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

一、起源与演变

“学”最早见于甲骨文。是由一双朝下的手、爻、一间房子的侧视形组成,两手有帮助、扶掖、提携、教导之意;长短横互相交错成的“爻”,表示物象的变动、变化,知识无穷,代表知识;房子表示学习的地方。

小学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2)

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在“房子”里增加了个“子”,代表学习的孩子,“学”表达的意思更加广泛具体。有的字还增加了偏旁“攴”代表师长手拿教鞭在督促孩子学习。

小学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3)

小篆延续金文字形,只是笔画圆转,字形竖长。

小学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4)

隶书延续小篆,笔画平直,字形较扁,一般取横式。

小学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5)

楷书延续隶书,字形方正规整。上面的两只手和爻的部分有些变化。

小学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6)

二、含义

“学”,本义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即表示“进行教导”。原本专用于表示接受教育,由此引申出互相讨论、模仿、注释、讲述、知识等含义。《说文解字》:“斆,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臼声。胡觉切。学,篆文‘斆’省。”

《广雅》:“学,识也。”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论语》:“学而时习之。”

《广雅》:“学,教也。”

与“教”对应。

小学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与演变)(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