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罗里密彝族聂苏支系罗武人婚嫁习俗

漾濞彝族中腊罗支系的丧葬习俗(漾濞罗里密彝族聂苏支系罗武人婚嫁习俗)(1)

杨登堂

聂苏支系主要居住在漾濞县内的西北部地区,自称“佬武族”“罗武族”。主要聚居在漾濞富恒乡的罗里密村(罗里密、洒高密、董家村)白荞村(支打拉、平地、庄房、铁匠房)、和漾江镇的抱河岭村(立本、何家、上村、下村、箭杆)、荨麻箐村(恩龙、荨麻箐)、阿家村等地区。墓志记载漾江抱河岭村的何姓彝族也是明代进入的,他们先在箭里柏邑场定居,然后其中一支于万历年间迁到上村,以后发展成上下两村。世居于此的罗武人只有10000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罗里密是“罗婺部落”族人的聚居地之一。罗里密是罗武语的音译,意为“虎来地”,即“老虎出没的地方”之意。此地处漾濞的边远地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在解放前经常有老虎出没少见外人来此,故此得名。这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山村,却是彝族聂苏支系罗武人的聚居地。罗里密村子虽小,却能自足。如今还可以看到留有历史印迹的石碓、手磨、石臼、马驮、还有色彩艳丽的聂苏服饰和传统的彝族毕摩文化。生生不息的火塘,传承着罗武人代代不息的生命和血脉。刺绣是每个彝族女孩必备的一门手艺,而绣工是否精湛则是考量一个罗武女孩聪慧灵巧的重要标志。彝族刺绣图案纷繁复杂,内容千变万化,绣工细微精致,彝家婚庆可称之为彝绣艺术大荟萃,而新娘子的服饰往往是最艳丽的,上有诸多代表性的图案,如串枝莲、万字扣等,象征子嗣绵延、生生不息,艺术家们称彝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与文化”。

漾濞彝族中腊罗支系的丧葬习俗(漾濞罗里密彝族聂苏支系罗武人婚嫁习俗)(2)

这里的彝族婚嫁有它的特殊文化价值,我们就从村里的一对新人办喜事来记录整个过程:

在“提调”的指挥下,前来帮忙的乡亲们各司其职,有的宰猪杀羊,有的淘米做饭,准备接待前来做客的亲朋好友。“提吊”(“总理”,根据主人的要求对相帮人员和有关事宜进行分工,全权指挥婚礼,在“提调”的指挥下,前来帮忙的乡亲们各司其职,有的宰猪杀羊,有的淘米做饭,准备接待前来做客的亲朋好友。“提吊”厨师、“马提吊”(押礼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接亲所带聘礼均靠马帮运输,马提吊便是懂礼节,专门负责接亲中往来礼物的运输,交接嫁妆、聘礼等钱物,现结婚大多用车,但仍然作此称呼)、记账先生、管库人、接亲人员(由媒人、接亲婆——娶亲方的母亲当此重任,若母亲年迈体衰则有姐姐或嫂子代替,无姐无嫂的由婶婶代之);陪郎——无婚、与新郎年龄相仿的英俊小伙;陪娘——无婚、年轻漂亮的女子;马班——驮运嫁妆)、鼓吹师傅(唢呐匠,吹唢呐在彝家人的传统婚礼上是必不可少的,并伴随到婚礼的全过程,婚礼的前一天,唢呐匠便赶来,三天时间从早吹到晚,这唢呐也有讲究,分大调和细调。大调一般两个人,调子欢快明了,粗犷豪放多用于喜事;细调一般四人组成,调子细腻委婉,如倾如诉,带有忧伤之感,多用于丧事,当然这细调与大调还与地方欣赏角度与主人的爱好有关,并无严格规定,只是这唢呐调一般没有现成的谱,师傅教徒弟均口授,吹起来却从不走调,说来也怪哉!办喜事无论大调,或细调,从中只请一班,丧事却不限,大多两班以上。吹师傅们吹得越勤,说明结婚的主人家会事,待客周到、人气旺、喜气浓)、礼仪先生(教礼仪,讲吉利语言,一般由德高望重,口才较好的长者担任)。待事情结束,主人还得买厚礼一一到“三班六屋”家中答谢。

新娘子穿着艳丽的彝族刺绣婚服等待着迎亲团的到来,女儿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珠,今天要出嫁了,从此离开从小长大的环境和亲人,父母和新娘子皆难免悲从心中来,这种难言之悲伤,却是人间至爱真情。这就是彝族婚嫁中普遍存在的“哭嫁”。

日头渐渐爬高,在履行完“押礼”先生安排的周全礼数之后,新郎官开启了新娘子的闺房。在伴郎伴娘的帮助下,新郎背起新娘离开了新娘的家,踏上了幸福、甜美的人生里程。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新郎要全程背着新娘,随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在唢呐声中前进。

到村口不远处,设有彝家拦路酒,彝家拦路酒不醉不归。

遵照彝家传统,新郎将新娘迎娶到村口要举行一个祭拜仪式,仪式由毕摩主持,随着呜-----呜-------呜三声长号吹响及鸣炮声,毕摩用彝语念祭语,颂吉语,祝福一对新人。新郎新娘在锣鼓喧声中祭拜喜神之后,迎亲团才欢天喜地将一对新人迎入村里。

新娘来到新家后,按习俗首先向祖公牌位上香,敬酒、敬茶、敬糖、烟等,尔后再依次祭拜天地,拜双亲,夫妻对拜,最后才启喜门,入洞房。

罗武人婚俗喜欢用青松枝搭建青棚,席地遍撒青松毛叶以示待宴亲朋好友的最高礼节。彝家用“青”喻“亲”,“棚”喻“朋”,搭青棚就是迎亲朋好友。

待棚内八席亲朋坐齐后,随着总理一声“上菜啰”的号令中,大号、小号、唢呐、锣、鼓随之齐鸣。但见一个个跳菜高手,托举盛满佳肴的大红漆托盘,有的顶在头上,有的撑在肩头,不时地变换着舞姿,边舞边跳,腾挪几步,盘内汤水点滴不撒,是喟“美酒和唱啜,佳肴举跳品”,使人赞叹不已。无不钦佩罗武人这种奇特的舞蹈式上菜绝艺。

在婚宴上,宾朋们边观赏“跳菜”表演,边品享美味佳肴,直至夜晚。传说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便是对彝家罗武人这种粗犷性格的真实写照。

席上,有道菜被视为最高礼节,即“苦荞粑粑蘸蜂蜜”何谓,苦荞粑粑蘸蜂蜜,苦到嘴边甜到心,苦荞粑粑在彝家生活食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前彝家出远门,在火塘边炕烤三、五个苦荞粑粑带在身边,就算备足了“盘缠”,其间十天半月不用生火,用餐时,只需掰一块粑粑佐一瓢溪水就能填饱肚子,又省时又省心。据《本草纲目》、《千金要方》及《中药大辞典》记载,苦荞是世间罕见的药食同源作物,被誉为“五谷之王”,集七大营养于一身,具有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科学家称之为“二十一世纪植物胰岛素”、“天然黄金搭档”.......。苦荞因味甘苦而得名,聪明的罗武人用苦荞加蜂蜜的方式来待客,且美其名曰:“苦荞粑粑蘸蜂蜜,苦到嘴边甜到心里”,实乃智慧食品,不再是粗粮杂食,而是馈赠佳礼,神仙食粮,“旧时百姓寻常粮,今入贵戚豪门宴”。

罗武人以自酿美酒待客为贵,自酿的酒喝着不打头,喝多不伤胃,醉来如神仙,醒后不知醉。

罗里密村盛产核桃,而核桃被誉为大自然的颅脑,是人类的终生营养健康关怀食品。罗武人常用核桃蘸蜂蜜待客,以示上佳礼与至爱关怀。

彝家的婚庆,真正的大戏在夜晚,“打歌”、“对调”是彝家必不可少的婚庆主题活动。正如彝家歌词里咏唱的“太阳不落脚就痒,不去打歌心会慌”、“打歌打到太阳出,只见黄灰不见脚”.........。夜幕才降临,身着盛装的彝家青年男女就手牵手围着熊熊篝火,在山寨头人“噻,噻、夕夕噻!”的号令带动下,瞬间,场上的人便齐刷刷火热起来。人们边唱边跳边舞,直至星空月沉、甚至通宵达旦。

罗武人称自己的舞蹈为“路噜怎”,这种舞蹈不仅有严格的章法,还有明确的套路。最精彩的要数仿生舞,罗里密地处深山,罗武人很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致使他们的仿生舞蹈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譬如“洗脸脚步”、“瞎子看梅花”、“黄鼠狼掏蜂蜜”、“蚊子搓脚”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交口称绝。

罗武人称唱阙子为“献曹母”,意为学汉族老大哥一样对调子。阙子曲调基本一致,调令却有很多,如叙苦调、赶马调、朝山调等不一而足。对调的方式随意比兴,逢山对山,逢人对人,信手拈来,所谓“情到真处信口唱,心曲由来不需谱!”

婚礼上对调的人享有很高的礼遇,一般都安排在堂屋正中的火塘两翼。每到深夜,这里便成了宾朋集聚的中心,有围观的、有帮腔的,将火塘四周拥得水泄不通。

罗武人习惯整夜将火塘里的火烧得旺旺的,预示新人家旺、业旺、财旺、人更旺。火塘边也不能闲着,烧饵块、烧洋芋、烧苦荞粑粑忙个不停,“转转酒”在人群中传饮不歇,可谓“湿柴猛火烧洋芋,苦荞烈酒助欢歌!”

彝家婚俗对调方式男先女后,待男方唱十数句之后女方才接应,此后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你来我往,直至天亮。这里撷取数言,以飨读者:

小郎:“阿妹你家在何方?早起谁人帮扫地?晚上谁人来掌灯。”

小妹:“小郎哥,小妹家住在夷方,早起清风帮扫地,晚上月亮来点灯。”

小郎:“阿妹苦情哥不知,今夜有缘吱两声。”

小妹:“瓦剃特(烟斗)里熬稀饭,这般苦情郎不知?”

小郎:“走路要走人多的路,做人莫要亏自己。”

小妹:“喜鹊窝里娃娃哭,阿妹我做人做到树尖尖。”

彝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正如罗武人只是彝族大族群的一个支系,罗里密也仅是彝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罗里密彝族聂苏支系罗武人一个普通的婚礼过程来了解整个罗武人的婚嫁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