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笔名聊卿)

郭教官与张学良最后的一封信(傅虹霖博士论文的情结)(1)

1999年6月,傅虹霖博士在旧金山家中花园接受采访,介绍与张学良的交往。

傅虹霖:想不到竟会与你在美国相会,而且是在我的家中

中午,我们刚步出旧金山机场,前来迎接的祖炳民先生,就直接将我们送至中餐馆“真北平”,说是给我们一行接风。席间,他介绍采访计划时谈到,还将安排我们对他夫人的采访。当时,碍于初次见面,我也没好意思询问他夫人的身份。

第二天,我们如约步入他的家中时,茶几上的一叠有关张学良的图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指着其中的《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对同伴们说,这本书在大陆影响很大,这是作者傅虹霖和辽宁大学教授王海晨合著的。

  话音刚落,女主人走过来看了看我说:“我就是傅虹霖。”听了她的自我介绍,我惊异地抬起头。接着,我又把惊异还给了她,我说:“这本书中借用了我的四幅照片。”于是,她又同样将惊异的目光投向我。

  我打开书卷,指着其中的照片:元帅林宝顶、张学文在宝顶前、张作霖墓地全景、张学文全家在墓园前合影,感叹说:“世界真是个大村落,想不到竟会有这样的意外相会。”

1987年5月,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文携夫人和四子张彤光,从巴西回故里祭扫,我曾陪同了全程。这也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同辈的第一次祭扫,这些照片便是当日的场景。

祖炳民先生闻听这一情况也十分欣喜,急忙问:“书中照片署您的名字了吗?”我回答说,当时辽宁大学出版社将此书作为重点图书,王海晨苦于无有新角度的照片,所以通过史学界的朋友向我借用。后记中不但作了说明,还注明了我的名字。他听到这里,连连点头称是。傅博士说:“我在自序中提到了感谢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帮助,想不到竟会与你在美国相会,而且是在我的家中。”

郭教官与张学良最后的一封信(傅虹霖博士论文的情结)(2)

1987年5月,在张学良四弟媳谢雪萍(右二)的陪同下,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文(左一)携夫人王文瑞(左二)并四子张彤光(右三)、儿媳杨冈英(右一)到锦西驿马坊张作霖墓园祭扫。作者曾陪同了全程。傅虹霖“在《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书中借用了作者的四幅照片。”这是其中的一幅。

赵杰:她就是久仰的傅博士,真是柳暗花明

前天在洛杉矶采访张素久后,我也成了《侨报》记者石磊的采访对象。我在介绍海峡两岸以及美国学者对张学良的研究时谈到,大陆的学者遵循“千古功臣”的提法,台湾学者有人赞同,也有人反之。美国学者则侧重围绕张学良的生活方面整理分析,其中傅虹霖独树一帜,直接接触西安事变。她的观点虽然有些尖锐,但评价却不失客观。

  飞往旧金山上飞机之前,这篇采访刚见诸报端。想不到的是,前天我在接受采访中提到的傅博士,今天竟在她的家中意外地相会了。

我早就闻知,傅虹霖博士是美国研究张学良问题的著名学者。她出生于中国的四川,小学、中学时代在香港、日本和台湾渡过 。而后赴美深造,先后获得印第安那州立大学学士、西东大学硕士及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据祖博士介绍,他的夫人在呼吁张学良的自由中,做了许多工作,所以才被确定为采访对象。可是我对她缺少深入的了解,刚才在赶往祖炳民博士家的路上,我还苦思采访时如何找到语言的交叉点,以便采访更有价值,使拍摄的画面真实而又生动。想不到刚一搭话,双方竟不仅因张学良将军的话题有此联系,而且她就是久仰的傅博士,真是柳暗花明。

郭教官与张学良最后的一封信(傅虹霖博士论文的情结)(3)

作者指着其中的《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对同伴们说,这本书在大陆影响很大。

附录:作者简介

赵 杰(笔名聊卿)1948年10月生。曾任抚顺市文化局副局长兼《故事报》总编。任辽宁省政府参事、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宣传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政协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辑和出版工作,历史界称其为学者型官员。曾主持征集、编辑、出版了数十部有关张学良和“九一八”方面的政协文史资料,字数达近1000万。

对张学良的研究,收集、掌握和整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而且与张学良国内外家属时有往来,并两次采访过张学良。曾率团赴夏威夷为张学良百岁祝寿。著有长篇历史纪实《张学良去台之后》、《张学良多彩人生》、《留住张学良——赴美采访纪录》、《张学良——毁誉由人》、《张学良》、《张学良在美国的最后岁月》、十八集电视纪实文献片《张学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