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望

王 绩

东皋[1]薄暮[2]望,

徙倚[3]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4]。

野望王绩寓情于景(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1)

【作者】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炀帝大业年间,授秘书省正字,因不愿做京官,出为六合县丞。不理政事,不久天下大乱,于是辞官回乡隐居。唐武德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侍中陈叔达闻其嗜酒,特准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东皋而终。工诗善文,作品多以田园、隐逸生活为题材,常以阮籍 、陶潜自况。诗风朴素自然,洗尽六朝铅华,为初唐诗坛带来生气,且对五律的成熟,有所贡献。王绩与其兄王通均不热衷仕途,王通为儒学宗师,著有《文中子》,王绩则以诗名世,作品收录《东皋集》。

野望王绩寓情于景(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2)

【注释】

[1] 东皋:王绩的家乡,隐居之所。皋是水边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有"登东皋以舒啸"。现江苏南通市有如皋县,意为"去水边的高地"。

[2] 薄暮:傍晚。薄:迫近。《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成语"义薄云天"的"薄"也为此意。

[3] 徙倚:徘徊。

[4] 采薇: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仕周,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背景】

隋朝末年,朝政腐败,义兵四起。国家动乱,风雨飘摇。明人唐汝洵《唐诗解》:"此感隋之将亡也"。诗人感喟时局,向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居生活。

野望王绩寓情于景(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3)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诗人登高远眺,有感而发。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诗人登高远望,徘徊不定,无所依靠。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感叹,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社会,何处才是安身之所?一种孤寂之感油然而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远眺景色:举目四望,层林尽染,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山峦起伏。"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与猎马的出现,增加了几分田园气息与生活意趣,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仿佛刚刚孤独寂寞的愁绪一扫而空,注意力也稍稍转移,心情也稍稍轻松起来了。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村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水乳交融。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因而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既然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像伯夷、叔齐那样寄怀《采薇》了。

野望王绩寓情于景(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4)

这首诗语言上格调新清,朴素自然,意境优美,一扫六朝浮华。格律上是五言律诗,然而当时并没有"律诗"的概念,因为在王绩几十年后,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律诗才逐步成型并广泛使用,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所以称为"五言四韵",是王绩的一种创新。

野望王绩寓情于景(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5)

【今译】

黄昏时分,我向东登上水边高高的山冈

孤独、彷徨,黯然神伤

虽然身在故乡,但我的心仍在流浪

看,那一树一树的忧愁,是秋日的新装

看,那一山一山的温柔,是夕阳的余光

听,那清脆的短笛,婉转着村民的牧歌

听,那哒哒的马蹄,满载着猎户的希望

你瞧,他们是多么自由自在啊

在这尘世中,谁能走进我的心房

转身离去,偶然发现

路边的野菜竟然如此地芬芳

那一刻,才恍然大悟

我心安处,即是故乡

野望王绩寓情于景(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6)

【英译】

At dusk with eastern shore in view,

I stroll but know not where to go,

Tree on tree tinted with autumn hue,

Hill on hill steeped in sunset glow,

The shepherd drives his herd homebound,

The hunter loads his hores with game,

There is no connoisseur around,

I can but sing of hermits, name.

虽然腐朽的隋朝早已气息奄奄,危在旦夕,但一个全新的诗国横空出世,应运而生。此后三百年间,一支支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瑰丽的诗歌画卷,将唐诗的记忆深深烙印在国人的心上。让我们一起徜徉其中,开启诗歌的旅程,体会诗歌之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