一人正在点茶,神情专注,其他三人也迫切等待着与他分茶一比高下。画面丰富生动,耐人寻味。《补衲图》中潜心补衣的僧人身后,两人正在捣茶,准备茶具,神态鲜活自然。无处不在的茶场景足见刘松年对茶情有独钟,而他对茶的钟爱也部分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对茶的追崇。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7)

(刘松年 《斗茶图》)

由唐至宋,以茶为主题的画作越来越多,描绘斗茶、烹茶场景的作品也屡见不鲜,然而文人并不满足于仅仅用画作描绘向往的点茶、饮茶的场景,唐宋时期文人之间出现了一种更为极致的艺术载体来表达爱茶之情——茶百戏。

茶上作画——茶百戏

茶百戏,也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它不是与茶有关的戏曲,而是指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方法,简而言之,便是在茶汤上作画。在清如寡水的茶汤上作画,在现代是所无法想象的,然而宋代的茶百戏建立点茶基础之上,乳化后的茶汤给了更多茶百戏创作的可能。由于茶汤是茶与水的交融,茶汤上的画面极不稳定,只能保存片刻的时间,更不可能流传至今,也有人称其为瞬时艺术。

因如此,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关于茶百戏的笔墨,但我们可以在宋代的诗词古籍中寻到一些踪迹:“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些诗词文字描述了在茶汤之上绘出花鸟鱼兽,山水日月,虚幻缥缈又变幻莫测的茶汤百戏。而此技艺失传了千年之久,近年才被人所恢复重现。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8)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9)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10)

(茶百戏作品鉴赏)

唐之前流行煮茶法,即将茶饼捣碎、研磨、过筛后放在锅中长时间烹煮,并加入盐、梅、茱萸等进行调味,接近于现代的粥或羹。陆羽著《茶经》后全国上下开始大范围推不加调味料的清茶饮法,没有了调味料掩去茶汤的苦涩口感,茶变得很难入口。智慧的茶人们创造出了点茶法,类似现代打鸡蛋、打奶油的方法。快速击打茶汤,使茶汤中融入大量空气,产生丰富泡沫,以增加茶汤的鲜爽口感。宋徽宗的《茶论》中就详细记录着点茶的方法: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伤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均其轻清浮合者饮之。

从第一汤到第七汤,随着不断的击打,茶汤中的泡沫从蟹眼大小,越来越丰富细腻,如疏星皎月,结霭凝雪,最终充分乳化,形成咬盏。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11)

(充分乳化形成 “咬盏” 的茶汤)

在宋徽宗的带动下,点茶风行于世,“碧玉瓯中翠涛起”,“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捧碗纤纤春笋瘦,乳雾泛冰瓷”,乳花、翠涛、白云各种形容茶汤在反复击打后呈现的绿白色泡沫的辞藻,成了宋代诗词中的“网红”。茶汤的泡沫越细腻、越丰富、越持久,则意味着茶的品质越佳,茶人点茶的技艺越高超。斗茶之风兴起,诗词绘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描写斗茶的内容。这样的饮茶方式后来被善学中国文化的日本人保留了下来,他们将宋代的点茶法发展演化,将加工茶饼、捣碎、研磨等工序简化,直接用抹茶粉(末茶)进行点茶。茶器具、行茶流程也逐渐本土化,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抹茶道。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12)

(抹茶)

随着茶汤越打越白,越来越醇,越来越持久,文人们偶然发现茶汤上可以作画的妙处,“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用水注入茶汤所形成的自然图案,变成了文人所追捧的水上丹青,茶汤上或出现禽兽虫鱼,或显出松竹兰菊,影落寒江,画面又会随着时间及泡沫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茶百戏、水丹青成了文人雅士的新玩物,以茶为纸,以水为笔,人们勾勒心中的日月,以表达心中最为玄妙的境界。

“融画在胸中,留画于茶汤”,茶汤的无穷幻化,正如世事变幻之无常。用抽象的点划体现事物万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些曾在茶百戏中描绘的“东方夜放花千树”“明月别枝惊鹊”的美好景致,都与那些文人一同永远留在了那个时代。

相关图书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13)

点击封面购买

《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戎新宇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茶的文明史。以中国茶的诞生、流行、传播、发展为脉络,通过茶的诞生和流行写中华文明的发展,通过茶的传播反映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茶自古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者。茶的神奇功效使它成为古代和近代贸易中的“液体黄金”,也一度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对象。在茶的故事里,有中国文化历史中最生动的部分;在茶的故事里,有世界版图震荡的关键瞬间。在茶的国度里,人类的故事从不间断。在茶的国度里,新的故事即将上演。

梦华录斗茶多少集(梦华录里整整演了一集的斗茶)(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