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1)

38岁的万茜自弹自唱表演 (图源:新周刊)

近日,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大热。其中插播的一则短效避孕药“优思明”的广告却引起了很大争议。

广告中,一个年轻妖娆的“第三者”形象靠在丈夫怀里,挑衅地问坐在餐桌对面的原配妻子:“我能陪他聊段子、讲新闻、玩游戏,你能吗?”

神色憔悴的妻子愤然扔下一盒“优思明”短效避孕药:“这个,你能吗?”

“第三者”被震慑,变成了一部手机。

广告的最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广告词:“有效避孕,亲密无间。”

显而易见,这则广告描绘了“原配妻子”为了和“第三者”争夺丈夫,用性作为手段并取得成功的情节。广告中含有过于明显的物化女性的意味,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强烈谴责,已被下架。

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一经播出便引发了热议,而这则插播广告则明显地表露出对女性的贬低与歧视。一边是以宣扬成熟女性独特魅力为亮点的综艺节目,一边是将女性的性功能作为取悦男性的筹码,体现出“厌女”倾向的插播广告。二者的背道而驰折射出了性别平等道路上的曲折反复。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2)

饱受争议的优思明广告 (图源:莓辣MAYLOVE)

从“厌女”到“女权”,我们进步了吗?

那么,何为“厌女”?何为“女权”?

相比“厌女”,“女权”一词在今天更多地被我们提及。“女权”在词义上常常被理解为追求男女平权和妇女解放,而厌女(Misogyny)则被用来表示“对女人的害怕或憎恨”(the fear or hatred of women)。[1]

深究其义,“mis”代表“厌恨”,“gyny”代表“女性”,合成为“厌女”。有人以“厌女情结”表达对女性的厌恶与排斥,有人则以“厌女文化”表达这种贬低女性、物化女性的病态文化,它们大抵都是指一种存在于父权制度下的信念:女性天生就是邪恶的,是造成人类苦难的主要原因。[2]

从“厌女”到“女权”,从男性视角的凝视,到以女性为主角追求自由与平等,女性的地位似乎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厌女文化真的消失了吗?

近日,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后文称《姐姐》)的播出引发了讨论的热潮。节目中,三十位三十岁以上的女星尽显风采,各具魅力。相比于先前网络上剑拔弩张的“女权VS女拳”的争论、硝烟味浓重的男女对立观,《姐姐》以重焕“三十女人”的青春为亮点,激起了广大女性观众对成为独立女性的向往。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3)

《乘风破浪的姐姐》宣传海报 (图源:拾遗)

不难理解,当普通女性被社交媒体所宣传的“少女感”和“变美焦虑”包围,面临似乎无可避免的家庭与事业的抉择时,“姐姐”们却以一种“活出自己”的姿态,展现出大龄女性也可以拥有精彩生活的态度,这自然引起了广大女性的热烈憧憬。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4)

39岁郑希怡的出场让大家直呼“姐姐好飒” (图源:新浪微博)

“姐姐”们的惊艳亮相引发了公众对于风格多样的大龄女性的热议。然而,要想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并不简单。尽管当今社会的种种“厌女”行为不再明目张胆,但“厌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它们常常隐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令人如鲠在喉。

那些“理所当然”的厌女文化

很多女生在青少年时期都曾经历过难言的第二性征发育羞耻。她们微勾着背,试图掩盖日渐隆起的胸部,买卫生巾时遮遮掩掩。并没有人要求她们如此,这种羞耻似乎“无师自通”。事实上,这些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羞耻”,在传统习俗禁忌中可以窥得根源。

中国传统民俗禁忌中普遍存在对女性生理性歧视的现象:女性来月经被视为不洁,孕期妇女被视为不祥,孕妇生产被视为“血光之灾”……处于这些时期的女性往往被隔离起来。

古代认为,月经是秽污与危险的因子,会对他人尤其是男子造成危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女子入月,恶液腥秽,故君子远之,为其不洁,能损阳生病也。”[3]不仅经期的女性是不洁的,那些与月经有关的用品也是不洁和危险的。女人用的月经带要放在隐秘之处,若叫男人看见,则为晦气。此外,对于生产的忌讳则表现在男性忌讳进入产房。

一些习俗也包含了对女性本身的忌讳:妇女不能进入代表神圣的宗祠,不能站在门槛上,不能从生产工具上跨过。例如,解放前在我国北方农村,妇女不能到打麦场上,更不许坐到石磙上,否则会少打粮食;在东南沿海,女人不被允许上船,否则船出海时就会倾覆。男人则忌讳从晾晒着的妇女的衣裤下走过。[3]

这些民俗禁忌所残留的影子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给女性的生活带来不便和束缚。这些禁忌的社会根源说法不一,包括原始时代对女性生理特性的不理解与敬畏,或是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观念及做法导致了女性的价值遭到贬斥,在传统习俗禁忌中形成了强烈的厌女情结,造成对女性的歧视与贬低。

这种厌女情结在女性意识觉醒后必然遭到驳斥和声讨。疫情期间,一些女护士被剃光头,个别医院无视女性经期的卫生巾需求,央视采访剪去护士提及经期的片段……由于这些含有明显厌女意味的事件,微博上出现了“江山娇,你来月经吗?”“江山娇,你是自愿的吗?”等一系列对于女性在生活各方面所受歧视的声讨。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5)

图源:新浪微博 (原微博已被平台删除)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种种厌女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经常会被指责为“小题大做”。

社会学家Allan Johnson在《性別打结》(The Gender Knot)一书中针对厌女文化指出:即使对男性支配最轻微的批评,也常常会引起对批评者“厌恨男性”或“抨击男性”的指控。[4]

艾玛·沃森特在联合国HeForShe女性主义演讲中指出,“为女性权利奋斗常常被和仇视男性画上等号”,“女权主义正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名词”。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6)

艾玛·沃森特联合国HeForShe女性主义演讲

除此之外,网络上也常常出现“女拳”“田园女权”之争,“女权”日益成为容易“引战”的敏感词。但回归女权本身,女权的本意其实是女性在处于弱势地位的客观条件下追求男女平权,以实现女性应得的权利。

厌女除了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贬抑、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歧视,还表现在女性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以及女性对女性的恶意。

Greer在其1971年所出版的《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一书中提到,对于不道德的女人,最恶毒的诋毁往往来自于女人。有些女性把性、生育能力视为提高女性身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只要看到其他女性“犯贱”,就会毫不留情地痛加指责。[5]一些“极端女权”者对女权错误解读,将女性价值等同于性、生育能力,将女性与男性极端对立起来。

那么,如何消除来源于女性自身的厌女现象,帮助女性找回自我价值呢? Creer在书中给出的建议是:

每个女人都能够再挖掘出其他藐视女性的行为、用语、现象等等,可是在改进之道尚未出现之前,刻意强调女性所受到的贬抑不但没有多大的用处,说不定还可以使得部分女性产生超乎实情的受虐妄想症。既然我们的出发点是要消除一般人贬抑女性的做法,女性必须先摒除依靠男人。

性别平等教育从青少年开始

除此之外,青少年的性别教育也应注重性别平等和性别认同。

强调男生阳刚、女生文静的刻板印象,青春期男生欺负女生被当作表达喜欢的方式,“男生不要和女生混在一起”等言论……这些现象都会加剧青少年心中男女性别的差异和对立。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7)

(图源:抖音)

前段时间,古装剧《清平乐》大结局。其中饰演梁怀吉的边程和饰演徽柔的任敏在直播时却闹得非常尴尬。在直播中,16岁的边程频频对剧中搭档任敏加以贬损。直播中主持人问到任敏的理想型男友是什么样,边程急忙说努力让自己不要成为她的理想型。随后问及养生问题,任敏说近期自己会经常泡脚,边程又怼道:“因为你脚特别臭”。问到对彼此的最初印象,边程表示对任敏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怎么好看,不怎么高”。一些网友认为这并无恶意,只是青春期男生别扭的“口是心非”;任敏也给出“交给时间,会长大”的回复。但年龄不是借口,要想消除这种贬抑女性的思想和言论,学校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性别教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女生,我们应引导她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及性征变化,正确看待自己的女性生理特征,接纳自己的外貌、身高,形成积极的身体意象。[6]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8)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五年级下册P1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而对于男生,在了解自己的生理特征外,我们还应在性别意识上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女性,尊重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和言语表达爱和喜欢。

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都应该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包括性别歧视、性倾向歧视等在内的多种歧视;能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树立平等对待他人的态度,保护遭受歧视的人;能够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权利。[7] 只有认清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才能消除性别歧视与侮辱,实现自我和解。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9)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年级上册P2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我们期待,厌女现象终将被淹没在性别平等的进程中,“女权”也不再是富有攻击性的贬义词。

我们希望,更多的女性能打破被歧视和贬低的性别壁垒,摆脱年龄焦虑和外貌焦虑,悦纳和认同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和姐姐们一样,扬起独立与自由的风帆,在自己的海洋上乘风破浪。

愿我们都可以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乘风破浪的姐姐)(10)

30岁的蓝盈莹获初舞台全场最高分 (图源:新浪微博)

今日互动

《乘风破浪的姐姐》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你怎么看待厌女文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爱与生命(ID: sexuality_edu)参与互动~

留言在30字以上,点赞最高的读者,将得到我们赠送的书籍《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上野千鹤子著)(统计截止周六晚24:00)


这里是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我们专注于儿童的全面性教育,致力于让所有父母、老师都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全面地认识性。

课题组官方公众号:爱与生命(ID: sexuality_edu)

课题组官方微博:@北师大儿童性教育


参考文献:

[1] Andermahr, S., Lovell, T. and Wolkowitz, C. (1997). A concise glossary of feminist theory. London, New York, Sydney and Auckland: Arnold.

[2]游美慧.厌女[J].性別平等教育季刊,2012(58):108-111.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4] 焦杰.传统习俗禁忌中的“厌女情结”及其原因考察——以社会性别和人 类学为视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91-98.

[5]成令方、王秀云、游美惠、邱大昕、吴嘉苓译,(美)亚伦·强森《性別打结:拆解父权的承传》台北:群学出版社,2008.

[6]吴庶任译,(澳大利亚) 杰梅茵·格里尔.女太监[M].台北:正中出版社, 1995.

[7] 刘文利.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五年级下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 刘文利.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年级上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撰稿 | 陈盼

编辑 | 赵津平 罗方丹 刘文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