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一种自清朝开始流行起来的、最初为满人骑射之器的小巧的装饰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引起收藏界的任何关注。步入21世纪后,随着民间收藏的急剧升温,扳指这种凝聚着几百年生产文化、军事文化、手工艺文化的艺术珍品,也开始频频亮相各地拍场,并且随着其频频拍出的天价,扳指也越来越受到各路藏家的青睐和追捧,成为了收藏市场上的“宠儿”。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1)

【源远流长的扳指文化】

扳指,最早称韘(音“射”),后又称“板指”、“班指” 或“梆指”,是套于右手大拇指上的短管状饰物,最初是出于实用,在拉弓时用于扣弦,为骑射之具。板指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最初多由去毛熟皮制成,其宽窄肥瘦因人而异,以便套带。目前存世的扳指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者年代为早。此扳指为玉制,环状,周身刻有殷商时期流行的兽纹,正面部分为兽面,眉、目、嘴、鼻清晰可辨,鼻翼两侧各透钻一圆孔,除装饰作用之外,还可用来穿绳,将绳系缚于手腕防止脱落;面部两侧分别以阴线刻出身、尾及足爪;背面近底部开有一宽阔凹槽,即为纳入弓弦而备。

▲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扳指

清乾、嘉以来,战事锐减,由于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扳指的实用性逐渐丧失,开始演变为时髦的佩饰品,象征权势与地位,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皆喜佩戴。据资料显示,故宫现存的包括玉质、木质、金质等各个种类的扳指就多达几百个,单是玉扳指就有上百件。今天我们见到的老扳指,一般都是清代所制。此时扳指的制作工艺也愈发精益求精,质料更是十分讲究,由玉发展为翡翠、玛瑙、珊瑚、水晶、象牙、珐琅、金、银、花斑石、碧玺等各种名贵原料。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2)

▲《威弧获鹿图》中出现的扳指

在这些名贵原料里,玉、石、金属品尚可用于拉弓,其余翡翠、玛瑙等材质质脆易损伤,不能用在挽弓,只是纯粹的装饰品了。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各种雕有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等精美纹饰和图案的镂刻细腻的扳指。从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来看,御制诗纹的扳指是最受欢迎的,在拍卖市场上能拍出天价的基本上都属于这个类型。北京中拍国际2007迎春大型拍卖会上,一枚清代的、上带“乾隆”“御用”款,并有御题诗的羊脂白玉扳指,估价为80万元,最后成交价为165万元,高出估价1倍以上;而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玉雕御制诗文马鞍形扳指获价134.4万元。

【扳指的价值分类】

在清朝,普通人佩戴的扳指以象牙、瓷质最为常见;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贵族的扳指则以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为主,其中翡翠为最上选,满绿而清澈如水者更是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扳指材质的区别,在当年是判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如今则是衡量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的尺度。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3)

▲台北故宫藏清翡翠扳指

扳指中的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扳指。在清朝,皇帝御用的扳指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清宫造办处先是按皇帝谕旨让玉作、牙作等专业机构据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纹样,再经皇帝修改确认后方可制作。御用扳指上面通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雕刻,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爱好与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且无论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是当时技艺最高的工匠的倾心之作。皇帝御用扳指的稀少、制作工艺的考究和其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使得这一类扳指十分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清朝乾隆皇帝的御制扳指,就是是拍卖会上的顶级拍品,世界上只有少数私人收藏家能够拥有。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4)

▲羊脂子玉马鞍形扳指

除了皇帝的御用扳指,扳指之中最具价值的,自然是皇帝的御赐扳指了。清朝,由于皇帝十分喜爱扳指,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地方官员甚至附属国都纷纷向朝廷进贡扳指。为博皇帝欢心,进贡者还挖空心思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刻“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字样及御制诗等。此外,清朝宫廷也会在江南定做扳指。但这些扳指能被皇帝留下来自己佩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被皇帝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和作战有功的将领,获得赏赐者为炫耀帝宠,则日日将扳指戴于手上让人欣赏,十分荣耀和骄傲。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5)

除皇帝御用扳指和御赐扳指之外,最有价值的就要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为自己定做的扳指,皇家宗室赏赐给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也属此等之列。这类扳指往往会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但由于君王体制下等级的森严,这类扳指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自然也就略逊一筹。

皇家宗室之后,就是普通的民间扳指了。清代扳指数量较多,但只有出自宫廷、其上有图案、题诗或者御用字样的扳指才较为珍贵,特别是原装成套扳指,一套数量越多越珍稀,而民间的普通扳指,并无太大价值。

【空前绝后的扳指玩家——乾隆帝】

满人上至帝王下到普通八旗子弟皆喜扳指,在清朝遗存的宫廷绘画图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清朝皇帝手戴扳指的形象。然而,在喜爱扳指的清朝历代帝王中,真正把扳指推到登峰造极的,当属清朝乾隆皇帝,从乾隆帝的《御制诗文集》中,就不难看出他对于扳指的热衷和兴趣。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6)

▲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玉韘

乾隆是一位修养颇深的君主,文能琴棋书画,武可骑马射箭,可谓文武全才。乾隆帝对扳指非常喜爱,尤其喜欢玉质和翡翠扳指,对自己的御用扳指更是追求极致,乾隆时期的扳指,无论是在质料还是在做工上,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以说是极尽奢华。乾隆的御用扳指是有固定式样的,包括膛口的大小、壁的厚薄、具体形状等,都是为乾隆量身定做的。其次,乾隆帝对御用扳指的制作非常关注,在制作的每一步骤中常常往都要亲自过问,提出具体意见让工匠参照执行。正因为如此,乾隆帝的御用玉扳指基本都是由宫中如意馆的玉工承做,这样才便于乾隆帝在极其细微之处参与指导,因此宫中匠人为乾隆帝制作的每一枚扳指都是精美绝伦,也是如今收藏家眼中的顶级珍藏。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7)

▲清 玉梵文扳指(二只)

满朝皆知乾隆爱扳指,于是为了迎奉帝意,王公大臣及地方官员纷纷将各类精美扳指争相进贡宫廷。在清廷档案中,常有臣下一次进贡几十枚甚至数百枚扳旨的记录。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仲春清明前后,乾隆得到了一枚质地极为温润,做工相当精致的玉扳指,乾隆龙颜大悦,写下了咏玉扳指的诗作《咏玉韘》,诗中乾隆帝将实用的象牙或骨制的扳指与玉扳指作了比较,认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传古”,而玉扳指则“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称赞这件玉扳指可以对人的思想产生启迪和警示。这首咏扳指诗后被收录于乾隆帝的《御制诗二集》卷32中。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8)

▲《威弧获鹿图》 局部特写

几个月以后,乾隆帝的诗作中再一次出现了这件扳指的身影,这一次乾隆帝在诗中写道:“终不可谖惟令德,佩之无斁岂虚谈。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理涵。”而此后,乾隆竟一咏再咏,至嘉庆二年(1797年)的45年间,乾隆皇帝为玉扳指写下了近50首诗作,在这些咏扳指的诗作中,乾隆帝经常用“璆(qix)琳”“精璆”“琼琚”“殊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乾隆爷对扳指的偏爱,使原本以实用为主的扳指登上了具有很高艺术趣味的大雅之堂,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竞相追逐的时尚装饰用品,而由于皇室的推崇,玉扳指的制作工艺也更为精细,材质、造型、纹式、图案都得到空前发挥,其中珍稀者更是配备专门的扳指盒养护。那些漆器、象牙、鎏金的玉扳指盒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难得的艺术佳品,盒里的扳指自然更是奇珍。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9)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男子不再尚武、习武,扳指的实用价值几乎消失;此外,随着清朝的灭亡,满清贵族的不复存在,大拇指上套个大扳指对于普通人来说也的确略显累赘,扳指,这种承载了满人游牧历史和尚武精神的饰品,最终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扳指虽小,但就其渊源与其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依然颇值得我们后世去珍藏和玩味。

本文节选自《收藏参考》,文章编辑:冷兵器研究所

扳指的前身(乾隆为何偏爱扳指)(10)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铸剑师老郑的私人LQZJSZ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