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古今

《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清人段玉载注曰:“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城市是文明发展的标志,是文化繁荣的载体,是无数市民百姓寻找生活出路、追求个人和家族理想的中心舞台。城市也只有当经济、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史载“蜀汉之土与秦同域,南跨邛笮,北阻褒斜,西即限碍,隔以剑阁,穷险极峻,独守之国也”,(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一)“(汉中)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华阳国志·汉中志》)“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史记·河渠书》)优越的环境、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为汉中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三代时的褒国都城,到战国时期的南郑城,再到后世无数的县城、州(府)城、城堡,危台高阁,矮檐曲巷,宽街阔路,市井店铺,一代一代汉中先民在高高的城墙里边,编织着自己的梦想,记录着汉中的历史。

南郑:从县城到府城

汉中最早的城郭为夏禹后裔的封地褒国都城,其旧迹已难寻觅;最著名者,为战国时的南郑城。《水经注》卷二七引《耆旧传》曰:“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说的是西周末年,申国联合犬戎攻周,周王畿内郑国一部分人南迁至汉水上游,始有南郑之名称。关于南郑之名的来源,今人还有不同观点,但南郑筑城的时间却无异议。《史记·六国年表》载,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长城南郑”,此为汉中筑城的最早记载。史料显示,在这个时候,天下所置县总共只有数十个,所以,南郑当属我国早期县城之一。殆至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 年),秦、楚战于丹阳,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楚世家》),南郑县属改置后的汉中郡。楚汉争战中,西楚霸王项羽封沛公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东汉建武六年(30),汉中郡治所由西城(今陕西安康市西北)迁至南郑,南郑城得到扩修。据《水经注·沔水》记载:汉代的南郑城,在秦南郑城的基础上,大规模地拓展了规模,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塘漆井,用黄土筑成,十分壮观。自东汉始, 南郑城即为郡、州、路、府的治所,并常常成为军事机构和监察官员的驻地; 南郑、汉中作为城池往往异名而同地,最终汉中城名取代了南郑城。

南郑是现在哪里(南郑是如何从县城变为府城的)(1)

清 汉中府图

关于南郑城的建筑历史,有“地凡三迁”或“两迁三筑”的通俗说法。其实,南郑城无三迁”或“两迁’之实,而修筑则不止三次。所谓“地凡三迁”或“两迁三筑”,是把史籍明确记载的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秦左庶长筑城南郑作为“一迁一筑”(陈显远《汉中古城探踪》);以《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舆地纪胜》卷一八三、《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六和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八的有关记载,得出隋大业八年(612)南郑县城向西南移二里,为“二迁二筑”;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或十三年)徙筑今城,为“三迁”或“三筑”的结论,这是对史料的简单化理解和史实的表象化认识,并不正确。对文献资料综合研究和出土文物考古研究证明,古今汉中城位置变化不大,并无迁徙之实。《舆地纪胜》卷一八三曰:“古汉中郡城,在南郑县东二里”。按《水经注》记载的规模,秦汉南郑城重心可能偏东,与后世的城区大部重合。秦左庶长首次筑城南郑,不能视为“一迁”;隋大业八年很可能只是汉中郡城规模的拓展,南郑县治所位置的相对变动,非城市迁徙:明嘉靖十二年(或十三年)是在原址上的较大规模修筑,亦未迁址。王景元先生在《汉中古城池纵横》一文中考证,20世纪50年代初,在汉中市东的新桥靠汉白公路南侧,“平地上仍有一道类似城堡的高约4米、宽约6米、长约近百米的折尺形土梁存在,或许就是古南郑的城垣遗迹。”20世纪80年代以后,先后在汉中城区内发掘出汉代的陶制井圈、排水管道、水井遗址和汲水陶罐,说明这些地方在汉代人口集中,这应是当时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否则不可能存在那么集中的先进的城建设施。

南郑是现在哪里(南郑是如何从县城变为府城的)(2)

奉节白帝城 孙启祥摄

南郑城修筑后,后世多有维护修葺。东汉建武四年(28),自立为“成家”天子的公孙述会聚兵甲数十万人,集粮汉中,筑宫南郑,在汉水边修造十层赤楼帛船,与光武帝刘秀展开争斗。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公孙述兵败,汉军放兵大掠,宫室尽遭焚损。安帝、顺帝时羌人攻掠汉中和桓帝时汉中地震,对南郑、褒中、沔阳等城均有破坏。两晋南北朝时,汉中一带战争频仍、战乱不息,南郑城亦因之发生奉节许多变化。太康元年(280),梁州治所迁至南郑(《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引王隐《晋书》),自此形成州、郡同治南郑的局面。晋永和年间,梁州刺史司马勋把南郑小城(内城)东面三分之一截断,作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的治所①这种形制相沿250多年,到隋代始有改变。在此前后,发生过多次对南郑城造成破坏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件。或许正是基于南郑城的破败,才使得西魏占据南郑后变更治所。《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载:“后魏废帝三年,改(南郑县)为光义县,移理州东光义府。隋开皇初,复为南郑县。大业八年,移南郑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即今所理。”“南临汉水”的距离,《元和郡县志》卷二二曰:“汉水,经县南,去县一百步。”显然,这是一次南郑县治所位置的移动,非故南郑城的迁徙。同时说明,唐时汉江离南郑城较近,后数百年河道逐渐向南推移,形成今日汉江离城址较远的现状。

唐宋时期,南郑城先后成为山南西道、梁州、兴元府、利州路、利州东路的治所,还是唐代梁州总管府(后改都督府)治所,其间曾进行维护修筑,成为名副其实的府城。中唐时,德宗李适避难汉中诏改梁州为兴元府,开我国历史上以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例。此后,“兴元府”地位与西京长安“京兆府”相当,兴元府城成了全国的军事重镇,长期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山南防御使、采访使府所在地,颇受中央政府的重视,形成了“诗书理汉中”(唐·姚合《送郑尚书理兴元》)的美好局面。晚唐时,僖宗李儇为避兵祸两次驻跸兴元,也曾给汉中带来暂时的荣光。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混战,烽烟四起,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口减少,城市建设滞后。文同在北宋熙宁六年(1073)任汉中知府时看到的汉中城是“城池庳漫,全不如昔……苫茅累土,宛如鼠戏。缺漏颓落,殆不可睹。奸庸取罪,常在跳越。仓库所寄,仅同空旷”(《丹渊集》卷三四《奏为乞修兴元府城及添兵状》)的破败景象。经文同奏请修葺,汉中府城和府衙等才有了改观,增加了园林、城楼、亭轩等建筑。但是,南宋绍兴三年(1133)金兵入侵汉中,给兴元城再次带来巨大破坏。当时,兴元知府刘子羽为了阻止侵略者的步伐,坚壁清野,将兴元城付之一炬。金兵进入空城兴元后,因军粮匮乏,城池残破,不得不撤退。随后的几任知府,虽有修城之举,但因战事吃紧,均成效有限。到了乾道六年(1170)王炎移四川宣抚使司于汉中后,才在“凡营垒、厩库、吏士之庐皆筑治之”后,对府衙“稍加修缮”(宋·陆游《静镇堂记》),并维修子城,恢复了一些亭台设施。嘉定十二年(1219)二月,金兵自武休关侵入汉中,府城再遭破坏。鉴于兴元城屡遭损毁,金兵撤退后,朝廷下诏重修。这次修筑,《宋史·宁宗纪》和明嘉靖《汉中府志》均只言“筑”而未言“徙”,明正德年间汉中知府周东在其《修城记》中亦曰:“兹城不知创于何代,相传汉以来已有之”,也无迁址之说。到了乾隆《南郑县志》卷三中,出现了“(府城)旧址在府东二里,宋嘉定十三年徙筑今城”之说,这可能是从清顺治《汉中府志》因袭而来的错误。元初汉中城又显破败形态,有宋末称“诗史”的诗人汪元量至元二十九年(1292)诗句可证:“秋风送我入兴元,下马荒邮倚竹门。……山川寂寞非常态,市井萧条似破村。官吏不仁多酷虐,逃民饿死弃儿孙。”(《兴元府》)

南郑是现在哪里(南郑是如何从县城变为府城的)(3)

19世纪末汉中府拱辰门外的商号 【俄】鲍耶尔斯基摄

明代修葺南郑城最频繁、影响最大,仅旧志记载的就有“明洪武三年修,周九里八十步。正德五年甃以砖。万历三十年凿池环之。天启初,因建瑞王府,展北二丈十步”(清乾隆《南郑县志》卷三)等。洪武三年(1370)的修城,奠定了今天汉中市中心城区的基本格局,即南北、东西主要街道形成垂直相交的中轴线,其它街巷与此平行,构成井田方格式的街区网络。也就是在洪武三年,将元(蒙古) 人合南宋利州东、西路而成的兴元路更名为兴元府,旋改称汉中府。南郑县城历经郡城、州城、兴元府城等阶段后,遂成为后人熟知的汉中府城。万历三十年(1602),在城墙四周开挖了阔十丈、深一丈八尺的护城河,由城北引山河堰水而入,河畔多栽芦苇以护。明代的汉中府城,周长九里八十步,高三丈,阔二丈五尺,有东“朝阳”、西“振武”、南“望江”、北“拱辰”四城门。府衙在城东南,因循汉唐以来旧址(今汉中市汉台区委和古汉台一带)。汉中府之称一直延续到1913年。

南郑是现在哪里(南郑是如何从县城变为府城的)(4)

汉中城内饮马池及三台阁 石翊摄于20世纪30年代

清代数次修葺汉中城,主要为增修城楼、月城、炮台,增加商业设施。其中规模最大的修城工程在嘉庆十七年(1812)八月至十八年(1813)八月进行,由汉中知府严如熤专责实施。这次修葺,主要砖砌和修补无砖土胎城身九百七十五丈;修建东西大炮台、西面小炮台、月城炮台、护城河上吊桥、城楼等设施。除东门有城门和瓮城外,其余三座均为二重城门,并在城墙东南角利用旧基筑丙台(瞭望台),其上建三台阁。根据城外东关人口密集、人员复杂的特点,在东关外围修筑功能、设施齐全的土城,与府城相辅相成,互相呼应,互为表里,大大提高了防御能力。自此,汉中府城城楼高耸、官署俨然、寺观林立、店铺栉比,一派生机和活力。三台阁、饮马池、钟楼等设施,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然是汉中城内的主要景观。

①史料来源于《水经注》卷二七,原文时代为“咸康中”(335-342)。查自西晋末南郑即为汉(成)李氏所据,晋梁州刺史先后屯兵于襄阳、魏兴,永和三年(347)汉亡,晋梁州始还治南郑(《宋书·州郡志三》),时刺史为司马勋。

来源:文化汉中

,