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秋,因因久旱无雨,河水枯竭,有人在河道中掏的一罐古钱币,其中发现有一枚开元通宝背有“应国”二字的钱币不少集币者观赏后,查找了有关钱币图谱和文论资料,均未见载此钱实为罕见,为探其秘,笔者对这批钱币散落后的收藏者进行了调查,对该钱作了鉴审,经初步研究考析,得到一些粗浅认识,现简述于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们在河里发现大量古币都来捡?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人们在河里发现大量古币都来捡(神秘河流出水稀缺古钱币的离奇过往)

人们在河里发现大量古币都来捡

1994年秋,因因久旱无雨,河水枯竭,有人在河道中掏的一罐古钱币,其中发现有一枚开元通宝背有“应国”二字的钱币。不少集币者观赏后,查找了有关钱币图谱和文论资料,均未见载。此钱实为罕见,为探其秘,笔者对这批钱币散落后的收藏者进行了调查,对该钱作了鉴审,经初步研究考析,得到一些粗浅认识,现简述于后。

出土情况和该钱形制

这罐钱币出土后,有迹象表明是用细棕绳穿串盘存在罐中的,现已散存在四个集币者手中。据不完全统计,清理出的钱币有:半两钱1枚,五珠钱2枚,货泉2枚,乾元重宝30多枚,建中通宝1枚,余均为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中,背文“应国”1枚,雨丝纹3枚,上下和左右月纹300多枚,穿上日月纹1枚,会昌开元有十多个品种,约300多枚(未见

“永”、“丹”和“平”字的),其余为无背文(纹)光背和铸制不精的粗月痕钱。总的情况是唐代早、中期的较少,晚期的较多。未发现五代十国钱。据此分析,可认为是唐代人罐窖藏的钱

币,时间约在晚唐时期。背文“应国”钱为铜质,黑绿色水坑锈,直径2.25,穿宽0.62,厚0.15厘米,重2.4克。面文为开元通宝四字,外廓和内穿较规整,与唐初开元通宝钱无异;其背面穿右有一繁体的“应”字,穿左一简化的“国”字。文字清晰,易于识读。背文二字的书体和面文不同,其文字结构紧密,字风显然与面文有异,当为另人书作。笔划稍有断笔现象,经仔细观察,系因浇铸铜液不畅所致。这二字既非挖补,又不是改刻的。究其铸作工艺看,可能是用

官铸的钱范在其背范上加刻二字后浇铸而成的。

几点认识

该钱出土面世后,经初步研究探索,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现谨就相关问题浅谈如下。

首先要搞清楚其“应国”二字的释义。据有关资料释文解:“应,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子(一说武王弟)应叔封地”。(1)“河南平顶山市应国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应国史提供了新资料,出土的部分铜器上的铭文证实了应国为周代姬姓封国,春秋早期被楚国所灭的史实”;(2)这说明“应国”二字在西周时是一个封国名。但“应国”二字在西周是一个封国名。但两周时期还未出现方孔圆钱;(3)他与唐代相距的年代差又太大,从释义和年代看,周时的封国名被铸现在唐代的开元钱上,可能性不大。因此应从该钱的形伟制和正面钱文与唐代钱币的时代气息来寻答案。

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上记载:“武士寻”双,字信。文水人。世殖费,喜交接,高祖尝领屯汾、晋,休其家,因被顾接。后留守太原,引为司铠参军………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历利、荆二州都督。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定”。这则史载告诉我们“应国”二字在唐初已被当作封号了。同时,还说明武士寻与高祖有一段特殊关系以及任过官职等情况。唐立国后,封功臣爵位而不给封地,故“应国公”只是

封号,是荣称而非实际职守,但武士寻曾任过一度工部尚书的实职当是实职,凭藉官职和皇封恩威,其本人或其族人为谢皇恩、纪念皇封,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铸作该纪念币是有条件和可能的。因它不是行用钱,与唐初所颁行的铸币律令并无甚相悖之处,故亦不会招惹多大是非的。如若说是其他人所铸,似有悖于理。因为庶民百姓即使盗铸,目的是为了牟利,是不会舍其易而取加铸“应国”二字之难的。由此可知,该钱原来是为纪念武士寻享有封号而铸作的。另外,该钱的国字写法从口从玉,与现今简化字的写法相一致,出现在唐代是必有其缘由的。关于“国”字不同写法出现在钱币上的问题,徐渊先生《民国初国字从民的钱币》一文,列举了大量钱币物证,指出了出现在我国钱币上的国字写法已发现的就就有多种,有从口从“或”、“王”、“民”,还有出头“民”和从“玉”

等。该钱的写法是从口从“玉”的,按“六书”造字法归类,当属“会意”造字法类。它出现在唐代的这枚钱币上,必有其寓意和内涵。

众所周知,玉在我国古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玉器古人认为是祥瑞之物,不仅是美的饰物,同时,还是一种礼仪用具,是不能被袤读的神物。应国钱的国字从“玉”的写法,不仅符合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可能有其他特定含义。

武士寻商贾出身,在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下,

慑于皇威,可能还不会将国字改成从玉的写法。其族人中,还有一位地位更显赫者,是其女武则天。终唐一代,据史载,只有她有过造汉字行迹。她自以“曌”字为名,就是典型型的造字之举的实例,史载她:“作……十有二文(字)”。这其中虽无国字在其列。但她是相信文字的魔力的。从其造字手法看,运用的均是“会意”造字法,据此推测,“应国”钱上从“玉”的国字有可能也是她所为或是她认可的。

“应国”开元钱钱的断代问题

笔者原认为是唐初铸品,后经反复研究,仔细琢磨,似应定为武则天时期铸品当较为近于史实。其理由如下:

1、从该币的出土和形制风格看,是唐代的铸

品无疑。背文二字带有唐代的时代烙印。目前,考古发掘还没有发现相关资料,现还只能根据正史上的有关资料来推断。据史料析,“应国”二字仅与唐初的武士寻这一历史人物和其族人有关,而与中、晚唐时期的诸帝王和历史人物均无关,据此推理,认为是武士寻或其族人铸作的,当可解疑信从。

2、铸钱毕竟是非一般人所能为之的,从武士

孩“世殖贵”,又具官阶地位和被皇上恩宠受封的恩威等情况分析,他是有条件、有可能铸作该币的。但他自任工部尚书之职起至死,时间较短促,因此,难以认定是其生前铸作的。

3、太宗时,武则天在宫中还是一个才人,论

其身份地位并不高,这期间,铸作“应国”钱的的

可能性并不大。直到后来武则天当上女皇,其族人有可能凭藉武士寻和武则天的庇荫铸作“应国”钱。因此,该钱是武则天执政时期铸作的可能性更大。

4、武则天死后,唐王朝的权印又复归李氏,武

士所享有之恩威和武则天在世时所享有之皇权皇威,非昔日所能比之。此时的李氏王朝,当然不会给武氏氏族人铸作纪念币。由此,我们认为该钱的铸作时限不超过武周时期,即武则天的当政时期。总之,开元通宝“应国”钱是一一枚产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私铸纪念币。

《旧唐书食货志》载:“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珠,武德四年七月废五珠,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珠四,积十钱重一两”。而该钱与之相比较,虽径重相仿,但仍有不尽相类之处。如:官铸的开元钱,武宗以前其背面未铸有文字,该钱铸有文字;该钱的背文书体异于面文的韵味,当是另一人书题后刻铸的;才外,背文还有断笔画情况存在等,都足以反映出该币是私铸之物。此外该币不见史载,也可视其为私铸之品之一由。

与此相关的问题

湖南省望城县的胡道明和长沙市唐仲平二位

先生也发现和收收藏有该钱,这些实物遗存说明确有该钱存世。开元通宝背文“应国”钱

的重见天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私铸纪念币的历史有重大意义。

1、该钱的被发现,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

有:一是佐证了唐初就有私铸币存的社会史实;是为唐初有纪念币提供了有研究价值的物证:是为研究“国”字写法的历史沿革情况,提供了新的历史时限依据;四是拓宽了研究开元钱分期断代的视野,突破了误把私、官铸币混为一谈的旧观念;五是为研究历史人物武则天丰富了新内容和提供了实物见证。

2、罕见的开元通宝背文“应国”钱,缘何在

青阳出土面世,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

不开。唐代崇尚佛教,据《青阳县志》和《九华山志》载,九华山自东晋始就有佛教,唐初就有僧众结庐九华山。据说,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为王子,姓金名乔觉。他于唐高宗时来中国到九华山结庐苦修,居九华山数十年,后于开元二十六年在九华山人灭,俗腊九十九岁。这枚钱币,流落在青阳,与武氏族人曾到过青阳九华

山有关。

“应国”钱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与历史社会环境相关。它是受其前历代铸币背文(纹)的影响后,又与世人观念所认同的礼俗中有所借鉴,而后 加以演变而形成的。

由币知史,以史鉴币。藏钱并深入研究以补史传之缺者为贵。“应国”开元钱的被发现,有助于深化唐代铸币史的研究,弥补了前贤史料的失载,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的,这是泉界所未曾提及的。因笔者孤陋寡闻,知见甚微,现仅据些微史料论之,以就教于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