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历史故事表面,从宏观的社会视野来讨论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

更多文章尽在“启蒙时代的余孽”,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科普一些文献学常识,与野史相对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正史。

正史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由各个朝代官方编撰并收藏的的史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官方性。

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为依据,正史类仅有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bai志、晋书、宋书、南齐du书、梁书、陈书、魏书、北zhi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正史与野史关系 正史不一定比野史更真实(1)

那么,正史作品的官方性是否可以使其真实性凌驾于野史之上?不,这种说法有很大偏差。

官方著史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超越野史:

其一、道德上的合法性。正史类作品往往是受到当时政府的支持而进行编纂的,其道德地位比民间的私人著史要高很多:正史往往会得到官方认可,而野史不会。

第二,材料上的丰富性。这一点会间接影响正史的可信性。由于受到官方支持,正史的编纂者被政府允许查询大量藏于政府藏书机构所收藏的大量原始文献,这些原始文献包括前朝的经济统计数据、大臣所上的奏章、起居注与实录等。

有时,作者还可以用其官方背景去探访历史的亲历者,例如司马迁(或其父亲)编写史记时曾去拜访目睹荆轲刺秦的夏无且,在撰写项羽本纪时也亲自探访过得到项羽首级的吕马童的同僚的后人。

正史与野史关系 正史不一定比野史更真实(2)

除此之外,作者还可以参考政府所收藏的由私人编纂的野史或是官方的正史。唐代所编撰的南史与北史中的很多内容就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书为史源。

综上所述,正史的官方性只能间接的影响其真实性,也就是说,正史的编撰者可以接触到的资料比也是编撰者要多得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正史的真实性就一定比野史高。举个例子,魏收编纂的《魏书》也是正史,但魏收将大量私人感情用于本书的编撰工作中,凡是史官的祖先姻戚,“多列史传”,“饰以美言”,还有受贿行为。这使得《魏书》其中包含大量神乱古怪的惊奇故事或是奇闻异事,可信度相当之低,这一点也相当被后人诟病,但是由于魏书乃是官方修史,因此也是正史。

正史与野史关系 正史不一定比野史更真实(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